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二)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二)

「瓦爾基里」挫敗「冰雹」

1975年,疲憊的葡萄牙政府准許他們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安哥拉獨立後,過去在抗葡游擊運動中並肩作戰的各派勢力立刻相互刀兵相見,其中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進入到終極角逐,其中控制著羅安達等大城市的安人運領導人阿·內圖和多斯桑托斯均表示要建設社會主義,因此蘇聯和古巴毫不猶豫地向安哥拉派出地面部隊和空軍志願軍,而躲進叢林的安盟則在美國中央情報局撮合下,選擇與臭名昭著的南非白人政府合作,而南非早就對安人運政府恨之入骨,因為安人運一直為南非「委任統治地」西南非洲進行武裝滲透,並且為西南非洲人民獨立運動(西南人運)提供根據地和武器援助。於是,以安人運、西南人員、蘇聯和古巴為一方,安盟、南非和美國中情局為一方,在西南非洲開始了一場「三級跳」的超級大國「代理人戰爭」。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79年,南非打著「支援安盟」的旗號,出動遠征軍入侵安哥拉南部。戰鬥中,由於南軍的「百人隊長」坦克速度緩慢,行程過短,無法跟上輪式裝甲車輛的行軍節奏,因此安人運政府軍和古巴志願軍的蘇制T-54/55坦克始終對南軍造成致命威脅,迫使南軍的入侵僅僅持續20多天就草草收場,而他們支持的安盟也被趕進叢林和戈壁,安人運在全國的合法政府地位得到穩固。然而,這場戰爭遠未到結束的時候,在南非和美國的大力支持下,80年代中期,安盟領導人喬納斯·薩文比靠「打了就跑」的游擊戰和走私鑽石的交易,重整了隊伍,擴大了地盤,雙方互有勝負。

南非白人政權奉行「緩衝區戰略」,把夾在本土與安哥拉之間的殖民地納米比亞視作「屏障」,防止非洲獨立運動與國內黑人抗爭運動合流。令白人主義者惱火的是,從70年代末開始,「西南非洲人民組織」(簡稱人組黨)在安哥拉紮根,得到蘇聯和古巴支持,他們致力於游擊隊,發誓要從南非手中解放納米比亞,並幫助南非黑人推翻種族隔離制度。到了1986年,得到外援的安哥拉軍隊開始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認為該是教訓南非及其走狗安盟的時候了,於是決定發起「迎接十月」戰役,佔領安盟大本營馬溫加。但古巴軍事顧問認為安軍準備不足,尤其沒考慮南非干涉的情況,但多斯桑托斯誤以為古巴人膽小,感覺蘇聯運輸機每天都向安哥拉運來大批武器,有些還是首次援外,因此此戰十拿九穩。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二)

南非早就注意到安軍動向,並向安盟發出預警。1987年8月26日,安軍展開進攻,兩天內推進了40千米,安盟且戰且退,沿途還遭到人組黨游擊隊伏擊,損失慘重。最讓安盟分子害怕的是安軍的蘇制BM-21「冰雹」火箭炮,一次齊射能讓一個營的安盟部隊瓦解。為了拯救安盟,8月29日晨,裝備「獾」式裝甲車的南非第61機械化營從納米比亞進入安哥拉,擋在安軍向馬溫加挺進的路上。此時,南軍手裡有個反制「冰雹」的王牌,那就是國產「瓦爾基里」127毫米火箭炮,在接下去的五天里,「瓦爾基里」幾乎不停歇地朝安軍縱隊開火,打得安軍的「冰雹」沒有還手之力,曾有一個旅的安軍在機動中遭到「瓦爾基里」的兩輪齊射,導致隊伍潰散。

與此同時,南非第4偵察團一支小分隊乘直升機深入安軍縱深40千米處,然後換乘獨木舟去破壞奎托河上的一座橋樑,以切斷安軍與補給中心奎托-寬納威爾城(一般簡稱「奎托」)的聯繫,沒想到他們剛在橋面上安放部分炸藥,就被安軍發現,只能匆忙引爆後逃跑,橋體只受到有限損傷。安軍工兵一方面在古巴顧問指導下搶修強梁,另一方面利用蘇聯援助的舟橋架起臨時橋樑,保障援軍順利開赴前線。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二)

G5火炮成「定海神針」

面對安軍的攻勢,南非指揮官們向後方請求重炮支援。從8月29日起,南非空軍出動C-130運輸機,將8門155毫米G5遠程榴彈炮空運至前線,它採用高精度的底部排氣彈,射程達39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遠程火炮。

9月10日,南軍4輛ZT3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以及30輛「卡斯皮」輪式裝甲車(共載有240名步兵)在隆巴河畔突遇發現安軍2個營及5輛T-55坦克。接到前方緊急呼叫後,部署在後方的南軍G5火炮開始射擊,幾分鐘後,呼嘯而至的炮彈將3輛安軍坦克炸毀,巨大的蘇制嘎斯架橋車也被炸翻,準備渡河的安軍一下子就損失了一個營的兵力,不得不退回出發陣地。接下去的一段時間,幾乎成了G5的「表演秀」,南非大炮在前線偵察兵的引導下,把安軍死死地套在「獵殺區」內,安軍有時一天甚至前進不了一千米。9月9日至10月2日,雙方在隆巴河沿岸展開激烈對抗,參加「迎接十月」戰役的安軍4個旅普遍損失在60%以上,雪上加霜的是,原先配置在各旅的蘇聯顧問見勢不妙,無一例外地選擇「離開」部隊,安軍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境地,被迫後撤。

南非人當然不會放過戰機,他們派出大批火力引導小組埋伏在安軍撤退路線上。10月3日,G5火炮緊盯撤退的安軍,猛烈的火力讓後者寸步難行,最終被尾追而至的南非第61機械化營咬住。看到南軍的「獾」式裝甲車,安軍一開始並不進展,因為這種輪式裝甲車防護單薄,僅有20毫米機關炮自衛,在安軍的蘇制T-55坦克面前簡直是個玩具,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安軍出乎意料——當T-55坦克沖向「獾」式時,後者並未退卻,而是對著坦克發起攻擊,南軍的戰術讓安軍坦克駕駛員眼花繚亂——先是高速衝鋒,避免坦克瞄準;然後繞著坦克前後不停地機動,直到繞到坦克背後,向T-55相對薄弱的後部裝甲開火。

南非第61機械化營副營長勞倫斯·馬力少校回憶:「對『獾』式的駕駛員和炮手來說,當安哥拉坦克向他們開過來時,需要有足夠的勇氣才能在足夠長的時間裡穩定住發射平台,然後開火。當然了,只要一開完炮,他們就跑得像裝上燃氣輪機的兔子一樣快。那天下午,我們有一人陣亡,兩人重傷,另有三人輕傷,輕傷員只是讓醫務兵把彈片從身上取出來,簡單包紮傷口後就繼續回去戰鬥了。」

儘管安軍在人數上佔有4:1的優勢,火力也不弱於對手,但他們在精神上開始崩潰了。在「獾」式裝甲車的衝擊和G5火炮的遠程打擊下,安軍先是一個營突然喪失鬥志,像失控的馬群一樣涌到隆巴河畔,隨後「多米諾骨牌」效應蔓延至第二個營、第三個營……馬力回憶:「約100輛(安哥拉)軍車擠在開闊的渡口上,G5火炮在特種兵引導下,向安軍傾瀉彈藥,這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浩劫,十幾分鐘後,渡口處已變成一片焦土,到處都是屍體和燃燒的裝備。」

10月4日晨,南非部隊過來清理戰場,發現一套完整的蘇制「黃蜂」ASK地空導彈火力單元,包括導彈發射車、雷達及後勤車,這是該武器首次落到西方國家手裡。倉皇后退的安哥拉部隊已經顧不上銷毀這些蘇聯人一再囑咐需要保密的裝備,一路越過隆巴河,狂奔190千米,撤回戰鬥出發地奎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抗戰紀實:血戰飛狐口(上)
「號角戰爭」——南非與古巴的「安哥拉坦克戰」(一)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