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這個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革命聖地,形成了怎樣一種堅持初心的精神?

在這個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革命聖地,形成了怎樣一種堅持初心的精神?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戰鬥了13個春秋,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黨內的指導地位,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川縣梁家河村插隊生活了7年,錘鍊了矢志不渝信念、真摯為民情懷、務實擔當品格、帶頭實幹作風,是傳承弘揚延安精神的楷模。一片黃土地,兩代領航人,不同的時代,共同的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黨自成立的那天起, 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奮鬥目標。回首我們黨近百年來的奮鬥歷程,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困苦磨難,哪怕粉身碎骨,其初心使命從未改變。從中共一大到十九大,從上海、嘉興、井岡山到遵義、延安、西柏坡,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和嘉興南湖的遊船上成功召開,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在古老落後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艱難而又曲折。從中共二大到中共七大召開前,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和各種左傾、右傾錯誤思想鬥爭的過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經過20多年的探索,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歷史性會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莊嚴地寫入黨章。它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和成熟。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黨的八大到十一大,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嚴重挫折、撥亂反正、重上正路的曲折發展歷程。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先後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立起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旗幟。

延安精神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展覽館的序言中有這麼一段話:「這裡有一種精神,就是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培育形成的偉大的延安精神;這裡有一種主義,就是延安窯洞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裡有一種形象,就是只見公僕不見官的幹部形象;這裡有一種力量,培養造就一批信念堅定、為民服務、不怕犧牲的革命志士」。從1935年至1948年的13年時間裡,黨中央在延安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開展了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黨的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延安的千溝萬壑,留下了許多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毛澤東思想從這裡形成、發展到成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只有深刻把握黨章黨規根脈,才能真正做到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虔誠而執著。當年,我們黨在延安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創造彪炳史冊的偉大業績,靠的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為的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開展整風運動,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全黨思想共識和黨員自覺行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回憶梁家河歲月時說,陝北七年,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我們要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跟著問題走,確保我們的一切工作符合實際,經得起實踐、歷史和群眾的檢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質。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認真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嚴,是我們永遠的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丟掉了好傳統好作風,就是自毀長城。」弘揚延安精神,不忘為民初心,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不會有克服不了的艱難險阻,就不會有完成不了的改革任務,就不會有實現不了的發展目標。

延安緣何能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偉大的精神,鑄就偉大的事業。延安精神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財富,更是延安人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的制勝法寶。當前,延安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的時期。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堅持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引領延安建設,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和城鎮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大的後發優勢,積極破解生態環境整體脆弱的明顯制約,徹底擺脫油煤路徑依賴,著力培育新動能、構築新高地,努力實現轉型發展、追趕超越,是我們現階段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強調:「老區和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我們要永遠珍惜、永遠銘記。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延安作為中國革命聖地、革命老區,讓老區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我們的神聖職責、光榮使命和政治任務。

延安市轄2區11縣,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6萬,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生態脆弱,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歷史上極端貧困。延安的自然基礎決定它也是脫貧攻堅難度最大、任務最艱巨的區域之一。上世紀70年代,延安很多老百姓都過著「靠天吃飯」的苦日子。1978年,中央批准把延安地區的糧食徵購任務減少55%,並每年給延安無償援助5000萬元,這個援助一直到1987年從未中斷。這些措施使當年的延安人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吃糧水平提高了,家庭副業收入增加了。改革開放後,延安駛入發展快車道,但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老區人民並沒有徹底解決溫飽問題。1998年,吳起縣在全國較早開始實施封山禁牧、退耕還林。次年,國家在延安提出退耕還林措施,開展大規模生態建設工程,黃土高原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退耕還林20年,不僅解決了延安水土流失問題,還改善了延安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把農民從傳統農業產業中解放出來。

多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建設延安,取得了一批引領未來的開創性成果,破解了一批制約發展的難題。2018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558.91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226元、10786元,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7.62萬戶20.52萬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5526戶10034人,貧困發生率由13.2%下降到0.66%。2019年5月7日,陝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革命聖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延安從此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延安實現整體脫貧摘帽,不僅是延安的勝利,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縮影,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延安精神,牢記初心使命,帶領人民群眾接續奮鬥的結果,是給黨中央、革命先輩、老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交上的一份合格答卷。未來兩年,延安市將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老區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夠格進入小康社會,在建黨100周年時給全黨、全國人民呈現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延安。

(作者為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本文為作者在首屆「初心論壇」上的發言)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大型冰庫」格陵蘭島一天融化20億噸冰,這一不尋常現象意味著什麼?
這項生肖系列兒歌大賽為何30多年曆久彌新?新時代呼喚新兒歌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