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管理好貪嗔痴三毒中的「嗔」!

作者丨德光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脾氣很大的「好人」——

這類人本來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因為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常常因為一些瑣事與人衝突,把周圍的人都得罪光了。無論是評選先進,加薪升職,還是爭取項目機會,都輪不到他。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管理好貪嗔痴三毒中的「嗔」。

在不善業中,嗔帶來的後果最為嚴重!

嗔有三種:一非理嗔、二順理嗔、三諍訟嗔。無人擾亂,自己發無名火,這種屬於非理嗔;有人招惹,順勢而起的是順理嗔;只要別人跟自己意見不同,就要與人爭論而生嗔,稱諍訟嗔。

嗔心人人有,無論男女老幼。只是有的人城府深一點,生氣了外表不動聲色,但是口蜜腹劍,暗中害人,這是隱藏的嗔;有的人稍不如意就怒目圓睜,破口大罵甚至拳腳相加,這是外現的嗔。

無論哪種嗔,只要嗔心一起,多年的朋友可以反目成仇,結髮的夫妻可以形同陌路,友好的鄰國可以兵戎相見。

嗔的危害這麼大,該如何對治呢?

佛陀告訴我們,靠忍!

先忍之於口、次忍之於面,後忍之於心。忍辱者能增長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

《菩薩生地經》云:「忍有四事,何等為四?一曰、若罵詈者默而不報;二曰、若撾捶者受而不挍;三曰、若瞋恚者慈心向之;四曰、若輕毀者不念其惡。」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若罵詈者,默而不報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當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沉默不報,以沉默來折服惡口。挨罵的人若不生氣,罵人的人通常會更加氣憤,嗔心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其實對於一個智者來說,誇讚的語言與辱罵的語言沒有實質的區別

有一次,一個外道沖著佛陀破口大罵,佛陀微笑地看著他,彷彿在看一場有趣的表演。

漸漸他的罵聲越來越小直至停下來,這時候佛陀問他:「如果你送別人禮物,別人不要,那你怎麼辦?」

外道回答說:「當然是拿回來。」

佛陀說:「今天的辱罵我也不接受,請拿回去吧。」

外道氣得半死,說:「罵完了,你接受不接受,我都不會收回了。」

佛陀說:「那你試著仰面唾天,看看結果是什麼?」

不用試也知道,仰面唾天的結果就是吐自己一臉,只要別人不接受,那就是自作自受。因此,以後我們再遇到難忍之事的時候,要學會不受。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若撾捶者,受而不挍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世人但凡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喜歡發泄出來或者報復回去,這樣心裡才覺得好受。大家都喜歡順緣而不喜歡逆緣。

初學佛的人總喜歡問這樣的問題:「我都學佛修行了,為什麼生活中還會遇到那麼多不順心的事情啊?」

其實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為我們設置障礙的人,他們都是菩薩的化現,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消除業障。如果生活中處處都是順境,那我們還修什麼?

修行就是要在違緣跟逆境中進步,煩惱即菩提,沒有為我們增添煩惱的人,我們哪有機會將其轉化為菩提?

是他們冒著下地獄的風險來成就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諒解他們,受而不憤,用慈悲心默默地祝福他們。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若瞋恚者,慈心向之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喜歡生嗔恚的人,其實非常可憐,他們只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因此我們不僅不應當對他們生嗔心,還應該慈憫他們。

很多時候,遇到生嗔恚者,我們應該反觀自己,到底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呢?如果自己也有同樣的問題,那我為什麼還生別人的氣?

比如遇到別人欺騙自己,那自己是否也曾欺騙過別人呢?老公埋怨妻子不會撒嬌,那自己有沒有溫柔對待妻子呢?

當年郭子儀家的祖墳被對手挖了,郭子儀聽後大哭,但是沒有報復對方,而是說了這樣一番話:「因為戰爭,天下有多少人死去?因為仇恨,天下有多少人祖墳被挖?我的手下難道就沒挖過別人家的祖墳嗎?現在輪到我了,是我對祖上的不孝,是我罪孽深重。」

郭子儀首先將對手的錯誤普遍化:刨祖墳是亂世仇恨。其次,反觀自己:難道我的手下沒有挖過別人的祖墳嗎?然後,是歸罪自己:是我自己的業障,不再報復,不起嗔恨。

正是因為郭子儀有這種慈憫之心,他才成為唐代歷史上大福報的傳奇人物之一,輔佐四代君王而屹立不倒。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若輕毀者,不念其惡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人生在世,難免不被誤會,但是在遭遇誹謗侮辱的時候,如果能心平氣和,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白隱禪師當年住持松蔭寺的時候,隔壁有個豆腐店,店主的女兒未婚先孕,父母逼問是誰,女兒實在熬不過,就說是白隱禪師。

孩子出生後,女孩的父母跟街坊一起把孩子送到寺廟,扔給白隱禪師,說道:「你造的孽,自己處置吧。」

白隱禪師面不改色,只淡淡地說到:「哦?是這樣的嗎?」不做辯駁就接過孩子。

當他抱著孩子上街乞食米湯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他指指點點,罵他是淫僧,他也不以為然,就默默地餵養孩子。

幾年後,女孩實在經受不住內心的煎熬,就跟父母說出了實情,原來孩子的父親是鄰村的一位年輕人,女孩怕父母責怪,才謊稱是白隱禪師。

當誤會消除,他們去寺廟要回孩子的時候,白隱禪師還是淡淡地說:「哦?是這樣的嗎?」所有人都更加敬重白隱禪師了。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學佛修行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順心的事?

《金剛經》有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眾生凡事執著於「我」:我的朋友,我的利益,我的面子,一切沒有離開一個「我」字,因此遇事忍得很辛苦。

佛教倡導的「忍」,不是像個受氣包一樣的硬忍,而是在悟透法理基礎上的擔當。

佛教的忍是一種大勇、一種智慧、一種德行,只有當真正了知「一切法無我」的道理的時候,才算真正理解了「忍」。

忍辱,往小了說是一個人的修養,往大了說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路。

當你專註於修習佛法,卻碰上莫名其妙的敵意、誤解或者誹謗時,那就是引導你踏上修忍之路最好的時機。

要感恩有這樣的機緣,為降服自心、學會平等待人提供了方便。用慈悲的甘露熄滅嗔恨的烈火,同時培養堅毅的信念,以承受磨礪。

如此,煩惱逐漸減輕,慢慢離於嗔恚,這難道不是為修行解脫積累的最好資糧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想問一下有快速求財的法門嗎?弟子現在生活已經非常困難了?
跟著佛陀學致富,做福德與智慧最圓滿的人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