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知錯必改,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南懷瑾老師:知錯必改,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南懷瑾老師:知錯必改,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知錯必改,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為學問要做君子之儒的基本修養,首先就要自重。自重不是自尊,自尊最容易走入傲慢。自重的意思,是重視自己和尊重他人的人格與為學的精神,所以自重與自尊是不可混為一談的。有許多人做學問,那種自尊,都是基於潛意識的自卑感,所以把傲慢當作自尊的威嚴,那是學問上最大的錯誤。換言之,那就不是自重,因為傲慢的人,不是看不起別人無學問,便是看不起別人有學問。無論屬於哪一種,都由於自己的不自重而來,所以徒有傲慢,便不是儒者的威嚴。

威不是使人怕,就如冬天裡太陽之可愛,或如夏天裡太陽之可畏,都是威。無論如何,太陽畢竟都是可愛的,而且是生命的泉源,人生必不可缺少的。為學能養成自重這樣的胸襟,就是人人所需要的,也就是君子,這才是儒者之威,而為學的基本態度,才算穩固了。如果不自重而只知自尊,當碰到自尊心滿足,或自尊心發生動搖的時候,就會隨時變更初衷的,所以說「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了。立己內養的學問,能夠做到如此程度,用它來處世應事,最主要的,還要能夠做到忠和信,那就是內外兼修的學問了。

下面「無友不如己者」,歷來的解釋,都是交朋友要交勝過自己的人,勉強一點來說,指交友要交學問德業勝過自己的人。無論如何解釋,只要是這種觀點,則孔子的所以為聖人,的確大有問題了。這豈不是勢利之尤者嗎?其實,那是解錯了孔子的意思,非常不合理,而且與下文「過則勿憚改」也聯不起來。他所謂「無友不如己者」,是由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句,一直貫串而來;其所以如此說,是教我們處世以忠信為主,處世交友,不要傲慢看不起人。對任何一個人,都要重視他的長處,尊重他的優點,那樣,你就不會輕視別人了,也就會覺得,沒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了,所以叫作無友不如己者,這便是孔門為學問的真摯處。

因此下面就說:「過則勿憚改」,能夠這樣虛心處世,在在處處都是學問,當你重視人人,發現自己過錯的時候,就要勇於改過,不怕困難地努力改過遷善,才是真正為學而學問了。這樣,便可知《述而》篇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互相呼應,並無出入之處;否則,就顯見孔子的話,有先後互相矛盾之處了。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

南懷瑾老師:知錯必改,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講到這裡,說句笑話,朱文正公及有些後儒們,都該打屁股三百板,亂注亂解錯了,所以中國文化,給自己人毀了。我們怎麼看出來的呢?不知道諸位是否跟我一樣都見過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學者,大體上許多都是這樣的,他們讀了這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就照宋儒他們的解釋學樣起來,那樣子,用現代的話來講,對於年輕人真是「代溝」。那時老頭子們在那裡談笑——你不要以為老頭子們談笑會有第二個方式,還不是一樣談飲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談調皮話,不管他學問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樣。可是那些老頭子明明正在談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們年輕人一進去,那個眼鏡擱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煙筒的老頭子,便憋起嗓子道:「嘿!你們來做什麼?好好念書去!」一副道學面孔。他們認為對年輕後代要「重」,可是他們不知道「重」是怎麼解釋,以為把臉上的肉掛下來就是「重」,為什麼呢?「君子不重則不威」,硬要重,「學則不固」,不重呀,學問就不穩固了。

接著「無友不如己者」,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這句話問題來了,他們怎麼註解呢?「至少學問道德要比我們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馬遷、司馬光這些大學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照他這樣——交朋友只能交比我們好的,那麼大學校長只能與教育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做朋友,當了總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無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這樣講,那孔子是勢利小人,該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釋,那麼下面的「過則勿憚改」又怎麼說呢?又怎麼上下文連接起來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被他們糟蹋了。

事實上是怎麼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在來講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拿現代話來講,也可以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來找我,這青年說:「我覺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說:「你怎麼不存在?」他說:「我覺得沒有我。」我說:「現在我講話你聽到了吧?既聽到了怎麼會不存在呢?根據西方哲學家笛卡兒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麼沒有?」他說:「沒有,我覺得我什麼都不行。」我說:「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實上這個孩子是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的自信心就好了。

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候,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是心理的問題,也是大眾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給諸位中間任何一人,所謂「見危授命」,你有時候會喪失了這個信念,心理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你騙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儘管過了幾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傢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的土包子,沒有學問,然後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那麼,我如何來證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據《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做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據上下文,根據整個《論語》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麼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闆沒有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論語別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梅雨季節,警惕孩子患上這五類疾病
養生文化:下午三四點犯困,多是膀胱經陽氣衰弱,氣血不足!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