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蓬佩奧訪亞洲,印度勸美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蓬佩奧訪亞洲,印度勸美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昨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開啟為期一周的亞洲之行。他原計劃訪問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地,據稱旨在推進「印太戰略」,深化在印太地區的夥伴關係。但在最後一刻,他的行程單上突然多了沙特和阿聯酋兩站。

有評論稱,伊朗危機和美印貿易摩擦,改變了蓬佩奧此訪的性質和安排,讓早已敲定的亞洲之旅變得複雜。印度媒體則指出,特朗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能既拉攏自己發展防務關係,又在貿易問題上揮舞大棒。專家認為,特朗普政府到處「放火」,美國的盟友體系不再牢不可破。「印太戰略」受多重因素牽制,能否順利推行、能發揮多大作用,仍是未知數。

插曲

蓬佩奧的亞洲行早在半個月前就有預告。外界普遍認為,此行旨在深化美國的「印太戰略」,首站印度將是一大重點。然而,就在預定出發的日子(24日),蓬佩奧的身影卻出現在海灣國家:沙特和阿聯酋。

美聯社稱,蓬佩奧這次出訪中東安排得頗為倉促,美方希望拉攏上述地區關鍵盟友,建立一個反伊朗「全球聯盟」——「不僅是在海灣國家,而且在亞洲和歐洲」。

當天,蓬佩奧在沙特會晤國王薩勒曼和王儲小薩勒曼;隨後,又在阿聯酋會見了阿布扎比王儲。《以色列時報》稱,蓬佩奧向他們「推銷」了特朗普政府關於波斯灣海上安全的想法:「我們需要你們所有人都參與進來,如果美國不用為此承擔費用,總統會非常高興。」言下之意,就是盟友「埋單」。

《華盛頓郵報》稱,蓬佩奧急訪海灣充分表明,即使在特朗普取消對伊朗的軍事打擊之後,美國與伊朗的危機遠未結束。也有評論指出,作為華盛頓的強硬派,蓬佩奧將伊朗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義支持者」。伊朗問題料將成為他後續訪問的熱門話題。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征認為,這次繞道中東,可以說是蓬佩奧亞太行的一段插曲,與此前美伊緊張升級密切相關,反映了美國對海灣局勢的關切,以及對全球石油市場的關注。

反差

按計劃,蓬佩奧於25日抵達印度。此次訪問是自莫迪在上月大選中獲得全面授權以來,美印之間的首次高層接觸。彭博社稱,蓬佩奧尋求通過這次重要的訪問,加強與印太夥伴的關係;同時也要為特朗普與印度總理莫迪晚些時候在G20大阪峰會上的會晤「打前站」。

新加坡《商業時報》指出,眾所周知,印度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此訪並不是蓬佩奧首次以國務卿身份訪問這一地區。但隨著莫迪以壓倒性優勢獲得連任,蓬佩奧感到,印太地區目前存在巨大的機會之窗。因此,他一開始把首站選在新德里,排在日本(G20主辦地)和韓國(朝核問題相關國)之前。他希望此訪能像去年美國前防長馬蒂斯訪問印度一樣,幫助提升「印太戰略」的可信度。

英國《金融時報》稱,近年來,美印合作的勢頭似乎很強勁。兩國領導人描述對方為「天然夥伴」,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戰略利益。儘管冷戰期間關係較為緊張,但此後,兩國關係穩步拉近。2016年,美國將印度指定為「主要國防夥伴」,此後兩國簽署了協議,允許國防部隊使用對方的軍事基地,並建立了實時共享軍事情報機制。去年,美國還將其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象徵性地承認印度日益增強的軍事關聯性。如今,美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商之一,兩國聯合軍演的頻率和複雜性不斷增加。

但是,與風生水起的防務合作形成反差,最近一段時間,兩國就關稅、進口醫療設備價格上限,以及印度對電子商務的規定等問題陷入糾紛。《印度時報》稱,特朗普決定結束印度的普惠貿易優待、限制H—1B簽證的潛在威脅,以及取消對伊朗石油進口的制裁豁免,都讓印度感到不安。

抉擇

《印度斯坦時報》等印媒指出,自25日起,在蓬佩奧與印度政要的談判桌上,貿易摩擦、簽證限制、軍購……兩國有很多棘手的議題需要討論。

首先,本月5日,美國取消印度普惠制貿易地位,印度隨後將延宕一年之久的對美報復性關稅付諸實施,宣布自6月16日起對從美國進口的28種商品加征最高達120%的關稅。與此同時,特朗普多次要求印度取消對進口美國醫療設備的價格上限,開放其乳製品市場,並放鬆對電子商務領域的限制。外界懷疑,雙方能否就這些問題達成妥協。

其次,印度期待從蓬佩奧處獲知,美方會否設置H—1B簽證的簽發數量上限,以報複印度正在進行的數據本地化存儲的努力。有評論稱,儘管美國國務院表示沒有上述計劃,但此事仍在印度引發較大反響。蓬佩奧此行不給個說法,似乎難以籠絡人心。

再者,美國已通過制裁威脅迫使印度停止從伊朗購買石油,這是印度極不情願做出的決定。莫迪政府仍擔心,不斷升級的美伊對峙可能會給印度在海灣地區的900多萬同胞帶來危險,並導致印度石油供應(其中60%來自西亞)中斷。因此,印度可能會向蓬佩奧表達關切。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稱,由於禁止與伊朗進行貿易,印度現在越來越依賴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產油國來滿足需求。蓬佩奧此行將特別關注美國對印度的油氣出口。

此外,儘管美國一再警告,但印度還是在去年10月宣布從俄羅斯購買總價值約50多億美元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近期多次向印度施壓,希望印度終止交易,否則將根據《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進行制裁。印度官員預計,蓬佩奧屆時將與印度方面討論S—400導彈軍售的替代方案。

最後,《金融時報》稱,印度還處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夾縫」里。儘管新德里與特朗普政府有著戰略關係,但莫迪正試圖重建與北京政府的關係。然而,在印度準備推出5G網路之際,華盛頓敦促其避免使用中國華為公司的設備,並以取消美印情報共享相威脅。外界預計,蓬佩奧會在訪問中重申這一立場。不過,印度還沒有做出決定。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庫馬爾上周表示,「我們將根據我們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做出決定。」

有評論稱,所有這些「指令」都有可能在印度引發反彈,因為印度人對外國勢力的發號施令非常敏感。伊朗和俄羅斯都是印度的長期傳統朋友,一直都向印度提供石油和軍事裝備。但是,美國試圖切斷這種聯繫,印度可能不會輕易屈服。

袁征指出,長期以來,印度一直重視自己的戰略自主權,致力於維護平衡的外交關係網。印度外交追求「左右逢源」,在大國爭奪中保持靈活性和獨立性。因此,它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不會按照美國的思路走。

《印度時報》25日發表社評稱,盟友還是友敵?蓬佩奧來訪時,美國必須做出選擇。到目前為止,美印關係並不穩定。儘管美國熱衷於加強防務關係,將印度視為戰略夥伴,但卻持續在貿易問題上施壓,提出一些與兩國關係極不協調的要求。「總的來說,美國和印度確實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特朗普不能『魚與熊掌兼得』:一邊指望印度跟隨其在該地區的政策,一邊又在關稅等問題上威脅新德里。華盛頓可以把新德里當作一個真正的盟友,在貿易上顯示出靈活性,也可以採取一種交易的方式,迫使印度評估其他選擇。球在美國場上。」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宋國友認為,就目前來看,蓬佩奧應該會就貿易等問題安撫印度,不讓印度的擔憂和怨恨成為美國推行地區政策的阻礙。但是,作為國務卿,他更多地只能承擔解釋政策的角色,無法解決美國的單邊主義給兩國關係帶來的衝擊。

「不過,美印目前的種種摩擦,也不至於讓兩國關係急轉直下。」袁征指出。

博弈

有觀點認為,與印度相比,蓬佩奧的後兩站行程似乎更輕鬆些。他將與特朗普一道出席在日本的G20峰會,也會在訪問日本和韓國期間討論重啟陷入停滯的朝核談判事宜。

23日,從美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啟程前,蓬佩奧證實特朗普給金正恩寫了信,並對恢復與平壤談判的可能性表示樂觀。專家認為,作為傳統盟友,蓬佩奧跟隨特朗普到訪日本和韓國時,氣氛肯定會更熱烈。美方希望從韓方那裡了解更多信息,如朝方的態度、中朝領導人會晤的情況等;也希望聽取兩國在朝鮮等問題上的最新想法,相互協調立場。

彭博社稱,頗為微妙的是,伊朗危機讓美方在無核化談判問題上取得進展的努力蒙上陰影。目前,美國與兩個核問題國家的「交往」軌跡極為矛盾。特朗普政府一直希望遏制和扭轉這兩個國家的核計劃。在特朗普上台初期,美國將朝鮮視為更大的挑戰,但現在不是了。美國已將伊朗視為更直接的危險。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上任時,伊朗的核計劃受到2015年伊核協議的限制,直到特朗普單方面退出協議,並加大制裁力度。

宋國友認為,無論在日本陪同特朗普出席G20峰會,還是在韓國陪同討論朝鮮問題,蓬佩奧的每一站都不是輕鬆的任務。美國不斷在各地放火,惹出一個又一個麻煩,現在只能不停地滅火。就算是日本、韓國這樣的鐵杆盟友,也不再亦步亦趨地緊跟著美國走。伊朗問題如此,朝鮮問題如此,打造「印太戰略」更是如此。

有批評稱,儘管特朗普政府「雄心勃勃」,但「印太戰略」遠不如奧巴馬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更具影響力。自1945年以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參與創建了許多重要的全球和地區機構,從聯合國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到世界銀行,這些機構幫助鞏固了美國的影響力。受此鼓舞,老布希政府、柯林頓政府都試圖通過創建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一系列機構,來推進自己的影響力。奧巴馬團隊的TPP,就是全球機構建設項目的最新例子。

然而,特朗普一上台就將其「一筆勾銷」。儘管特朗普團隊已宣布在該地區尋求雙邊貿易協定的替代計劃,蓬佩奧也將在日本討論這個話題,但迄今為止,它的進展極為有限。奧巴馬時期美國貿易代表邁克·弗羅曼(Michael Froman)也認為,「當其他國家向前推進(影響力)時,華盛頓將被撇在一邊」。

專家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五角大樓已出台「印太戰略」報告,這項戰略的基本框架和思路已浮出水面。美國可以說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它能否順利實施、能具有多大影響力,受到多重因素牽制。

首先,美國對「印太戰略」到底有多上心?對特朗普來說,他更希望盟友「抬轎子」,結交盟友,調動盟友,以達到牽制對手的效果。而他自己,目前的主要精力還是更聚焦美國的內部事務。美國究竟願意為「印太戰略」花多少錢,投入多少資源,仍是未知數。其次,盟友能在多大程度響應?美國奉行單邊主義,盟友越來越疏離,「盟友體系牢不可破」的表面風光也沒法維持了。後者會很自然地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權衡政策取向。再者,作為「印太戰略」重要一環,東盟國家日前剛剛拿出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印太」構想。此舉表明,它們完全不想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此外,這項戰略的未來發展,也與中國如何處理周邊關係息息相關。

「總之,這是一個博弈與反博弈、制衡與反制衡的過程,暫時無法得出結論。」袁征指出。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市民疑惑:粽葉竟是干垃圾?定時定點扔垃圾,加班族怎麼辦?
這位教授30餘年堅守國家海洋漁業權益,一顆「藍色初心」 捍衛「藍色糧倉」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