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名句漫談: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名句漫談: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意思是說,粗的樹木是從小樹苗成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從一筐土堆建起來的,長達千里的路程是從腳下開始的。巨大的成就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的。唐代的白居易進一步闡發了這個道理:「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白居易不僅強調「千里始足下」,還強調「行之貴日新」,也就是說在每一天的努力積累中,都要有新的收穫、新的思考、新的進步,如果只是毫不思考地日復一日重複已經習得的技能,那並不是敬業,所追求的志向也不可能成功。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造詣很高,一篇《蘭亭集序》至今仍被奉為古今第一書法。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於父親。王羲之教導王獻之練習書法的過程非常生動地體現出了「千里始足下」,以及「行之貴日新」的道理。

王獻之自幼聰明,年少時便寫得一手好字。有一次,王羲之看到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但是獻之握筆很牢,筆沒被抽動。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裡很高興。還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順勢在扇面上畫了一隻栩栩如生的小牛,又得到了眾人的誇獎。一次,王獻之在書房牆上寫了「方丈壁鶴」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受到父親王羲之和親朋好友的稱讚。就這樣,王獻之逐漸產生了驕傲情緒,常常不專心練習書法,獨個兒跑到外面去玩了。王羲之知道後,就到屋前宅後、小山旁去尋找,原來他一個人在山腳下一個小池邊捉魚呢!王羲之並沒有責備他,而是將他一同帶回到書房裡,關切地問:「獻之,這幾天練字了嗎?」王獻之回答說:「父親,我練了。」隨後,王獻之自信地將練的字一張張給父親:「父親你看了就明白。」

王羲之翻閱了幾張字,發現王獻之寫的字比以前退步了。王羲之於是嚴肅地說:「獻之,寫字並不難,但要把字真正寫好可不那麼容易,要下苦功啊! 古人云:『事貴有恆,學無止境。』」王獻之好奇地問:「父親,我究竟要練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聽到這裡,站起身來,走到窗口,用手指著院子里的大水缸說道:「你寫完這十八缸水,字才有根骨,才能站穩腳跟。」

一天,王獻之問母親郗氏說:「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母親只是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王獻之又問。母親還是搖搖頭。王獻之急了,問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母親說:「你要記住,你父親要你寫完院里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骨血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

王獻之心中不服,一咬牙又練了五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呈給父親看,希望聽到父親的讚揚。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卻都不滿意,一個勁地搖頭。直到翻到一個「大」字,父親才略略有了些滿意的神色,並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王獻之又將這些字抱給母親看,說:「我又練了五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帖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三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徹底泄氣了,垂頭喪氣地說:「難啊!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練好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耐心地對他說:「孩子,練字須下苦功夫。你父親年輕的時候,先用四五年時間虛心臨摹諸家的字帖,把別人的特長盡皆融會貫通,然後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為了練字,你父親不管走路還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橫一豎地比畫著,揣摩字的筆畫結構。日子長了,把衣服都磨破了。他在練習書法時,因為寫完字常到一個池裡洗筆和硯台,後來池水全變黑了。他練字練得入了迷,連飯都忘了吃。有一次,家裡人把蒸饃和蒜泥放到他面前叫他吃,可我到書房一看,只見他拿了一塊蘸了墨汁的蒸饃正在吃呢,弄得滿臉烏黑。他一心想著練字,以至於錯把墨汁當蒜泥了。孩子,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騖遠、驕傲自滿,一定要勤懇踏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行啊。」

王獻之聽了母親的教導,終於明白了父母的苦心,更加勤奮寫字,一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王獻之的書法終於大有長進。王羲之見了很高興,於是更加悉心教導,並親筆寫了一本《樂毅論》讓他臨慕。王獻之用這18缸水磨墨、洗筆、洗硯,刻苦練習寫字,經過十多年的勤學苦練,終有所成。這一天,獻之趁父親外出,寫了一幅字貼在牆上。王羲之回來一看,以為是自己寫的,可想了半天也記不起是什麼時候寫的。一問,才知道出於兒子之手。這次他終於對兒子露出了讚賞的微笑。

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為練字用盡十八缸水,終能在書法上突飛猛進。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今紹興蘭亭一座三角形鵝池碑亭,據傳碑上「鵝池」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鵝」字是王羲之的親筆,「池」字是王獻之的手筆,兩個字俊美飄逸不分高下。

《後漢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樂羊子外出求學,一年後就回來了。妻子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在外面待久了,想念你,所以就回來了,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妻子於是拿著刀到了織布機前,說:「這絲綢是從蠶繭中抽絲,在織布機上一點點織成的,從絲線開始累積,達到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終於成為一匹。今天如果割斷正在織的絲綢,那麼之前的功夫就都白費了。您積累學識,應當每一天都有所收穫,來增長自己的德行,如果中途就回來,與織布半途而廢有什麼區別呢?」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是慚愧,於是重新回去求學,七年都沒有回來。無論是練字、求學還是堅守事業,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一定要持之以恆,每一天都有所積累,有所收穫,這才是成功之道。

評說

古人家訓中常常以「讀書貴有恆」來訓誡子孫,如葉夢得在《石林家訓》中說:「旦起須先讀書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後可及他事。暮夜見燭亦復然。若遇無事,終日不離几案。」葉夢得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勸誡子孫不可荒廢了讀書上進。對於葉夢得而言,讀書不僅僅是增長學識,也是修鍊德行,心性的培養需要日復一日的熏陶,不是短時間突擊所能夠達到的效果。無獨有偶,曾國藩在《家訓喻紀澤》中說「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恆,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也是在強調持之以恆的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工匠創意 的精彩文章:

朱熹《朱子家訓》原文 譯文
《千字文》注音 釋義,經典珍藏!

TAG:老工匠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