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歷代皇帝都沒搞定蒙古,康熙帝只做一件事,永遠解決潛在威脅

明朝歷代皇帝都沒搞定蒙古,康熙帝只做一件事,永遠解決潛在威脅

時至今日,「黃禍」都是一個令歐洲人談之色變的詞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要屬「蒙古西征歐洲」。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布達佩斯全城淪陷,蒙軍前鋒攻至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施達,主力甚至渡過多瑙河攻克格蘭城。事實上,這些蒙古勇士的戰鬥力不僅令歐洲人印象深刻,女真人更是深有體會。曾經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士兵,曾以七十萬兵力對陣十萬蒙古軍隊,然而在這樣的優勢兵力之下,女真人依然輸掉了「野狐嶺之戰」。

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逃回草原,但明朝統治者一直沒能完成對蒙古的武力征服。雖然明廷曾在游牧地區建立了一些羈縻衛所,試圖以經濟貿易的手段綏服蒙古,然而卻收效甚微,英宗年間更是爆發「土木堡之變」,堂堂大明天子都淪為敵虜的階下囚,實在堪稱恥辱。對於戰鬥力如此驚人的蒙古諸部,後金及清朝統治者一直都高度重視。不過直到順治年間,蒙古人依然彪悍異常,時常降而復叛,令清廷頭疼不已,堪稱是清朝統治的潛在威脅。

然而康熙皇帝即位後,只是推行了一個簡單的政策,不僅沒有遇到任何阻力,還使蒙古諸部從此變成大清順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他為徹底解決蒙古這一心腹大患,開始在蒙古地區大力推廣黃教。「黃教」乃是「格魯派」的俗稱,是藏傳佛教主要流派之一,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而得名,強調嚴守戒律。康熙皇帝為徹底落實這一政策,將其分為三個步驟採取行動。

第一,大規模興建黃教寺廟。康熙年間,由朝廷出資在蒙古諸部聚居地區修建了大量黃教寺廟,使黃教成為蒙古人的民族信仰。緊接著,康熙皇帝又頒布法令,要求蒙古諸部必須按照每三名男子中有一人前往寺院出家修行的標準遴選僧人。在古代,青壯男子乃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出家成為喇嘛後卻不事生產,也不能婚娶生育。在這一制度推行數年之後,蒙古諸部的人口增長几乎停滯,而清廷依然延續著這一政策。到高宗乾隆年間,據禮部僧錄司統計,蒙古僧人數量一度高達50萬人。

其次,提升宗教領袖的世俗地位。對於蒙古各部而言,「黃金家族」(拖雷汗後裔)才是公認的統治者和上位者。在朝廷大規模推行黃教之後,直接冊封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章嘉呼圖克圖兩大領袖統管內外蒙古地區教務,直接凌駕於蒙古王公之上。從精神世界到世俗世界,宗教領袖的權力越來越大,蒙古王公的權力就越來越被削弱。就連清朝皇帝本人,也充分利用宗教的力量,自稱文殊菩薩轉世,這又給蒙古人套上一層桎梏和枷鎖——所有敢於將刀劍弓弩指向清廷的蒙古人,必須先面對內心信仰的掙扎。

第三,在蒙古地區大興圈地運動。在黃教寺廟建立之後,許多良田和草場成為其私產,許多草原牧民因此淪為喇嘛們的農奴,蒙古王公也同樣不甘其後,清廷也允許他們圈佔土地作為自己的供養之基。隨著「圈地運動」愈演愈烈,蒙古地區的經濟徹底崩潰,王公貴族們沉迷享樂,早已失去鬥志,百姓們不是出家當僧人就是整日為生計發愁,不復往日雄風。就這樣,蒙古這個曾令大明曆代帝王頭疼的痼疾,在康熙皇帝的手中被徹底解決,不得不令人感嘆其手段之狠辣。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清史稿·卷七十八·地理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廢帝溥儀被逐出宮後,此人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倒賣文物賺得上千萬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直叫囂要脫亞入歐,那為何不廢除漢字?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