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不同

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不同

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不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普賢行跟菩薩行有什麼不同,普賢願跟菩薩願有什麼不同?

我們簡單地講,菩薩行是單一的,直的就是直的,橫的就是橫的,那麼普賢行呢,他是縱橫的,他是全體的。舉個例子講,菩薩行說我發慈悲心要度眾生,那就度眾生。度眾生是怎麼樣?修福。我發智慧心,我要求智慧,那我就求智慧,求智慧他就不會修福了,修福就不會求智慧了,這就是菩薩型。兩個都是菩薩型,所以我們會發現有那個公案,迦葉佛時代一個道場裡面,那個道場裡面常住,就方丈和尚負責接待一切眾生,那麼有個首座和尚專門負責講經。首座和尚講完經就回寮房休息了,常住和尚就一直在忙著接引眾生,達官貴人、長者、夫人啦,他就專門應對這些。那麼人家在講經的時候他很累了他就要休息了。這樣的因緣你看,生生世世那個首座和尚都是有智慧的,每一輩子他都證得阿羅漢。那麼這一個常住方丈,他因為接引的都是這些大菩薩,勸他們發心,勸他們修行,所以他福報很大。他生生世世你看不是當老虎就是當獅子,福報很大,當獸王。

那麼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一個國王跟釋迦牟尼佛坐在大象上面,看到一個阿羅漢快餓死了,空缽,坐在樹下餓死了。那國王就問他說,怎麼阿羅漢會這樣呢?世尊就把這因緣講出來。這阿羅漢就是當時的首座和尚,只負責講經,所以很有智慧,但是沒有跟眾生接緣,所以他托缽托不到缽,沒東西吃。那個方丈和尚呢?他就是你現在坐的大象。福報很大,那個大白象怎麼樣?穿金戴銀,又有人替它洗澡,但是沒智慧是不是?為什麼?他們在學菩薩行的時候他分開行,一分開那你常常就不能結合了。

那普賢行就不能這樣修了,普賢行要怎麼修呢?那你要真正的講到,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所以我們外面在講的福慧雙修他變成兩個定義了。你進了道場功德箱去修福,錢丟進去,然後呢再去聽經,聽經又修慧,兩個都做了,但這個還是菩薩行。你要是普賢行呢?你就只是把錢捐到功德箱里也會福慧雙修,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通常是怎麼樣?我來修福,錢就丟下去,然後就結束了,就沒有了,錢丟完就沒有事情了。那你應該怎麼樣?功德箱擺在那裡,所有同行的人,認識或不認識,要跟他們介紹,道場三寶是福田地,大家到這個地方來種種福田。那這個時候你會嗎?比如說我們有小孩,錢不要自己丟進去,你這十塊錢給小孩子去丟,你就教給他,教給他是不是修慧?那你有沒有布施?有沒有供養?兩個都修到了。就在這個地方你兩個都修到了。

我們為什麼做事情讓家人知道?告訴他有個機會,那你要不要發心?雖然講是他發心,其實是你發心嘛是不是?那麼在他發心的時候已經修福了,但是你在告訴他的時候也修慧了,這個福慧雙修啊,在一切事情上面我們就能夠福慧雙修,而不是一件事情修福一件事情修慧。假如你一件修福一件修慧的話,這隻叫菩薩行。那你在一件事情上面福慧都能夠修,這叫做普賢行。

所以普賢行我們通常叫作普賢行網,普賢行是網狀的,他縱橫交錯的,經緯線都有,你拉一條線整個網都會動,這個才叫普賢行。菩薩行像竹桿,你拉一條就只有一條動,不是網,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圓教菩薩發心就是普賢廣大行願心。他一做事都希望能夠圓滿,各方面都能夠兼顧的到,這一點就比較難了。這一點要自修就比較快,這一點要教人就比較難。他會覺得說,我出錢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給我講那麼多,我做這件事情就好了,你還要跟我講那麼多。不是跟你講那麼多,你要能夠去訓練,你要懂得充分運用我們的資源。我們不管時間也好,能力也好,我們都非常有限,但是你在這有限的時間、能力跟機緣當中,要會去發揮普賢行網的這種力量,那力量就很大了。所以我們通常叫作普賢行願力,那個力量要發揮的出來。

我們所遇到的境界,所遇到的事件,那個因緣可能不大,但是你會這樣運用的話,它會充滿整個法界,那種重重無盡會發揮出來。所以發這個普賢廣大行願心,就是要取整個本覺的法界性,整個的它能窮盡。只有普賢行願心能夠窮盡整個法界,一一行都能夠見法界。

菩薩行還不行,菩薩行做一段就還是這一段,我今天發心就今天發心。所以你會很擔心說,現在是不是我沒有發心到啊,漏了,好像少了一塊福田一樣。普賢行就不是這樣子了,我現在做,現在能夠圓滿沒有錯,我現在做,將來也能圓滿。所以我們說大家在這個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的時候你發願,我們就教他發,過去所有經過這個紅綠燈的人我都要度,現在當然我要度,未來我也要度。都窮盡,不會只有這一段嘛,那菩薩行的話就不是啦,菩薩行站在這裡,所有過去的人我都要度,哎,那個還在那個紅綠燈,我現在要是走了,那邊的人就沒有緣度了,你看他發的願就在這個地方了。

所以我們發的是無盡的願,不要把自己框在那個地方,這就是我們講的心量,它重重無儘是這樣來的。這個才是我們所講的真正的法界心、法界性,看我們在發心的時候能不能夠窮盡到這個部分。這是眾生在發心上面我們可以感受的到。

擷自《六十華嚴》概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出世間法中所講的發心,最少要從小乘教開始
為什麼大乘佛教特彆強調要饒益眾生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