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燙手」的ETC,銀行的獨角戲

「燙手」的ETC,銀行的獨角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Alter

交通部的一紙方案,讓ETC成了2019年的硬核產業。

按照相關部門的計劃,今年年底全國ETC用戶數量將突破1.8億,高速公路不停車快捷收費率達到90%以上。

截至到今年3月份的時候,全國ETC用戶總量還只有8072萬,僅佔到全國汽車總保有量的43%。如果從1996年開始在國內展開ETC試驗算起,過去13年完成了從0到8000萬的用戶積累,可僅僅在2019年,就將出現1個億的新增用戶。

當史無前例的紅利出現時,產業鏈上下游無不躍躍欲試,乃至硝煙四起。

誰撿到了香餑餑?

ETC所整合的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可以劃分為讀取器、eTag製造、照相設備、網路、電力及軟體和服務等多個環節。ETC加速普及的時間表出爐後,諸如金溢科技、千方技術、中遠海科等概念股普漲,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不過最為熱鬧的,還是ETC的客源搶奪戰。

進入6月下旬以後,網上便悄然流傳起這樣的文章,「為什麼推薦你到XX行裝ETC」,從六大行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商業銀行,幾乎所有的主語都能適用。以至於流行起了各種出自段子手的文案:「眼看著愛人經過ETC專屬車道揚長而去,他卻還在人工窗口排隊領卡流淚哭泣,一次錯過再見已是路人??」

除了線上刷屏式的營銷,線下推廣同樣不遺餘力。線下網點原本推薦理財產品的宣傳看板,已然被ETC業務取代,不少銀行給工作人員下指標到寫字樓、住宅區等擺攤地推,在ETC設備免費、折扣優惠以外,諸如免費洗車、加油卡、物業費等附加權益也成了吸引客戶的「羊毛」,重視程度不亞於攬儲及銀行理財產品。

為何會出現」免費午餐」的局面,或可以找到三點原因:

1、配合政策需要。

比如相關方案中明確指出:為了拓寬ETC發行服務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等服務機構緊密合作,允許ETC綁定既有銀行賬戶和支付賬戶,支持商業銀行推廣發行載入交通行業應用的聯名卡,推廣移動支付應用。

2、爭奪高凈值用戶。

銀行自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有車一族屬於典型的優質客戶,銀行可以通過ETC綁卡的入口,逐步將客戶擴展到信用卡、理財、保險、貸款等高價值業務,對銀行的零售業務不失為一種利好。

3、深耕車載場景。

不只是銀行,支付寶、微信、銀聯等也在積極布局,比如銀聯上線了ETC記賬卡線上申請和綁定扣款服務,支付寶和微信也上線了ETC申請的功能,畢竟當ETC的用戶體量崛起後,註定會從高速收費向其他場景延伸。

在ETC的風口前,無數玩家摩拳擦掌,沖在最前面的銀行系註定會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卻也埋下了隱患。

場景仍有些雞肋

無可否認的是,車主選擇ETC的動機可能並不純粹。

一方面,今年的一億新增用戶可能很大一部分會是ETC的「被動用戶」,諸如「明年不裝ETC,節假日上高速不免費」之類的謠言激發了車主的危機感,同時銀行力推的「免費午餐」又恰好給出了雙贏的解決方案,但本質上並沒有撬開車主對於ETC的訴求;

另一方面,有關ETC的宣傳多半集中在通行效率上,僅僅是取消省界收費站就足以為車主節省至少10分鐘的時間。然而長途高速畢竟是一個低頻行為,何況ETC只是節約了上高速時的排隊問題,並未徹底解決車流量過大造成的擁堵問題。

究其根本,ETC的場景仍有些雞肋,也是十餘年中普及率居低不上的誘因,倘若沒有政策性引導,不難斷言其歷史使命的結束。

國內被討論最多的應對之策,無非是借鑒新加坡成熟的管理服務經驗,構建起中國特色的ETC生態圈,比如推廣ETC無人停車場、ETC加油站等等,在聯網收費業務外打通停車增值業務,進而讓安裝ETC的車輛實現上得了高速、下得了停車場、進得了商圈、回得了家園的全場景覆蓋。

如果是在十年前,類似的場景不乏誘惑力,如今卻出現了兩隻「黑天鵝」。

一是移動支付的普及。

ETC在本質上還是支付工具,何況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本就存在利益上的衝突。在百度、阿里、騰訊等描繪智能城市或智能汽車的場景時,圍繞移動支付相關的應用時常出現,類如用移動支付掃碼加油、不下車購物等等,可謂與ETC的構想不謀而合。至少從用戶的視角看,移動支付在汽車相關場景里的應用已經在逐步落地,而ETC相關的支付場景還是一張餅。

二是無感支付的崛起。

早在2018年的時候,支付寶就在河南高速試點了ITC車牌付,即用戶將車牌號與支付寶賬號綁定後,車牌號變成了付款碼。相比於需要安裝特定設備的ETC,無感支付的優勢在於便捷性,不足則在於車牌號識別的精準度及一些法律法規問題。考慮到車牌識別在停車場里的普及性,加上移動支付連同部分銀行都在推廣無感支付,無疑將是ETC建立生態圈的勁敵之一。

以ETC為核心的長效生態圈的成型,終歸還要面臨一場時間遊戲。

互聯網玩家缺席

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銀行系的大力推進,不難斷言ETC在短時間內的紅利。

在這場ETC客源搶奪戰中不乏微信和支付寶的身影,所扮演的角色又過於邊緣化,只是提供了ETC申請和充值的入口,還很難談及對整個產業鏈的滲透。互聯網玩家的缺席,無疑正是ETC存在不確定性的原因。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ETC在支付方式上沒有和信用卡深度捆綁,及時與移動支付平台融合;沒有在充值方式上過於保守,而是積極推廣聯網雲充值服務;沒有在場景擴展上畫地為牢,推動車輛預裝等模式,覆蓋率恐怕不會只有幾千萬的規模。

相較於政策上的傾斜,ETC產業鏈上下游的玩家還缺少思維模式上的創新,並且存在至少三道門檻:

其一,硬體終端的創新。

目前的ETC設備主要以單獨的模塊存在,既面臨太陽能供電的短板,也存在安裝美觀性上的弊病,即便已經出現了與行車記錄儀、GPS等整合的「智能設備」,但在銀行給出的「免費午餐」中,廉價的傳統ETC設備佔了絕對比重,想要驅動硬體上的創新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二,擴張思路的創新。

不同於互聯網行業一家獨大的局面,ETC產業鏈缺少巨頭級玩家。銀行的「短視」對ETC生態圈的構建絕非是一個好消息,為了完成信用卡銷售的KPI,銀行的補貼集中在用戶層面,卻選擇性忽視了B端的補貼。在連接C段用戶的同時,ETC的生態圈還需要在停車場等B端場景發力。

其三,數據應用的創新。

ETC仍是當前最先進的路橋收費方式,所謂的「先進」就是ETC電子標籤的唯一性原則。對於相關領域的玩家來說,還需要刷新數據應用的意識,比如基於唯一性原則實時追蹤車輛的行駛軌跡,與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尋求數據上的連接。跳不出路橋收費的應用路徑,才是ETC產業最危險的地方。

有理由相信,ETC正逐漸成為新的藍海市場,但場景單一、發行渠道單一、產品形態單一,仍是不爭的事實。或許還需要從根本上改變ETC的產業形態,吸引更多互聯網巨頭和創業者加入,而非成為銀行變相拉新的工具。

結語

之所以用「燙手」來形容風口下的ETC,一是上億新增客戶所引爆的前景,對於ETC上下游的任一環節都是值得興奮的消息。然而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當用戶體量逐漸龐大,如何將蛋糕持續做大,延伸ETC的生命周期,還需要細細琢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以富士康7座熄燈工廠,高子和講解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應用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6月21日收錄投融資項目45起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