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袁牧:吃點好的,很有必要

袁牧:吃點好的,很有必要

文/周宏亮

日知錄

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

——(清)袁牧《隨園食單》

在中國,熟人和朋友在路上偶遇了,大家在打招呼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地問一聲:「您吃了嗎?」。在某種意義上,「吃飯」已經成為了「你好」的同義詞,成為了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儀式性的口頭禪。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這個動詞,在漢語里被運用到了極致。它不僅涵蓋了所有和進食有關的意義,隨著語境的變化,它還變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萬能詞」。從「吃香」、「吃虧」到「吃苦」,中國人用「吃」來比喻和指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吃」是如此的重要,它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比如說,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成語里就存在著大量的關於吃的表達。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缺乏分析能力、只知道籠統地接受,就說他是囫圇吞棗;形容一個人在情急之下顧不得選擇,就說他是飢不擇食;形容一個人憂心忡忡的樣子,就說他是食不下咽。

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吃飯的確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清朝著名文學家、乾嘉兩朝的代表性詩人袁牧曾說:「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這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大白話,意思就是飲食三餐很重要,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就應付過去了。人活一輩子,要吃好喝好。

那麼如何吃好喝好,做一個快樂的吃貨呢?我們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袁牧寫過一本十分有意思的小書,叫做《隨園食單》。這本書詳細地記載了明清時期我國流傳廣泛的三百多道美味佳肴,可以說是古代的高級「菜譜」了。

袁牧認為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的營養,因此也對應著不同的料理方式。比如說白肉里脂肪的含量比紅肉更低,想要減肥瘦身的朋友就可以少吃豬肉、牛肉和羊肉等紅肉,多吃魚蝦蟹貝等脂肪含量較低的食材。再比如,很多蔬菜里都富含葉綠色和維生素,在高溫油炸和煎炒之下會造成營養物質的流失。因此可以採用生吃的方式,將蔬菜和水果拌在一起做成美味的沙拉。

當然,除了肉類和蔬菜,主食也是不可或缺的。袁牧在《隨園食單》的第十二章《飯粥單》中說道:「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他認為要想煮一碗好粥,必須水米融洽,水太多就覺得稀、米太多就會膩。一般來說,我們煮粥的時候,米水比例為一比四至一比五。

袁牧用一本書的篇幅、不厭其詳地向讀者講述飲食的魅力與價值。吃飯,不僅僅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為我們提供身體必須的能量。同時,吃飯,也可以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無論是下班後和朋友一起下館子聚餐,還是過年回家吃一頓媽媽親手包的餃子。美食的滋味以及進食過程中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能讓我們獲得一種口腹之慾的滿足感和尤然心生的愉悅感。

有什麼矯情的事情,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呢。我一個好朋友是一個資深的「吃貨」,她知道這座城市裡每一個好吃的小店;她去旅遊的時候,一定會提前做好攻略,把那些必吃的美食特產全部打卡。這些年來,她把「吃飯」變成了生活中的儀式。通過吃,她不僅認識了很多「吃友」和「飯友」,還收穫了很多的快樂。

人生在世,我們不能自已虧待了自己。工作再忙,也要經常買點美食犒勞一下自己。所以說,吃點好的,很有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與漢字刻骨銘心的「愛戀」
最愛鸝鶯枝上鳴 何時方得返自然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