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汝州山頂村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屬具有獨特布局的石頭村落

汝州山頂村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屬具有獨特布局的石頭村落

汝州山頂村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屬具有獨特布局的石頭村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四合院

□尚自昌文圖

山頂村是汝州市夏店鎮關帝廟行政村的一個遺棄的自然村落,因現存100多間紅石構築的窯洞、房舍組成的宅院,形成獨特布局的石頭村落,被列入國家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百度地圖也將其坐標收入囊中。

山護水潤石頭村

山頂村所在的關帝廟行政村,轄地位居汝河支流荊河的發源地的中心地帶,是汝州市最北的行政村之一,北與伊川縣半坡鎮半坡村接壤,荊河古道從村中穿過,連接登封和伊川,屬嵩箕山系的腹地。山頂村,就在關帝廟村東南海拔600多米的打虎坪山頂西坡的一塊相對平緩的「坪」地,是方圓數十里唯一選擇在山頂居住的村落。

山頂村東是高大的青龍山山樑,呈東北西南向綿延。山樑的陽坡為陡峭的斷崖,仰視則為相連的一個又一個山峰。陰坡的「梁」味濃重,呈20度左右緩坡下延至山頂村的台地,約佔打虎坪山總高的五分之一。山樑上綠草覆蓋,春夏野花爭艷,村民稱這萬畝草場為牛王爺的自留地,觀光者則稱為「山頂大草原」。在中原山地確為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

山頂村南是山樑突起的龍頭山,從龍頭山向西延出一脈東西橫卧,成為守護村落的南屏,被村民稱為南大嶺。筆者建議在入村口用巨石構闕狀山門,名叫「南天門」,因為站在這裡向南可以俯瞰汝州西部汝河兩岸綠樹掩映的無數座村莊。

山頂村北為打虎坪山脈突起的另一座山峰——白虎山,狀如卧虎守護著村落的「北疆」。

山樑和龍、虎二峰圍成的地理單元近半月狀,圓心處為約1000平方米的台地,為自然生成和人力所為的合體,山頂村就選址在台地的南崖處。

山頂村的西部,山勢則陡然呈50多度的坡弧下降,山體分裂,溝壑密布,直達山底的荊河谷地。一條條溝壑彙集的山水均為荊河的發源。一條曲折的山間小路從縱橫溝壑相連處與山下相通,這是山頂村人多年優化和修補的秘密通道。

山頂村村居依山勢錯落有致,用紅石砌成的一條主街道和四條小巷將全村居戶連為一個整體。100多間石質居室保存基本完好,有早期的石窯和後窯前院式的院落,有後期純石質的四合院落。石道、石梯、石井、石池、石渠、石橋、石桌、石磨、石碾……完全是一個石頭打造的世界。村居周圍厚厚的紅色石英岩層,顯然是10億年前元古代地層的裸露。

汝州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為元古代的紅色石英岩地層,是8000萬年前地球一次造山運動的傑作。山頂村一帶特殊的地層和特殊的山體走向等因素,使這裡的地表能存留夏季的雨水,雖是山頂卻不缺少水用,隨便一個窪地就可形成水塘、沼地,為村裡留下了「聖井」「龍池」「稻穀田」「療傷塘」(長有菖蒲)等奇觀。鬱鬱蔥蔥的是環衛村莊的天然次生山林,不乏罕見的茶科流蘇樹種。山林奇形怪狀的根基是根雕愛好者視線的焦點,這是多次砍伐的記錄,也是小村滄桑的留痕。千畝山林與萬畝草場連成綠色的世界,是山頂村讓人驚嘆的又一個亮點,這裡也是一處避暑勝地。

回頭浪子興家園

據傳,山頂村的創始人姓王名三,祖籍登封市潁陽鎮的王莊村。王家兄弟四人,因老三天資聰明,深得父母溺愛,卻使其懶惰閑散,還染上了賭博惡習,弟兄對他深為不滿,父母為他痛惜失望。父母去世後兄弟四人分家各自生活。

分家後的王三舊習難改,很快輸光了家業。妻子因生活無望上吊被救後,帶著孩子回娘家居住。王三無家可歸,夏秋還好些,冬天只好翻牆在兄弟家的大門內棲身。兄弟無法,只好在大門內洒水,明顯是趕他出門。

妻子背離,兄弟成仇,鄉鄰唾棄,還要面對賭債債主的威逼,堂堂的五尺男兒無臉活在世上。他決定走進無人敢進的山林,讓猛虎了結自己的一生。

聰明又見多識廣的王三,在絕望中發現這處風水寶地。山雖高卻水源豐富,開幾片荒地便可填飽肚子。山藥可以換錢,山藤可以編織賣錢。於是就在一靠坡的地方挖個小窯,用石板棚頂棲身,開始了近似原始人的生活。

一年以後,王三就地取材,建起了自己的石頭小院。然後帶著禮物來了丈人家,講了自己一年來的想法和做法,請自己的妻子原諒自己。

一日夫妻百日恩。妻子深愛王三,對丈夫的不辭而別非常擔心,加上孩子的原因,多次拒絕了家人再嫁的勸說。丈夫以全新面容來到身邊,妻子毫不猶豫地帶著孩子隨丈夫來到這個世外桃源的新家。

從此一代又一代王家人在先祖開墾的這塊山地生男育女,漸漸發展成為百餘口人家的村落。王三沒有忘記兄弟的感情,也感謝兄弟逼自己成才的刁難,家富之後常常接濟兄弟及家人。王三死後,遺囑葬老家父母身邊。

1861年前後,捻軍在汝州一帶活動,山下的村民有的築寨自保,有的遠逃他鄉,山頂村因路險林密,也收留了不少王家的親友。

2010年以來,在國家扶貧整體搬遷項目工作的推動下,居住在山頂村的19戶90餘口村民相繼搬下山頂,住進了國家統一建設的新民居。村民在往山下搬遷的過程中,因不忘先祖創業的艱辛,將原居門窗全部保留,為後來傳統村落的申報打下了基礎。

綠水青山好風光

山頂村在州城西北20多公里,周圍綠水青山,風光旖旎。

村南的龍頭山,也叫柏崖山。清代《直隸汝州志·山川》柏崖山:「與玉羊山雙峰對峙,北即馬跑泉,為珍珠泉發源處。州西北四十里。」這裡的馬跑泉在山頂村北的毛王冢附近,相傳古代毛王兵屯荊河道,因人馬眾多,荊河水被飲干。在馬渴人困之際,一匹軍馬踏地成泉,泉水清澈,無論再多人喝也不會幹枯,遂救了毛王千軍萬馬。在泉旁有一奇石,形如馬蹄印跡。

龍頭山半腰有自然洞穴,深約15米,闊3米左右,口小肚大,人稱「神仙洞」。

與柏崖山隔荊河對峙的禹王山,海拔884米,傳為大禹治水時指揮部,從這裡調集人馬打開了龍門口,讓汝河與伊河分離,讓汝州大地再現文明曙光。禹王山又稱玉羊山,為汝州八景之「玉羊晚照」,因山體覆蓋的紫色石英石層中,山腰夾雜著白色石英岩硅石帶,在晚霞映照下,遠看像一群群卧著的白羊,而在「白羊」的襯托下,紫色的石英發出紅光更加鮮艷。汝州八景詩之玉羊晚照云:山勢嶙峋聳碧空,日晡斜映晚霞紅。松聲響靜蟾生窟,好景都歸眼界中。

兩山之間的荊河,是汝河的重要支流,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約115平方公里。因發源地植被豐富,地上地下水資源豐富,儘管在沿河建有夏店和大張兩個水庫,但地下水還是流至州西十里村一帶彙集成多個湧泉,為汝州城市供水的主要的倉儲地。夏店水庫在山頂村南數公里,在村頭可以遠眺如鏡的水面。

站在山頂村北望,遠景為兩處黛色的山巒,是嵩山太室、少室72峰的疊影,狀如盛開的蓮花。近山為東西走向的馬鈴山,數座倒置的馬鈴狀山峰惟妙惟肖,演繹出了毛王的傳說故事。

古時登封一帶的潁陽王和汝州的毛王爭荊河古道要地,在關帝廟村和馬鈴山一帶兩軍相遇。毛王秉性霸道,外號「魔王」,潁陽王腿瘸人稱「拐子」。兩軍剛一開戰,潁陽王就敗下陣來,調轉馬頭落荒而逃。毛王乘勢率軍窮追,天晚追至密林深處卻不見對方的蹤影。毛王發現道路崎嶇,山勢陡峭,感覺中計,遂令大軍原地休息。忽然密林中響起嘩嘩啦啦的馬鈴聲,好像千軍萬馬迎面而來,毛軍士兵驚恐萬狀,爭相逃命。埋伏在毛軍退路兩邊的敵軍弓弩齊發,將毛王軍隊殲滅殆盡,毛王也被亂箭射死。潁陽王敬重毛王的勇猛,命士兵將其就地掩埋,形成了大的墓冢,村民稱其為「魔王冢」,為這一帶的人文景觀。

馬鈴山也稱馬陵山,荊河古道馬鈴山段也稱馬陵道。汝州學者高萬須先生根據這一帶的地形和傳說,聯繫戰國時期韓國的「南梁之難」發生在汝州一帶,提出孫臏殺死龐涓的馬陵之役就在馬鈴山一帶,「魔王冢」就是龐涓墓的新說,得到諸多學者的認同。

山頂村所在關帝廟村在荊河古道北口,村北有關帝廟橋,現為伊川和汝州的界橋,橋南就是關帝廟村的轄地。關帝廟村因古道的原因,發展成店鋪林立、商貿繁榮的大村,曾名上店,以區分南部的下店(今夏店)。後來商戶和村民建起了關帝廟,過往商人和村民常進廟焚香祈佑平安,因祈求多靈驗讓關帝廟香火旺盛名聲遠播,後來上店村就成了關帝廟村。如今的關帝廟是村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廟前的廣場是村民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

關帝廟村古建古樹眾多,其中上世紀50年代村民議事處,就是在古窯洞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代表翻身農奴當家作主後實行民主管理的實踐,如今保存完好,成為村裡的一景。

山頂村獲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後,鎮政府利用國家保護資助資金開展招商工作,修建了通往山頂村的道路,修復了部分危房和廢棄的村公共設施,努力恢復興盛時的舊貌。

希望山頂村能成為中原承載山村鄉愁文化的「博物館」。

(作者系汝州市融媒體中心主任編輯、汝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出版有《風穴寺探秘》《汝瓷的前世今生》《汝文化簡論》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