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

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

近現代的中國有過「天不怕地不怕,要想幹啥就幹啥」的自命天子,有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所謂「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有過「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革命」。問題是結果如何?國家進步了嗎?文化進步了嗎?

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圖軸》

相比之下,敬畏傳統、腳踏實地堅持不懈者在紛繁的風雲之後卻總是讓人記得他們的貢獻,儘管他們是「流」,不是開天闢地的「源」。

對於中國畫也是如此,為全世界景仰的我國文人畫傳統,歷代積累的中國畫論非常豐富,包括文人畫家書寫的畫史。在它的發源地卻正在遭到不斷的質疑。

有報刊載文說:「歷史上本來畫文人畫的官員業餘畫家不多,而專業畫畫的畫家要比這些業餘畫家多成千上萬倍。但後者只會畫不會寫,既可以畫又可以寫的是前者,中國的畫論是他們在寫,中國的美術史也是他們在寫……最後中國的繪畫史就不知不覺地變成業餘畫家的畫史,成千上萬的專業畫家幾乎被一筆抹去。」要是果真如此,古代文人畫家豈非不懂藝術,而且十惡不赦該千刀萬剮了,還有什麼優秀傳統可言?評論不能以偏概全,拿現代人的思維欽定古人,更不該虛擬歷史大冤案,誰會相信中國古代畫論畫史都是文人詆毀畫師的記錄呢!

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

[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

我們不贊成把文人畫、畫家畫(民間畫、宮廷畫)作為畫種來區分對抗。把文人畫作為一種畫種,不如將文人畫看成是中國畫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文化精英介入繪畫後,對畫家提出了學養、胸襟、寫意精神和文化品質的諸多更高更難的要求,意在提升繪畫的品位,應該說是一種進步。品畫強調的是人,所謂氣、勢、神、韻、骨、力、味皆是人的感覺,離不開「真、情」二字。文人畫是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正宗文人畫就是士夫畫,文人畫末流則是學壞了的文人畫,不能代表文人畫的性質和要求。

尚未達到文人畫要求的畫可以名之為「畫家畫」,即示意文化性尚處於工匠階段罷了,工匠之作也有藝術性,但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可劃。例如任伯年說他是「畫家畫」便不妥,他也有讓潘天壽等極其佩服的文人畫作品。故此並不存在「畫家情懷」和「文人情懷」之別。

說我就是「畫家畫」,我要與你「文人畫釐清界限」,我是「更為純粹的畫,更為純粹的視覺藝術」(見《美術報》2012年12月15日)。這就誤解了文人畫,文人畫是一種主張綜合性的藝術。打個比方,《詩經》藝術性高,而發展到唐詩宋詞除了情韻、理趣、境界還要講究格律,無疑這是一種進步,難度增加了。「五四」以後通行白話詩,是一種反叛,但成就能與前者比嗎?格律詩和詞曲至今依然不衰,就是明證。所以畫家可以自由創作,但繪畫需要綜合的文化修養並沒有錯,自己畫不了文人畫不必去否定標準。當然現在全世界都盛行重新洗牌,但歷史得留於後人評說。至於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當代藝術另當別論,而中國畫的當代性要沿著自己的路線發展,無須為之穿上種種洋裝奇服裝蒜。

中國畫主張意在筆先,強調寫意精神,古人云「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張彥遠語),但又雲「始知真放本精微」(蘇軾語)。只有具備高超精微的繪畫本領,才能精準捕捉萬物傳神之象,並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作者豐富而細膩的情感。文人畫家宋徽宗、趙孟頫、沈周、石濤、八大等的作品繪畫技巧不高嗎?倪瓚說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那是強調以「逸筆」排遣胸中逸氣以自娛,並非反對「傳神寫形」,他的畫也沒有脫離形似。「逸筆草草」之說,原是一種比喻。受人尊敬的文人畫作品哪個是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的呢?文人畫要求作者提高修養但並未限制創作自由。

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

[明] 吳偉 《漁樂圖》

我們應該邊畫畫邊提高修養,而不要借口「文人素質已經丟失」,去鼓勵「只要有繪畫技巧和創作理念就可以自由發展」(引文同上)。要不陸儼少為何提倡「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四分讀書」的學習安排呢!

文人畫時期創立的中國畫特色是我們的寶貴財富,「視民族繪畫特色高於個人風格創造」的畫家應受到尊重。張立辰先生便是如此,他尊重中國畫的特色是因為徹悟特色對中國畫價值、文化底蘊的重要。

筆者曾著文論及中國畫的民族特色之重要,正如羽毛是鳥類的特徵一樣,離開了這一特徵,去掉了羽毛這一共性,也就無鳥類個性可言了。民族藝術特色對於畫家個人而言是共性,但就世界藝苑而言是民族的個性,個人風格應該出於民族特色,而不是反叛。

藝術的重複等於零,故藝術家又要有鮮明的個性,要有個人獨特的風格,作為常識此論誰都明白。尤其是近幾十年,西方反傳統的繪畫理念鋪天蓋地而來,畫家們生怕被指責為背時,總是不斷強調自我表現,費盡心機要創出自己的個人風格特色。反倒很少再思考,藝術民族特色是否應高於個人風格表現。

強化中國畫的共性其實是最重要的,在張揚個性時,首先得服從共性的規範。中國畫創新必須固本博取。「固本」即堅持中國畫之本,保持中國畫鮮明的特色。「博取」即從古今中外廣博汲取,從繪畫以外的各種文化藝術,甚至是民間藝術汲取,不存偏見。

「固本博取」並不是什麼都吸取,必須舍取有道。說得直一些,即在中西繪畫有衝突的地方,大膽棄西求中;在造型與筆墨有悖時,保持筆精墨妙而取似與不似;在筆墨形式與色彩表現有悖時,重筆墨而淡化色彩;在專業基礎訓練中,強調以中國畫的要求來改變思想方法和觀察方法從而改變作畫的表現方法等。

其實傳統中國畫的大師可以說都是視藝術民族特色高於個人風格表現的,因為中國人重傳承、輕反叛,在傳承中有所發展,而不是動不動否定一切,推倒重來。20世紀借古開今的中國畫大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均是如此,他們個人風格依然十分鮮明,他們不是舊文人,但他們的畫符合文人畫的最高要求。

——來源:中國文化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