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五)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五)

佛教的護國愛國傳統

紀華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隋唐時期,佛教的影響已經遍及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開始形成了儒、道、佛並重兼容的文化格局。唐代道宣《廣弘明集》收載大量佛教僧人和居士撰寫的調和儒佛,闡發了佛教可以輔助國家進行道德教化,以利於社會秩序保持安定。唐代李節《送沙門疏言序》中說:「釋氏之教,以清凈恬虛為禪定,以忍謙退讓為忍辱……世降俗偷,不以釋氏以化其心,則勇者將奮而思斗,智者將靜而思謀,阡陌之人,將紛然群起矣。」就是說佛教清凈無為的禪修,忍辱謙讓的說教,有助於社會人心向善。如果離開了佛教的教化作用,膽子大的人將起而作亂,聰明的人就會玩弄陰謀,社會就會動蕩不安。這一說法雖然對佛教的作用有所誇大,但確實也看到了佛教在維護社會安定所起的作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早年喜好道教,後歸依佛教,虔誠奉佛,以「香山居士」自許。尤服膺慧能一系的南宗禪,多與禪者相往來。他曾論及佛教的功能為,說儒釋二學「臻其極則同歸」,佛教心學「誘掖人心,輔助王化」。(《策林·議釋教僧尼》)白居易的對佛教社會功能的這一概括,頗具有代表性,反映了佛教在安定民心、輔助王化方面的作用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宋明時期,儒家也大量吸納佛教的哲學及心性論思想,形成宋明理學,使中國哲學達到了新的高峰。在此文化背景下,佛教也積極迎合理學思想,發揮佛教的心性理論。與此同時,佛教在適應中國社會需要的同時,也同中國的文化、民俗緊密結合,深深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參與社會生活,勸善教化,維護社會安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所以統治者要想治國、平天下,也不能不慎重對待佛教。宋真宗在其《崇釋論》中說:「奉乃十力,輔茲五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孟荀,跡異而道同,大指勸人之善,禁人之惡。不殺則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庄矣。」(《佛祖統紀》卷四十四)看到了佛教的五戒在促進民眾棄惡向善、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作用。(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北大華嚴禪寺 的精彩文章:

達摩祖師心要(一)
弘揚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上)

TAG:河北大華嚴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