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嚇壞了柯林頓總統的那一本小說

嚇壞了柯林頓總統的那一本小說

嚇壞了柯林頓總統的那一本小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九九六年一月某日中午,美國首都華盛頓某泰國餐廳。海軍部次長丹齊格(Richard Danzig)帶著助理貝柯斯基(Pamela Berkowsky),與國防部助理部長約瑟夫(Stephen Joseph)相約午餐。這次午餐的另一位主角,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專欄作家,也是暢銷小說《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的作者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

兩位部長與他餐敘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透過他的影響力,輾轉說服軍方同意波斯灣地區的美軍接種疫苗。其次則是想了解,他正在寫什麼呢?

進餐氣氛良好,討論熱烈。普雷斯頓爽快地答應跟陸軍副總司令葛瑞福將軍夫婦共進晚餐,並說好會贈送一本《伊波拉浩劫》給葛瑞斯福太太,讓她了解病毒的極度危險,從而影響將軍,使答應下令美軍官兵接受注射炭疽熱疫苗,以便反制伊拉克的可能攻擊。

接下來,話鋒轉到普雷斯頓的下一本書。約瑟夫早有耳聞,普雷斯頓正在撰寫一本關於生物武器攻擊的書。由於其中可能涉及敏感國防機密,因而迫切想知道內容大要。

只是,普雷斯頓不太願意談這事,僅含糊其辭地說,新書與恐怖分子細菌攻擊有關。丹齊格聞言後建議,能否不要以小說形式發表,以免引發大眾過度恐慌?

普雷斯頓解釋了實際困難:若以「非虛構」形式發表,便得註明消息來源,偏偏這書的許多消息來源,都是無法具名的。雙方相談甚歡,但沒有太多結果,包括後來葛瑞斯福將軍還是反對接種疫苗一事。所以,普雷斯頓繼續寫他的小說去了。

事實上,關切這本小說的,不僅美國軍方。曾協助普雷斯頓撰寫《伊波拉浩劫》,同時讓他產生新書靈感的美國著名微生物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萊德博格(Joshua Lederberg)在得知他將以「恐怖分子以生物戰劑攻擊大城市」為故事主軸時,便曾力勸他放棄,原因也是擔心挑起平民大眾無謂的恐懼。

甚至聯邦調查局人員也曾來關切,最後普雷斯頓答應把「炭疽熱桿菌」改為「經過基因改造的超級病毒」,以加強虛構成分,降低其真實性。

為什麼美國軍方跟情治單位如此關切這本書呢?這跟當時美國國內外情勢有著密切關係。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然而,西方盟國的噩夢也從此開始了。

冷戰時期,東西方長期軍備競賽,雙方都製造、儲存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如今蘇聯解體,這些分散儲存在各個加盟共和國里的軍備,其管制狀況如何?會否在動亂中,被私運出境,變賣給類如朝鮮、利比亞、伊朗、伊拉克等這些美國人口中的所謂「流氓國家」呢?這種擔憂絕非沒有道理。

日後證明,蘇聯瓦解時,烏克蘭總共部署了一千枚X-55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射程遠達三千公里,按照計劃,其中半數應該歸還俄羅斯,另一半則予以銷毀。然而,某些不肖的前烏克蘭政府官員後來卻硬是偷偷將其中的十二枚賣給伊朗。

問題還不止於此,武器之外,製造武器的「人」,更是狀況連連。由於民生凋敝,經費緊縮,蘇聯國防研發單位紛紛裁併,研究人員流離失所,自謀生路。具有製造核子、生物武器能力的專業人員,正不斷移居到一些急於有所突破而願意提供優厚待遇的國家。

二次大戰後期,美國製造原子彈,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為了逃避納粹迫害而落腳美國的猶太科學家。如今舊戲重演,首當其衝的,卻很可能是美國本身了。

一九九三年一月柯林頓總統入主白宮,三十五天之後,紐約世貿大樓發生爆炸案,恐怖分子引爆了一輛轉載一千二百磅炸藥的卡車,導致六人死亡,一千餘人受傷。

紐約最精華地帶一片煙霧瀰漫,陷入黑暗之中。美國本土遭受恐怖攻擊,這當然不是第一次,但由於發生在動見觀瞻的紐約市,加上死傷頗有,因此格外震撼人心。

恐怖分子改變攻擊策略,直接以美國本土為目標。這當然是美國政府所擔心的。但私底下,他們更害怕的是,萬一用來攻擊的不是一般炸彈,而是生物武器,那該怎麼辦呢?

當年十一月,衛生部舉辦了一次代號「Civex』93」的演習,測試紐約市遭受炭疽熱桿菌攻擊的反應能力,結果證實紐約市的防護極其脆弱,一般百姓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與此同時,有關伊拉克病菌工廠的傳聞不斷出現。兩相聯結,於是,無論美軍或美國本土遭受生物武器攻擊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高,深刻了解全盤狀況的萊德博格不斷敦促國防部把平民百姓納入生物戰防禦系統之內,原因一如他在寫給當局的信中所警告,生物武器已經擴散,「紐約和華盛頓是全世界最肥美的目標。」——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東京比紐約和華盛頓早了一步。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上午,東京地鐵遭受恐怖攻擊,奧姆真理教恐怖分子在五列人群擁擠的通勤列車上施放沙林毒氣,造成十二人死亡,五千餘人受傷。這一恐怖攻擊,讓美國官員看得膽戰心驚,終於開始重視恐怖分子生化攻擊這一議題。

誰知就在一個月後,俄克拉荷馬城的聯邦大樓又遭到炸彈攻擊,造成二百人死亡,包括許多兒童。幾天後,有人威脅要在復活節周末以化學武器攻擊迪斯尼樂園,聯邦調查局全面戒備,幸而證實只是虛驚一場。

一九九四年,普雷斯頓的《伊波拉浩劫》出版,始終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之首,這跟當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病毒攻擊熱」不無關係。

以他的寫作能力跟專業背景,各方關切他接下來的新書內容,及其可能引發的震撼,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普雷斯頓出生於麻州康橋,長在波士頓。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學位時,受到《紐約客》作家麥克非(John McPhee)的教導與啟發,下定決心要當個專業作家。一九八三年獲得英美文學博士學位後,隨即展開寫作生涯。

普雷斯頓雖然出身文科,卻以非文學創作著稱,尤其科普書籍寫作,為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雷普斯頓每次寫作,事前總要極盡所能地採訪相關人士,大量閱讀資料,感受其所感受,了解、判斷可能的狀況。

採訪、閱讀過程中,還勤做筆記,據他自稱,每本書平均得用掉六十本筆記本。正式寫作時,他會不斷打草稿,一再改寫,有時光一二章篇幅,就寫了二十來次,直到感覺對了為止。

憑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如此認真的寫作態度,普雷斯頓很快便從《紐約客》嶄露頭角,成為耀眼的作家。雖然著作不多,寫作速度也不算快,他卻因為其作品而陸續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獎、美國科學協會西屋獎、麻省理工學院麥克德莫特獎(人文類),也是惟一獲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頒發「防疫鬥士獎」的非醫療人士,甚至,美國天文學會還以他的命字來命名一顆小行星。

一九九七年,普雷斯頓的新書完成了。透過分子生物學家文特爾(J. Craig Venter)的推薦,當時正因緋聞纏身的柯林頓總統急忙找到這本名為《眼鏡蛇事件》(The Cobra Event)的小說一讀。

據說為了這本書,柯林頓連著兩晚徹夜未眠,先是欲罷不能,暢讀了一整夜,隔天卻又因其內容而焦慮得睡不著覺。

他甚至在白宮國家安全會議里,特別提到這本書,詢問其可信度,包括恐怖分子能否透過基因改造方式,量身訂製出一種特別的病毒?紐約遭受生物恐怖攻擊的幾率,乃至普雷斯頓到底是如何獲得這些訊息的?

相關官員被問得啞口無語,允諾「會找一百個上校在明天清晨以前讀完這本書。」第二天,一份報告送達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桌上,說明此書並非根據政府機密文件寫成,但書中情節理論上可能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話說得很含蓄,但已夠柯林頓嚇壞了。

受到此書刺激,柯林頓總統陸續召開各種會議,深入了解美國生物戰防禦系統狀況,了解得越多,他便越擔憂。其急切之情,可從他在一九九九年二月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得見一斑。

他毫不諱言地透露本·拉登可能已握有生物武器,未來幾年內,恐怖分子很有可能對美國本土發動生物攻擊,因而警告所謂的「流氓國家」跟恐怖分子,若有誰膽敢以細菌攻擊美國,美國至少會回以等比例的反擊,甚至是不成比例的報復。他也誓言將動用軍方、執法單位、研究機構,以及公共衛生體系的一切資源與力量,以防範這一迫切的危機。

劍及履及,說到做到,隔天,柯林頓果然向國會提出了一個一百億美元的預算案,以備打擊恐怖主義。其中二十八億將用以強化公共衛生系統、訓練緊急應變人員、研究危險病毒、研發新疫苗以及偵測辨識罕見疾病技術等等。

二〇〇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一事件」過後一星期,全美國驚魂未定,餘悸猶存。有人從新澤西州特倫頓附近的一間郵局,寄出了一封裝滿乾燥炭疽粉末的信件,收件人是國家廣播公司的新聞主播湯姆·布羅考(Tom Brokaw)——噩夢成真,美國遭受生物恐怖攻擊!

「柯林頓的戰慄之網」隨即發揮防護作用,在病菌擴散之前,控制住了情勢,讓美國不致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

《眼鏡蛇事件》一書以及普雷斯頓在書中最後所引用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名言,也因此深深烙印在許多人心中:

希望是一種昂貴的商品,提前準備總是對的。

本文選摘自《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作者:傅月庵,出版:九州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一心惟爾。愛在心裡口難開。愛什麼?愛這些書那些書、這些人那些人、這些事那些事,以及其他種種。

有人有書,還有貫穿其中的濃濃情義,從周夢蝶、唐德剛、李敖、張大春到竹久夢二、司馬遼太郎、陳舜臣、夢枕貘;從阿城、賈平凹、畢飛宇、劉震雲到泰勒、艾柯、卡里耶爾、本雅明……他朝雨鋤瓜夜讀書,邊讀邊寫,筆帶感情,語多溫暖,讓人看到了白紙黑字里一個廣闊無垠的天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瞿秋白在被行刑前的最後一刻做了什麼?
蔣介石靠黃金三萬兩使得白崇禧願意勸李宗仁交權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