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國家之一,2018年的人口總數為1.26億,國土面積卻僅有37.7萬平方公里,可謂人多地狹,從古至今這裡都存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為了擴張領土面積,日本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幾十年間發動了多次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為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從整體上講,日本的人口密度僅有334人每平方公里,不到我國江蘇省(748人/平方公里)的一半,但事實上,日本的人口分布卻遠比江蘇省要稠密得多。因為,在日本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山地就佔73%,剩餘的27%以河谷、平原、盆地、水域等形式分散在各個角落。算下來,承載1.26億日本人口衣食住行的的土地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里(減去湖泊等水域),人口密度達到1264人/平方公里,遠超江蘇省,甚至比孟加拉國(115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還大。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本列島及其周邊形地區勢圖

在歷史上,人多地少的問題長期困擾著日本,在戰國結束之後(基本統一),日本就曾全面透徹地研究過如何擴大自身土地面積。面對茫茫大海,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填海造陸,但現實情況是:日本周邊海水很深,而且海床坡度很大,大部分海域離岸10公里就能達到100米以上的深度,普通規模的土石根本填不了。另外,日本處於板塊俯衝地帶,地震頻發,填充近海所產生的的陸地很可能會在一場大地震中沉入海底。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填內海、海灣或者是湖泊來製造陸地,像東京灣、伊勢灣,以及西北湖泊八郎瀉(舄)都曾發生過填海造陸工程。但是由於日本當時剛剛統一,國力衰微,填海規模和進展都非常緩慢,大部分工程到最後都被擱置了。

到了明治時期,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國力漸強,這些填海項目才再度被提上議案。然而,填海工程費錢又費力,收益小,見效還慢,日本干著干著,就走向了對外入侵的道路,入侵自己的鄰國,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填海的事情也就再次不了了之。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1879年,日本入侵了大清帝國的朝貢國琉球,隨後又在清、俄戰爭中嘗到了甜頭,侵佔了庫頁島南部、台灣島以及朝鮮半島,土地面積大增。20世紀30年代,日本悍然入侵中國,並加入了軸心國集團,肆無忌憚地侵略東亞以及東南亞各國,貪婪的魔爪甚至一度伸到了大洋洲。但最終,在亞洲國家和盟軍部隊的合力夾擊之下,日本戰敗投降。

二戰戰敗之後,日本靠著美國的扶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進入了一次發展高峰期,甚至到1968年時,日本的GDP已經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此期間,日本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產業都獲得了大規模增幅,這使得本就嚴峻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使日本結束了長期的軍事佔領狀態,日本的國際地位也基本得到恢復。重獲「自由」的日本第一件事就是要解決戰後新增人口的吃飯問題,因為從1945年-1951年期間,日本人口增加了1300多萬,大量新生的二孩、三孩可能都將面臨餓肚子的風險。為了儘可能多的生產稻米,日本除了鼓勵民眾加大水稻種植比例之外,還重啟了明治時期廢置的一系列填海工程項目,用以幫助日本工業提供更多的場地,進而使原有農業用地得到最大的保留。自此,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也正式拉開序幕。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東京灣歷史填海區域

根據歷史數據顯示,在1945年-1974年的三十年里,日本填海造陸新增領土1180餘平方公里(11.8億平方米),相當於整個香港的面積。東京灣、伊勢灣、瀨戶內海、八郎瀉為日本貢獻了大量的新陸地,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輪廓基本都是在這個年代建造完畢的。

到了上世紀70年代之後,日本基本就沒有再進行大規模填海造陸了,原因是70年代之後日本民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飲食開始多元化,對大米的依賴性降低。另外,因為技術和機械化普及的緣故,日本水稻的畝產在70年代獲得飛躍,總產量更是達到1400萬噸之多,大米產量嚴重過剩,致使各大填海造地工程被叫停。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八郎瀉(復原)

當一切戛然而止之後,日本民眾發現,日本各大海灣城市群的海岸線變得狹小了,各類工廠、碼頭、機場充斥著海岸線,將城市的濱海區堵的死死的,讓人有些透不過氣。

而相比于海灣而言,湖泊在日本填海熱潮中做出的犧牲可謂極大。填海會使海灣減小,但那些為了增加農業用地而被填平的湖泊,卻徹底地的消失了,成為當地人心中永遠的痛。在這些被填的湖泊當中,又以日本昔日的第二大湖泊——八郎瀉最為著名。

八郎瀉曾是一個鹹水湖,南部連接日本海,湖面略高于海平面1.26米,整體水域面積220多平方公里,是日本除琵琶湖之外的第二大湖泊。1957年,千葉縣為了增加水稻耕種面積,接受了荷蘭的技術支持,投資852億日元在八郎瀉進行圍堰填海。他們先是在八郎瀉內部圍出一個約51公里長的封閉是環形堤壩,然後使用5台排水泵向外抽水,直至將圍堰內部湖水抽干,最後再培填一定量的土石進去,將湖泊的中心區域改造成農田。

日本填海史:30年新增土地11.8億平方米,第二大湖直接填了種水稻

八郎瀉圍堰工程示意圖

為了節約成本和土石,八郎瀉填海工程並沒有像以往填海時那樣,將規定區域墊高至海平面以上,而是採納了荷蘭人的建議,利用周邊的閉合的圍堰將內部與外部水系分離,然後將水抽干,在乾枯的湖床上鋪上適量厚度的土石,就可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了。

因為是(地下王國)荷蘭提供技術的緣故,八郎瀉圍堰填海的結果看上去非常的「荷蘭」。1964年,八郎瀉圍堰填海施工完畢,這個昔日的日本第二大湖內部被分割出一個170平方公里的低洼陸地,並成立了一個村,叫做大瀉村。該村的四周被堤壩包圍,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1-5米,是日本最低的地方,也是日本唯一的一個「地下村落」。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地震引發海嘯,破壞了八郎瀉入海口處的攔海壩,致使海水從八郎瀉的入海口湧入,海拔高度低于海平面的人造村(大瀉村)險些遭到滅頂之災。海水倒灌讓大瀉村周圍的河道含鹽量暴增,土地鹽分滲透威脅著大瀉村農田的安全。後來秋田政府曾在海口處新增了一道攔海壩,以防止海水倒灌的事情再次發生。

目前,大瀉村擁有人口3035人,耕地約170平方公里,是著名稻米「秋田小町」的主要產地之一。但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表示,填充八郎瀉來擴大稻米生產規模是一個極其重大的錯誤舉措,它讓日本失去了重要的濕地,卻從未給日本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因為,當年填海工程完工之後不久,日本稻米產量就已經開始出現過剩,甚至到今天為止,日本政府每年都還在想辦法解決大米產量過剩的問題,這使得八郎瀉的犧牲變得毫無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