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畢加索:假如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畢加索:假如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假如生活在中國,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周斌

書法的概念是什麼?書寫漢字的藝術。這在中國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一走出國門,你僅僅說書法是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的話,西方人會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在國際交流中,書法有了一種新的定義,或者說這才是書法真整的原生定義――書法是人類表現自己情感的一種線條藝術。

我們知道,毛筆天生具有的那種柔軟性,以及它的製作工藝,都帶有很高的藝術特徵。它通過人手的靈巧運動,呈現出人的一種思想境界和美學追求。中國人通過這支毛筆,使中華文化的精髓得以展現,所謂「書如其人」就是這個意思。

我在中國和美國教授書法藝術,曾經在教學當中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選擇了兩幅書法作品,一幅是顏真卿的楷書,一幅是王羲之的草書,然後把這兩幅字做成一張ppt,在屏幕上放映出來。

我先讓20個中國學生看,問他們喜歡哪一幅?然後打勾。中國學生喜歡顏真卿楷書的占多數,大概佔80%以上。我問他們為什麼選擇顏真卿的楷書而不選擇王羲之的草書呢?他們說因為自己看得懂,所以欣賞顏真卿的楷書。

我同樣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裡做了這個實驗,美國大學生的打勾情況跟中國學生有很大不同,他們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草書。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這個?他們說,看了這上面的圖形以後非常感動,好像那些線條在跳舞,可以讓心情放鬆。還有的人說,覺得這些線條很有創造力。

這個實驗我前後做了20遍,也就是說有400個中國人和400個外國人參與了調查,結果得出的統計比例大致相仿。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中國學生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而外國人看書法,他們更多是以情感和藝術作為出發點。

可以說,書法藝術在國際交流中具有天然的優勢。我們可以舉一個上世紀50年代的例子。1956年,已經60多歲的畢加索邀請張大千去巴黎。畢加索知道張大千是中國著名的畫家,於是請他當場演示一下,張大千就用毛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寫完以後,畢加索很感慨,他說,「我真不明白,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到巴黎來學習藝術?」

當時畢加索已經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畫家,他對中國的書法藝術評價非常高,他說過,「假如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

他為什麼會講這句話?他是在西方繪畫的基礎上,看到中國書法藝術的抽象美以後,他覺得真正的藝術核心還是在東方。

後來,畢加索專門送了一幅畫給張大千,那是《西班牙牧神像》。張大千也很有意思,回贈給畢加索幾支毛筆。他從自己的8支毛筆里選了2支給他,看得出是多麼精挑細選。

可以說,畢加索為中國書法藝術的走出去,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作了很好的宣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理想 的精彩文章:

書法人十大誡,你做到了嗎?
「貴州茅台酒」五字出自誰手,你知道嗎?

TAG:書法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