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滄州劉胖庄出土一隻角馬,專家說:馬首上的角有這種功能

滄州劉胖庄出土一隻角馬,專家說:馬首上的角有這種功能

在河北滄州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普通而又神奇的文物。說它普通,因為它是一匹陶馬,其體形外貌與普通的馬毫無差別,說它神奇,正是因為該陶馬的馬頭上長了一隻角!它究竟是什麼?頭上長的這支角又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8年5月,滄州市郊區姚莊子劉胖庄村北,正在進行著一場緊張的施工作業。在推土機前後忙碌的時候,司機突然發現自己的前方有一處障礙物,於是他馬上下車查看情況。

司機經過仔細辨認,發現前方的障礙物為石質半圓形物體,趕忙告知給了工頭。工頭趕來查看後,覺得事情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於是撥通了考古研究所的電話。

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接到電話後,立馬成立專家組,前來進行仔細的考察。經專家探查確定,此處確實存在著一座西晉時期的古墓,而推土機發現的半圓形石頭,正是該墓墓室的券頂。該座墓中陪葬品不多,僅有一件銅鏡與幾件陶器,其中就包括一件陶制的鎮墓獸——獨角馬。

該匹陶馬背上有鞍韉,呈站立姿勢,造型與普通馬匹無異,只是頭上多了一隻角、嘴上多了一個球狀裝飾物。專家們將其請到了博物館後,對於獨角馬的獨特形態,開始了一番探索性的研究,這詭異的「馬角」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外國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天上的神馬長角的傳說,但歐洲的傳說和華夏的馬不挨邊,略去不提。

想要揭開問題的答案,專家們還是需要從華夏古代馬匹的發展中找尋蛛絲馬跡。戰馬的出現,可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國曆來是農耕大國,重視耕牛,對於馬匹的重視程度不高。可是塞外游牧民族卻一直生活在馬背上,他們經常騎馬南下對中原進行侵擾,讓中原統治者頗為頭疼。

為了對付這些來去如風的騎兵,中原政權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實施馬戰。早在三國時期,騎兵便在北方迅速發展,成為了一支不容忽視的戰爭力量。隨著騎兵的流行,軍隊對於戰馬的飼養也開始有了長足發展,到了兩晉時期,騎兵已經達到了「甲騎具裝」的地步,即人披鎧、馬套甲。

騎兵們為了更好的保護好「戰友」,還特意發明了許多種戰馬的防禦裝備。馬的頭部有「面簾」進行保護,只露出戰馬的眼睛和耳朵以及鼻子。馬的頸部也是薄弱部分,需要以「雞頸」進行保護,馬胸部與腹部,分別有「當胸」與「馬身甲」防護,而馬的尾部則是用「搭後」防護。

由此看來,古人對於戰馬的防護措施,可謂是做到了極致。在漢代廣陵王的陵墓壁畫上,就曾經有一幅「戰馬披甲圖」,該圖中的戰馬身披鎧甲,似乎在與騎手並肩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畫中馬頭的位置,居然也長出了一隻角。專家們驚異的發現了這個線索後,連忙將其與劉胖庄西晉墓中出土的獨角陶馬進行了深入的對比,終於找到了一種對陶馬長角的合理解釋。

專家們認為,西晉墓中出土的陶馬雖造型逼真,卻意在表現馬的神韻,而對陶馬的細節加工卻顯得有些潦草與輕浮,因此陶馬身上的諸多細節都沒有特意表現出來。

如此多未能表現的細節,其中就包括了戰馬披甲,換句話說,其實陶馬看似赤身只佩戴了一副鞍韉,但是該陶馬應該是全副武裝的。

正是由於該陶馬全身披掛,因此馬的前額部分也有「面簾」,而「面簾」之上才安裝著所謂的「角」與嘴上的「球」。至於「長角」的作用,專家認為其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應該是為了震懾敵人而專門設計的。

一座小型墓葬,一匹看似普通的陶馬,卻揭開了千年之前的戰馬具裝之謎,想來也真的是一件傳奇。同時,我們也應該向考古工作者致敬,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個歷史的謎團才被逐漸揭開,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才得以真正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嘉慶皇帝處理和珅之前,為何讓其穿「箭衣」,寓意一般人不明白
唐朝冤案,竟是駱賓王一手造成,可是歷史學家稱:裴炎死得不冤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