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畫名詞解析

中國畫名詞解析

1.帛畫

中國古代畫種。約興起於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因畫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種白色的紡織品,在其上用筆墨和色彩描繪人物、走獸、飛鳥、神靈和異獸等形象的圖畫即為帛畫。

2.道釋畫

中國畫人物畫的一種。以道教、佛教(釋教是佛教在中國的「別稱」)為內容的繪畫。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畫極盛,名家輩出,所作以壁畫為多。以佛教為內容的繪畫有敦煌莫高窟壁畫、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唐代佚名《釋迦像》、宋代李公麟《維摩詰像》等。以道教為內容的繪畫有《八十七神仙卷》、山西永樂元代壁畫等。

中國畫名詞解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洛神賦圖》

3.故實畫

中國畫人物畫的一種。取材於具有借鑒作用的歷史事迹、傳說故事以及文學作品等。代表性作品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代李唐《採薇圖》、現代徐悲鴻的《愚公移山》等。

中國畫名詞解析

元 王振鵬 龍池競渡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4.界畫

中國畫一種特有的畫種。起源很早,晉代已有。主要畫宮殿樓閣。作畫時藉助界尺畫線,故名。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閣》是目前我國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5.唐卡

藏語音譯,意為用彩鍛織物裝裱成的捲軸畫,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形式。一般為豎長方形。題材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反映生活習俗的風俗畫,也有反映天文歷算和藏醫藏葯、人體解剖圖等,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具有通史性、趣味性、知識性、宗教性、工藝性等特點,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

6.沒骨法

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繪物象。分山水沒骨和花鳥沒骨兩種,最初相傳由南朝梁張僧繇創始,張僧繇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林泉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而沒骨花鳥傳為北宋徐崇嗣,實應真正始於清惲壽平。五代後蜀黃筌畫花勾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人稱「沒骨花枝」。北宋徐崇嗣效黃筌,單以色彩作花卉,名「沒骨圖」,後人稱之為「沒骨法」。唐楊昇亦善此法。這種畫法打破了前代慣用的「勾花點葉」法,以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時代風格。

7.積墨法

中國畫技法名。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一般用于山水畫,對山石的層次變化,施以不同程度的積墨渲染,使重重疊疊的山水景象在畫面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8.凹凸花

傳統繪畫技法之一,實際上就是印度佛教繪畫中的濃淡暈染法。佛教藝術傳進中國後,此法為我國繪畫吸收而成為傳統技法。利用色彩深淺的暈染,造成明暗對比,使畫面呈現立體感和真實感,大大提高了畫面的觀賞性。

9.點花法

中國畫中繪花瓣的方法之一。採用濃淡水墨點染。各種點花法,變化多端,都能生動地表達出梅花的特有型態,並通過對梅花神韻的刻畫,抒寫畫家的情懷和抱負。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花瓣則「點花法」和「圈花法」相兼,「胭脂作沒骨體」更是王冕首創。

10.圈花法

中國畫繪花瓣的方法之一。由南宋揚無咎在北宋畫墨梅名家仲仁和尚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用細線圈花的畫法。改墨暈花瓣為墨筆圈線,「變黑為白」,把墨筆花卉畫升華到新的高度。以後湯正中、徐禹功、趙孟堅繼承發展,使墨筆花卉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11.寫意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筆法縱放粗獷一類的畫法。要求以簡練筆墨,寫出物象的意態神韻,並表達作品的意境。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

12.工筆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用細緻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秋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有「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說,工筆的要求屬於後者。

13.枯筆

亦可稱「干皴」、「干筆」、「焦筆」、「渴筆」,與「濕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指用含較少水分的筆作畫。興於元代,行於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說:「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刀矣!去濕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於著力,可以運用從心。大痴老人(黃公望)松字訣,惟能用干筆。」

14.金錯刀

中國繪畫筆法之一。傳為南唐李煜創用的書體風格,《宣和畫譜?李煜》:「李氏能文善書畫。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被文人畫家移用在人物畫創作中。運用顫動的筆觸,勾寫衣服、手足的線條,筆致錯落。

15.密體

由顧愷之、陸探微所創造。線條緊勁連綿,畫跡周密,表現為一種「緊勁連綿,循環超忽」和「精利潤媚」的筆致。與張僧繇所創造的「筆不周而意周」、「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的疏體,形成各極其趣的鮮明對比。

16.白描

中國畫技法名。源於古代的「白畫」。用墨線勾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謂之白描,如唐代吳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趙孟頫,所作人物,掃卻粉黛,淡毫輕墨,遒勁圓轉,超然絕俗,推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間畫家並有採用白描手法來描繪花鳥,如北宋仲仁,南宋揚無咎,元代趙孟堅、張守正等。可分為兩派,一派出自於北宋大畫家李龍眠的,稱之為鐵線描,另一派出自於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稱之為蘭葉描。

17.飛白法

書法中的一種特殊筆法。相傳是書法家蔡邕受到修鴻都門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書寫中運用力度,使枯筆產生「飛白」。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元代趙孟頫在繪畫中創用了飛白法,今人將繪畫中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飛白。

18.三白法

中國畫技法名。人物的面部除肉色外,還在額頭、鼻子、下顎處施以白粉,以區別於其他較平坦的部分,用來表現高低凹凸的立體效果,這一畫法被稱為「三白法」。三白法開創於唐代,它既能表現人的面部三個受光的凸出部分,又能表現古代婦女施朱粉「盛妝」的化妝效果。一般的畫法為,由額頭髮際處往下染,染到眉毛為止,然後再染鼻子和下頦。

中國畫名詞解析

19.青綠山水

中國國畫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20.金碧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金碧」指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勾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唐人楷書《大字陰符經》的點畫用筆與結構
國家畫院藝術家|張惠明 中古時期絲綢之路佛教藝術的施主意願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