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永明延壽禪師:入道之初,教觀須具

永明延壽禪師:入道之初,教觀須具

問:從禪定而發慧,因靜慮以證真。何不令息念澄神,冥宗照體?故云禪能洗根情之欲垢,摧結使之高山,滅覺觀之猛風,遮煩惱之毒箭。曷乃廣論總別,說佛、說心,惑亂初機,有違正典?

答:夫禪有四種:

一、作異計,忻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厭而修者,是凡夫禪;

三、了生空理,證偏真之道而修者,是小乘禪;

四、四達人法二空而修者,是大乘禪。

若背教而唯成闇證,只為己眼不明;守默而但坐痴禪,所以慧心弗朗。徒興邪行,空濫真修。入道之初,教觀須具。執觀門而棄教旨,終成上慢之愚;徇他說而背自心,實招數寶之誚。

所以華嚴明成就無生之慧,先賴多聞;佛藏說速入涅槃之門,皆因聽法。如《佛藏經》頌云:「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劫,無一得涅槃。聰敏智慧人,能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必速至涅槃。」此頌是自利入道也。

又經頌云:「假使頂戴塵沙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利眾生,決定無能真報者。」斯頌乃利他報恩也。華嚴明菩薩證無生慧光,皆因善巧多聞。又聞有助觀起信之功,能圓自行;說有斷疑成佛之力,可以化他。

故《華嚴經》頌云:「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是以說圓頓教,印眾生心,開大施之門,成無邊之益。若不以此示人,雖有利他,而不盡善。所益既尠,用力尤多。若直指自心,全提家寶,如傾囊倒藏,大施無遮,徹果該因,究竟常樂。

所以《輔行記》云:「若以權法化人,法門雖開,不名傾藏。今於一心開利物門,傾秘密藏,示真實珠。心既不窮,藏亦無量。藏既無量,珠則無邊。含一切法,故名為藏。理體無缺,譬之以珠。是則開示眾生本有覺藏,非餘外來。」

《維摩經》云:「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什法師云:「若一起慈心。則十方同緣。施中之最,莫先於此。故曰無前後也。」

肇法師云:「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虛心懷德,而物自賓。曷為存濡沫之小慧,舍江海之大益,置一時之法養,而設前後之俗施乎!」

「夫財養養身,法養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則?群生流轉,以無窮為塵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為身。一念之善,皆為群生。以為群生,故行願俱果。行果,則已功立;願果,則群生益。已功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返流之分。然則菩薩始建德於內,群生以蒙益於外矣,何必待哺養啟導,然後為益乎!」

「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則是承宗鏡之光,遍法界之照,寧有遺余乎!

如《首楞嚴疏鈔》云:「心靈萬變者,坐禪在定時,魔境千差俱不識。」昔有禪師在山坐,見一孝子,擎一死屍來,向禪師前著,便哭云:「何故殺我阿母?」禪師知是魔,思云:「此是魔境,我將斧斫卻可不得解脫。」便於柱上取斧,遂斫一斧,孝子走去。後覺股上濕,便看,乃見血,不期自斫。斯乃正坐禪時,心中起見,遂感外魔來入,行人心不知皆由自心,或自歌舞等,元是自心影像。故知若了唯心,諸境自滅,何處心外別有境魔耶?

又,昔有禪師坐,時見一豬來在前。禪師將是魔,則緩擎把豬鼻拽,唱叫:「把火來!」乃見和尚自把鼻唱叫。明知由心變,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如經云:「汝心不明,認賊為子。」五十重魔境,皆由妄心為賊子,盜汝法界中法財智寶,處三界往來,貧窮孤露之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蓮池大師:天說余

TAG:般若五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