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超前教育,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超前教育,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之前我們發布了一篇不贊成孩子提早上幼兒園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但評論區也有不少家長表示:

雖然沒有讓孩子提前入園,但現在壓力大,3 歲左右就讓孩子上寫字、拼音等補習班也是少不了的。

3 歲左右,有的孩子自理都成問題,就要被父母逼著接受這種超前教育,這樣真的好嗎?

今天,我們就請鄧欣媚老師好好說說。

01

午休時間,同事 A 分享了孩子背誦唐詩的視頻,大家感嘆孩子聰明的同時,也為 A 桌上孩子的時間安排表感到震驚。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每天都被安排了各種補習班,周一到周日無縫連接,想想真讓人心疼。

其實不止是同事家的孩子,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說話剛利索,就報了英語班;

還沒上幼兒園,就開始學寫字;

連數都沒數明白,就要練習 20 以內的加減法……

3 歲左右的孩子,本該是自由探索、發展興趣的好年齡,卻硬生生被父母逼著提早接觸這些為了贏在起跑線上的文化課。

真的有必要嗎?

02

其實,選擇了早早給孩子報補習班的家長也充滿了無奈。

去年,一個 5 歲男孩的簡歷刷爆了朋友圈。

滿滿 15 頁的簡歷顯示,男孩兩歲就開始聽並跟唱學詩,現在每周要用英文寫 3 篇日記。

還在鋼琴、繪畫、游泳、圍棋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成績。

一年裡,英文書籍閱讀量更是超過了 500 本。

看了簡歷,大家不禁感嘆:「我這輩子的簡歷恐怕都比不上這個孩子了。」

普通人尚且如此,當爸媽的焦慮可想而知。

不僅是網路上,太多別人家的小孩也讓家長們屢遭暴擊:

隔壁 3 歲孩子已經會背 50 首唐詩了;

幼兒園的同齡小孩會 20 以內加減法了......

反觀自家只會看動畫片的娃,家長怎能不焦慮?

更讓家長無可奈何的是,儘管國家已經出台《學前教育條例》,禁止幼兒園教授文化課,但在幼升小的過程中,一些算術、拼音和邏輯相關的試題還會出現在面試中。

這就逼著家長,不得不提前為孩子準備起來,以免娃在升學面試時失去了競爭力。

03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犧牲玩樂時間讓孩子早早就穿梭於補習班之間,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3 歲前的孩子,玩耍和遊戲就是他們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激發自身潛能、發展興趣愛好的重要手段。

一味剝奪孩子玩耍時間,轉而學習一些不屬於該年齡階段的知識,反而會適得其反。

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對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還會影響情緒狀態和性格發展。

在我的諮詢案例中,有個 4 歲的小姑娘,媽媽反映她性格越來越內向,容易發脾氣,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晚上睡覺說夢話次數也越來越多。

進一步後發現,小姑娘剛上幼兒園,媽媽就給她安排了很多補習班。

每天幼兒園放學後,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在幼兒園裡玩一會兒再回家,而她只能一邊眼睜睜地看著,一邊奔赴一個個補習班。

這讓她覺得自己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很難融入群體,壓力也很大,連晚上說夢話都在背拼音。

4 歲左右的孩子的確需要學習,但學習的不是文化課,更應該是對世界和自身的探索,這是孩子發現自身特長、建立社交、養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

04

現代社會,讓對孩子有期待的父母一味地縱容孩子玩樂不現實 ,有所取捨、尊重孩子意願才應該是引導的前提。

我的兒子今年 3 歲,我也會帶他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是他感興趣的,而且不以贏在起跑線為前提。

父母堅持「多嘗試,追求過程,少考試,淡化結果」這樣的教育觀,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並且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

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早期教育並不等於超前教育,更應該從幼兒身體(大腦)發育、親密感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這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1. 身體和大腦發育——實踐基礎

早期教育中,孩子身體和大腦發育方面的訓練和教育是最重要的。

生命早期,孩子的體魄和大腦的發育是今後發展的基礎,及時地訓練能讓它們得到更好地發展,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這時對幼兒的大運動(跑、爬)和精細運動(用手指夾物品)在促進身體靈活程度的同時,也能讓大腦發育得更加充分,間接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提高。

讓孩子多接觸外界,有更多的戶外時間,並且鼓勵孩子用手去感知和觸碰事物,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相比看書上課的學習方式,這樣更加符合現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也能為孩子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實踐基礎。

2. 情商培養(親密感培養)——情感基礎

與學習具體知識相比, 3 歲左右的孩子更重要的任務是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需要不再是只有吃飽穿暖,他們有更多的心理需求需要被滿足,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和陪伴。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進行了充分的回應,親密關係和安全感順利建立,這是孩子日後能夠具有獨立意志去探索外在世界的心理基礎。

當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會延伸到孩子其他重要社會關係的建立當中,能夠具有基本的共情能力,在遇到新的人和情境,不會產生畏懼心理和退縮行為。

親密關係和安全感的建立,能夠使兒童形成自信和真正的獨立,為日後進入陌生的學習環境(學校)打好情感的基礎。

3. 良好行為習慣——習慣基礎

不少學齡階段的孩子,成績始終無法得到改善和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 3 歲前不好的行為習慣造成的。

3 歲左右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依賴性強、挑食、怕輸等不良行為習慣。

這些看似都是一些小問題,可是倘若父母忽視這些細小的東西,而把早期教育的重點放在知識的獲取,反而會得不償失。

知識的學習在個體成長發育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晚,而不好的行為習慣在時間的堆積下會變成孩子的「頑疾」,阻礙智力、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父母與其著急給孩子灌輸具體的知識,倒不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日後獨立學習打下良好的習慣基礎。

好的教育應該是接受孩子的不同,接受孩子在某個階段,或者某些方面慢一些,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然後適當引導。

「拔苗助長」和「靜待花開」,你選擇哪一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媽媽 的精彩文章: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不受罪,提前一年就要開始做這些準備
兩女孩在雨中逝去:小區里這些「吃人」的地方千萬小心

TAG:丁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