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不學會處理情緒,就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

不學會處理情緒,就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

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不完美,才美Ⅲ

原著 | 海藍博士

解讀 | 格格巫

來源 | 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原標題:不完美,才是最真實的美

三國郭遐叔曾說:心之憂矣,視丹如綠。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情緒不佳的時候,會眼神昏花、視物不清。

《黃帝內經》用「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記錄著情緒對健康的危害。

情緒問題,不隻影響健康,還關係到我們的成功與幸福。

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情緒、科學地管理情緒,並從中汲取積極的力量呢?

本書的作者海藍博士,出身醫學世家,神經科學博士後,有20餘年身心健康領域工作經驗。

在美國期間,她曾為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移民和難民,提供了危機干預和創傷治療;2008年汶川地震後,她又為幾萬名災區師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服務與培訓。

這本書以真實的案例,分析和論述情緒發生的原因、危害、對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化解等,一步步揭開情緒的真相,讓我們更有能力把握住關係中的主動權。

當我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再對抗、逃避和壓抑,而是把情緒當作通向幸福的路標和入口,與之友好和諧地相處,就能擁有持久的寧靜與幸福。

接下來,就請跟隨我們一起走進《不完美,才美Ⅲ》這本書,學會和情緒友好相處。

怎樣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控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好像是每個人的困擾。

失控的壞脾氣,不僅傷害我們的親密關係,還損傷著我們的健康。愛發脾氣的人,容易感到胃疼、頭疼、胸悶等;對女生來說,生氣更像是毀容,會導致皮膚暗淡、長斑長痘,造成生理期紊亂等等。

有人認為,我們要學會克制和壓抑情緒。但這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情緒一再積壓,總有一天會被觸動引起大爆發,引發不可挽回的結局。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案例:琳琳和男友剛子約好下午三點見面。剛子在臨出門時,卻收到公司臨時任務。

琳琳一再問剛子到了哪裡,對方都回答「快了」,人卻始終不見蹤影。

因為剛子之前也遲到,所以琳琳認為剛子不重視她和這份感情。於是剛子一到,琳琳就指責他不講信用,還說出人品不好、沒出息這樣的狠話。

剛子也生氣了,指責琳琳任性、心胸狹隘。兩人大吵一架,以分手告終。

很明顯琳琳早已對此不滿,這次觸發了她心底的負面情緒,便爆發了。

生活中,像遲到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因為找不到合理的情緒梳理方法,只得使用極端的表達方式,發火、指責,事情越鬧越大,關係越鬧越僵。

海藍博士強調,情緒無小事,從小處說,關乎身心健康、親密關係和個人幸福;從大處說,情緒關係著生死。

其實,情緒本身並無好壞,只有失控的情緒才是不好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衝動、發脾氣時管住自己。

當情緒被觸發,我們首先要從身體層面安撫情緒。先停下來,離開情緒發生的現場,連續深呼吸,直到自己平靜下來;或者左右轉動眼球,直到想發火的感覺消失;也可以做蹲起運動,運動會使身體內的皮質醇升高,釋放內啡肽,令人放鬆和愉悅。

接著回想整件事,感受自己到底是在生氣、怨恨,還是煩躁?然後想一想自己為什麼這樣,是因為沒有受到重視,還是被人誤解,探尋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接下來,進行情緒轉換。試著換位思考,想一想對方的需求和狀況,試著理解對方,你會發現很多事都情有可原,情緒也會隨之平復。

如果已經發了脾氣,我們就要想辦法挽回局面。

找個合適的場合,邀請對方一起聊聊。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以及希望對方怎麼做;同時也請對方告訴你他的需求及如何滿足,再商量一下以後出現類似情況如何解決。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多是因為誤解和無知。如果彼此都聽到和看到,情緒便會趨於平靜;如果每個人心中都多些體諒和感恩,世界便會充滿和諧與溫情。

如何克服職業中的倦怠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總覺得工作乏味、枯燥、沒有激情,動不動就想辭職;或者每天都很累,卻不知道在忙什麼,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所以焦慮、易怒。

如果有,說明你也陷入了「職業倦怠綜合征」的泥沼。

職業倦怠感不會像感冒,過一段時間、休息一下便不治自愈。如果我們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就會越來越痛苦,最終導致抑鬱症等身心疾病。

職場生活佔據了我們生命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在工作中能獲得快樂和價值感,就會增添更多幸福。

其實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在找工作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更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長時間的迷茫和患得患失,導致心理上的疲倦和痛苦。

海藍博士建議我們使用「價值驅動模型」來解決職業倦怠,收穫更多快樂。

「價值驅動模型」包括三個齒輪:

第一個齒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一個人只有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會傾情投入,無條件地付出。

第二個齒輪是做自己擅長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總會忘記時間,也更容易出成績。

第三個齒輪是做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事。科學研究發現,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幸福感特別持久。如果快樂工作時,又能為別人提供方便、解決難題,會是怎樣美妙的感受呢?

這三個齒輪環環相扣,互相驅動、缺一不可,它們互相作用產生的持續動力,能不斷提升我們的職業效能,也是我們選擇職業的方向。

我們喜歡做的事很多,比如旅遊和打遊戲,但是如果要拿來養活自己,那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水平,考慮是否有人會為此買單。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擅長的工作要面對的問題。每份工作都會有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係問題,以及要遵循的其它規則,這些也是工作的必然部分。

所以在作決定之前,我們最好先去體驗一下該領域的工作氛圍,通過評估和感受,最終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

當然,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不只是考慮你能獲得什麼,還要清楚你能為此捨棄些什麼。

有了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工作,如果還能幫到別人,那這就不僅僅是份好工作那麼簡單,它將最終成就你,給你幸福感的同時,也會給你成功。

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壓力

現代人最缺乏什麼,答案是「安全感」。

一項權威調查表明,70%以上的中國人表示,需要通過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自己的成功,有68%的中國人感覺到壓力很大,排世界首位。

在這種壓力下,人們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不夠好,總擔心被淘汰出局;所以無論擁有多少,都一樣缺乏安全感。

如果我說,人不應該被物質綁架,估計馬上就會有人反感:沒有物質何談夢想,沒有物質何來生活!如果真到了生不起、養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時候,還會「假清高」嗎?

其實有很多大老闆、企業高層,擁有房子、票子、車子、位子,也一樣活得不開心,壓力山大。

對物質成就的追求,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正如股神巴菲特說的那樣:一些物質財富會讓人生更加愉快,但很多財富卻無法做到這點。很多時候,不是你佔有很多財富,而是過多的物質財富佔有了你。

巴菲特早已擁有巨額財富,卻一直住在老房子里,沒有圍牆和大鐵門,也沒有警衛和監控。但他稱這才是最佳投資,他說:我的家庭給了我52年美好的回憶,讓我對未來依舊有更多期待。

事實上人維持生活所需要的物質並不多,只是我們「想要」的太多。

作者認為:需要,是脖子以下的部分;想要,則是脖子以上的部分。把想要當作需要,才是我們最大的陷阱。

只有分辨想要和需要,才能從無窮的物質慾望中解脫,把注意力放在生活本身,更快樂地生活。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調整對幸福的認知,把物質擺在正確的位置上。

試著回顧一下,曾經夢想擁有的物質——車、房、首飾等,在擁有之後,我們興奮了多久?一周、一天、還是幾小時?回憶一下以往的幸福時刻,思考這些場景中有多少與夢寐以求的物質相關?

2、核算需求的底線。

從生存需求考慮,核算一下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有哪些,如衣食住行等,整體需要多少錢?然後在此基礎上做減法,找出每一項所需的最低標準。哪些是必需的底線,哪些是升級化可選,它們分別需要多少錢?

3、把生活所需儘可能多地列出來,核算出生活最低標準,理清生存底線。

隨著生活必需品的顯露,你會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在乎和必要的。

沒有人能離開物質基礎,但是也要明白,真正的基礎是我們「需要」的物質,而不是「想要」的。

當我們把物質放在合理的位置,就會發現所謂的生存壓力,不過是自己錯誤地把擁有更多物質當作了安全感,所以才在幸福的假象中迷失。

人生不過是種選擇,當你選擇內心的簡單和寧靜,安全感和幸福便會常伴左右。

如何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愛人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總結自己此生最大的成就時,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選對了愛人。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真正選對愛人談何容易。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單身人口已接近兩億,數字還在逐年上升,很多人因為沒有選對人而孤獨、痛苦。

親密關係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不但為我們帶來幸福和滿足,也會帶來困擾與痛苦,而決定親密關係質量的,就是找到適合的愛人。

很多人之所以單身,可能是受了上一輩的影響或干涉,被人左右或對婚姻恐懼而一再錯過;也有人想法太抽象或不合理,才一直找不到符合「條件」的人;有人夢想童話般的愛情,無奈現實與夢想差距太大;當然也有些人是因為曾經被愛所傷,背負悲傷、愧疚、憤怒或怨恨,如驚弓之鳥般不敢向前。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探討解決方案:

從戰略上,首先要明白影響自己擇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曾經受過傷害,或不明白自己想找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的要求是否合乎情理。

找到了根本原因,就明白了癥結所在,接著就可以使用作者建議的「理想愛人畫像」三步法,從戰術上解決問題:

第一步、試著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伴隨輕柔舒緩的音樂,閉上眼睛展開想像:你心目中理想愛人是什麼樣子,想得深入一些,列個清單。

再找出自己能與理想愛人相匹配的條件和素質,也寫下來。

第二步、想像一下你和親密愛人共度的甜蜜一天是什麼樣子。也要儘可能具體,把想到的一切都記下來。

那麼對方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和你共建這種甜蜜生活呢?

第三步、接著思考,在理想的一天中要用到對方哪些品質和優點,試著從第一步的選項中,挑出來5項,再刪減到3項,思考為什麼這三項如此重要,以及這些是否正是自己需要的。

留下的這三項,你或對方是否能給予自己,或者你們有沒有可能共同創造它們。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幸福並不是找到那個ta就能唾手可得。海藍博士說:

這一生,我們找到了誰,等來了誰,遇到了誰,都只是愛的開始,能否持久就需要用心和經營。

如果一生為愛用心,和誰在一起都能幸福;如果愛得不到位,和誰在一起都痛苦。親密關係的幸福和快樂,靠的是攜手經營,而不是坐等收穫。

怎樣從愛的傷痛中解脫

有人說,最令人心碎的事莫過於,你還愛著ta,而ta的心卻早已遠去。

特別是當你朝思暮想、希望相伴終身的那個人告訴你:我愛的不是你、我不再愛你,或者我愛上了別人等這種話的時候,那種心痛,真可謂是肝腸寸斷、痛徹心扉。所以有些人因此精神崩潰,甚至傷人傷己。

其實說到底,在失愛的時候,我們失去的並不是愛,而是自己。你會認為失愛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不夠好,才不被接受和珍惜,不斷否定自己,再也不相信愛情。

作者大學時曾單戀過班上的一個男生,卻未得到對方的回應。她因此抑鬱了四年,感覺整個人生都沒了希望,還一度有輕生的想法。

多年後,作者終於放下時才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不合適的人離開,真正合適的人才能走進生命。

其實大多數失愛之人都有著對愛的錯誤認知,比如我愛你,等於你愛我,如果不是就受不了;或者最初的時候只看到對方的優點,慢慢又因發現缺點而失望、抱怨;還有人認識不到所有的關係都是動態的:總在質問:你當初是怎麼承諾的?!你以前不是說過嗎?!

想要從愛的傷痛中解脫,我們就需要做系統的創傷處理,完成個人成長,從根本上療愈,為自己的心補足養分。

海藍博士為我們提供了簡單的小練習,可以試著做一下: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讓自己平靜下來。在腦海中回想你和ta一起時感覺到愛的十個場景,寫個清單;研究清單,分析這些場景體現了對方的什麼品質。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只有這個人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其他人會不會也有。

然後也把這段關係中,你自己需要做出的改變也寫下來。如果尚可修復,便積極嘗試;如果不能,那就改變自己、重新出發。

當你做了以上的練習,便會發現你所需要、所愛的並不是某個人,而是ta身上的某些特徵,而這些特徵不只ta有。

我們尋找愛人,其實是在找尋生命中缺失的部分,和ta是誰關係不大,重要的是誰具有你缺失的特質。所以無論是失婚,還是失戀,最重要的始終是自己。

愛的時候,保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摟摟抱抱」;堅持「不抱怨、不指責、不發泄」。多想想自己希望對方如何相待,再以同理之心對待對方,好好相處,好好經營;

不愛的時候,及時放手,放過自己也放過愛。盡量縮短痛苦的時間,不要試圖折磨別人,更不要折磨自己。

失去的那個人、那段關係,不過是因為不適合,無論對方做了什麼,都沒必要憤怒和怨恨,錯了的東西要及時止損。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英國著名詩人約翰·彌爾頓曾說:一個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慾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來自職業、生活以及婚戀中的各種壓力和悲傷,使我們忽略了陽光和微風,屏蔽了快樂和幸福。

負面情緒,有時候像高壓鍋一樣,越是壓抑,內在的氣壓就會越大。一旦發泄,就會對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小的傷害。

《不完美,才美Ⅲ》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情緒都是一樣的,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它,向它敞開心扉,傾聽它背後的需求。

每種負面情緒的背後,都有顆受傷的心,和被忽視的需要,以及渴望被愛的靈魂。

所以當我們再次見到一個憤怒的人,也許可以從他猙獰扭曲的臉後面,看到他孤獨和受傷的心靈,或被認同、被愛的需求;

當我們自己又想發火時,試著讓自己停下來,穿越惱怒的火焰,觸摸自己的內心,給自己更多關懷和愛。

「不如意事常八九」是生命的常態,而情緒管理則是與負面能量和諧相處的必要途徑。

當我們掌握了如何管理負面情緒,就開啟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門。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與Pexels

*文:格格巫,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若是歲月靜好,誰願以命相搏
王陽明:常快活便是真功夫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