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文/郭光明

聖門媲德亞吾顏,季氏何知欲浼然。

三釜恐貽親老恥,一廛歸卧汶陽田。

山禽容與和聲里,墟墓滿條落葉邊。

兩下穎濱碑下拜,滿杯秋菊薦寒泉。

——【元】王 惲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輝汲(今河南汲縣)人,原為南宋嚴州(今浙江西部之桐廬、淳安、建德一帶)知府,後降元。中統元年,即1260年,被元世祖征為詳議官,不久入京,先後出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監察御史等,曾三入翰林、五任御史,一生清貧守職,好詩善文,著有《承華事略》《守成事鑒》《中堂紀事》《烏台筆補》《玉堂嘉話》《相鑒》《汲郡志》等,是為元初重臣、文壇大家。《元史》有其本傳。史載,至元十九年,即1282年秋,王惲出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到任不久,便出城東行,瞻拜閔子墓,觀賞北宋文學大家蘇轍的《齊州閔子祠堂記》碑。

閔子墓,乾隆《歷城縣誌》有其記載:歷城縣署東五里,今百花公園處。蘇轍的《齊州閔子祠堂記》亦說:「歷城之東五里,有丘焉,曰閔子之墓。」

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人,儒家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實踐者和積極的傳播者。《論語》稱閔子騫「少孔子十五歲」,是為孔子的首批學生,以德行而著稱於世,列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即739年,玄宗李隆基追封其為「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真宗趙恆皇帝追贈其「琅琊公」封號;南宋咸淳三年,即1267年,度宗趙禥皇帝尊其為「費公」。而元代著名學者郭居敬,字儀祖,福建尤溪(大田)縣人,以編撰《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而名。郭居敬將閔子騫奉為史上最孝的典範人物,排第三位,因而後人多以「孝聖」而尊稱。

元代學者郭居敬,王惲的這首七律詩,詩題《閔子墓》,為弔古懷人之作。首聯首句,開門見山,言閔子騫孝德名天下。孝德,聖門首義,分三個層面,一為孝親,二為孝民,三為孝國。而首聯次句,詩人以「季氏何知欲浼然」句,言閔子騫「孝國」。原因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不僅諸侯之間相互并吞,戰火連綿,而且諸侯國內部,也是攻伐不斷。如魯國,庄公姬同死時託孤,後事交由弟弟慶父掌管。而這個慶父,可不是省油的燈,一是私通莊公夫人哀姜,二是把持朝政,立庄公之子子般為君後不足兩月,就與哀姜密謀將其殺死,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開」為國君,即歷史上的魯閔公,閔子騫的先祖。而庄公的另一個弟弟,名叫「季友」,見大事不妙,帶著庄公的另一兒子、名叫姬申的逃到了陳國。兩年後,魯閔公又被慶父殺死,引起國內大亂。避禍陳國的季友,趁此機會,帶姬申回國,擁立姬申為君,即魯僖公,季友則當上宰相。這個季友,也非善類,不但以擁立之功,獨專朝政,而且世襲宰相一職,史稱「季孫氏」。季平子時,魯昭公發難,欲奪回朝政,被其家臣陽虎打敗。這個陽虎,史稱「治國之奇才」、「喪國之詭才」,開「陪臣執政」之先河。他雖為家臣,但欺主罔上,軟禁少主季孫斯後,成季孫氏的實際當家人、魯國的第一權臣。閔子騫出任費邑宰,成一方行政長官後,見世道如此混亂不堪,便尊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教導,「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毅然辭官。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所以,王惲這首詩的頷聯,引入關於孝德的命題。首句「三釜恐貽親老恥」,言孝親亦不可失去原則。三釜,又作三釜養,釋義為以薄俸供養父母。意思是說,如果孝德僅僅就為了奉養父母,那麼閔子騫作為主政一方的行政長官,僅以俸祿養活父母綽綽有餘,若在曠世無道時,仍以養活父母之名而「食汙君之祿」,在他看來則失去了孝德的底線。這種失去孝德底線的奉養,會讓父母蒙羞。因此,當陽虎派人請其復出時,遭到他的婉言拒絕,說「善為我辭焉」,從而引發次聯次句,「一廛歸卧汶陽田」,意思是說,寧可鄉下種田,也不作「汙君」幫凶。詩之頸聯,詩人由遠及近,將目光投向閔子騫墓園,但聽墓園山禽啁啁、百鳥爭喧,但見村落寂寥、墓園蕭森,不難讓人想像,滿目秋黃落葉的況味,都是詩人寂寥與孤獨。尾聯首句的「兩下穎濱碑下拜」,詩人拜誰?拜閔子墓!拜蘇轍碑!只是詩人所言之「穎濱」,是蘇轍之兄蘇東坡的晚號,至於何以「兩下穎濱碑下拜」,筆者以為,系詩人誤作。尾聯次句的「滿杯秋菊薦寒泉」,詩人以「薦」烘托更大的空間,更細的景物,展現出的是自己的心境。從全詩看,詩人似寫景抒情,但將歷史之典與眼前景物、個人情感交織於一起,則又寄寓著深、意寓言外,意旨尤為深遠,具有相當強的藝術感染力。

北宋熙寧八年,即1075年,閔子祠堂落成。時任齊州(北宋行政區劃的州名,治所在歷城)掌書記的蘇轍,撰《齊州閔子祠堂記》,並刻石記之。這篇記文,蘇轍簡略敘述祠堂的修建過程和落成典禮,稱讚太守李肅之之德政仁心,而後將重點放在仕與不仕的問題討論上,並以孔子的無所不仕之論點,舉孔子眾多弟子出仕之例,引述閔子騫之拒仕言行,讚揚孔子的「不顧而仕」,稱讚閔子騫鄙薄名利、超脫塵垢的高尚人品和德行。對於閔子騫的不仕原因,蘇轍亦用「方周之衰,禮樂崩馳,天下大壞」作解釋,暗寓反對變法、身遭貶謫的作者本人,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曲折表達作者「止而有待」的隱衷。這篇記文,清代詩人、著名學者沈德潛予以高度評價,稱「平直紆徐中自露風骨」。

王惲的《閔子墓》,引典說理,以議論為主,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而晚清鄉土詩人陳永修的詩題《過閔子墓》,則富有一定的生活化:

古墓叢祠垂姓名,孝哉閔子死猶生。

行人嘆息華陽路,蘆荻花飛見性情。

此詩首句之「古墓叢祠」,不是讚揚閔子騫的,而是讚揚太守李肅之修古墓、建祠堂的歷史功獻。正如蘇轍《齊州閔子祠堂記》所言,在閔子墓「百年之廢」時,建起閔子祠,讓閔子騫「一日而舉」,天下聞名,雖死猶生。次句的「孝哉」,語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是孔子《論語》所言:「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說,考察閔子騫德行時,孔子沒有聽見其父母說他不孝,也沒有聽見其弟弟說他不友好,更沒聽見他的街坊鄰居說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所以,詩人引用「孝哉」二字,呈現出的是閔子騫的孝道美德和他的善良、寬容、純真、至孝之心。第三句融情於景,其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來之人,也包括詩人在內,「華陽路」也非今日之華陽路,而是泛指華不注山之陽。意思是說,古往今來,包括「我」在內,行走於華不注山之陽時,都會感慨萬千。感慨什麼?感慨「蘆荻花飛」,卻非抒情,而是歷史典故「單衣順母」的引用。郭居敬撰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中,講述了閔子騫「單衣順母」故事:「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母聞,悔改。」而閔子騫也因此被後世多加盛讚。但是,詩人行走於「華陽路」上,為何有一聲嘆息呢?原來,有一民間傳說,說得是北宋末年,劉豫開挖小清河時,在華山腳下得一石棺,棺蓋上刻著一首詩:「孝哉閔子騫,死後葬黃泉。幸遇黃太守,起我在高原。」巧合的是,主持這段河道開挖的,正是一位姓黃名廷簡的官員,只是這位黃廷簡還不是太守,不免讓人狐疑。就在這時,官文來到,黃廷簡被提拔為太守,應驗了石棺詩句。黃太守以為,自己的提拔,受了閔子騫的庇佑,於是命人抬棺向高處走。不曾想,走出不足半天,棺繩突斷,旋即狂風大作,等狂風過去,就見石棺落地處,突起一堆新墳,問及當地村民,原來這塊地的主人姓高名原……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明代《歷乘》有其記載,稱「黃郡守浚河,掘出閔子石槨,盛其首,移至高原。今華山下,石槨尚存」。但是,傳說就是傳說,沒有史料可考。所以,清代詩人董芸以《閔子祠》一詩作結:

一代高文閔子祠,蘋蘻薦罷雨絲絲。

華山石槨應難信,姑妄言之妄聽之。

元代初,官方鼓勵私人辦學,書院漸興。至順二年,即1331年,歷城依先儒聖跡慣例,傍閔子墓、閔子祠建起濟南首家書院,取名「閔子書院」,用以供祀先儒、激勵後學。《元史?文宗本紀》載:「元至順二年秋七月,乙未,立閔子書院於濟南。」明嘉靖年間,時任山東按察別使提督學政的陸釴,編纂《山東通志》之餘,拜謁閔子墓,詩寫《閔子書院》:

季氏今無邑,費公還有堂。

松楸汶水北,俎豆華山陽。

春草寒猶重,蘆花絮不揚。

采菰聊駐節,彷彿見宮牆。

明朝末年,山東歷城的「真儒名世」劉敕,以舉人之身出任陝西富平知縣,未滿一年即辭官返鄉,以講學談經、興辦教育、工詩著書終其一生。期間,他受聘閔子書院「山長」,發起募捐,在重修閔子墓、閔子祠基礎上,又建起「書齋」、「講書堂」、「蘆花館」,從而使閔子墓、閔子祠、閔子書院俱成一體,成為濟南東部地區頗具影響的文化教育中心。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多爾袞統帥清軍,繞道蒙古,突破長城,沿運河南下。臘月二十三,清兵圍逼濟南城,山東巡按御史宋學朱、山東左布政使張秉文、濟南知府苟好善、歷城知縣韓承宣等駐城文官,率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上演一場兵力懸殊的「濟南保衛戰」。正月初二,城破,守城官兵全部陣亡,無一生還,劉敕也因不屈於清兵,與全家人一起蒙難,閔子書院也大傷元氣,由書院整飭為「講孝堂」。

前有所說,陽虎威逼利誘,差遣閔子騫,閔子騫以「不食昏君之祿」而「善為我辭焉」,但陽虎依舊屢次徵召,閔子騫只好發狠,說「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意思是說,如若再逼「我」就範,我只好北上,過汶水,去齊國。汶水,春秋時齊魯兩國邊界,汶水之南為魯地,汶水以北為齊地。「如有復我,必在汶上」,表明閔子騫不與季孫氏同流合污的決心和盡大忠、行大孝的態度。為此,清代詩人、山東歷城的范坰,字伯野,號品泉生,以七言絕句詩稱讚閔子騫:

五里城東講孝堂,掇文崇實重倫常。

不須汶上逃名遠,壟墓千秋俎豆香。

史實是,閔子騫六十三歲時,的確北渡汶水,來到齊國,並終其一生,葬於歷城的。只不過閔子騫北渡汶水來齊國,不是逃亡,而是受齊國宰相田襄子的邀請來的。來做什麼呢?弘揚孝文化,傳播正能量!

閔子騫來到齊國後,推行「孝賢興邦」主張,從事「孝賢成才」教育,開展「孝賢和順」教學,推動「孝賢施政」實踐。

齊宣王八年,即公元前448年,已是八十九歲高齡的閔子騫,在歷城學宮給學生做報告時,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不久便壽極而終,為此,歷城、章丘兩地衙署官員、師生及兩地民眾,為其舉行隆重葬禮,並尊其為「孝賢宗師」。而齊宣王則追贈其為「齊魯孝賢」、「天下孝賢」稱號。而關於閔子騫的孝德影響,清代詩人、畫家,山東歷城人朱照的《閔孝里》詩,可略見其斑:

孝哉閔子寒御車,何勞鄙俚人濫誇。

今古無憑里婦語,聚談最喜議蘆花。

郭光明原創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作者簡介】郭光明(男),山東濟南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校園散文詩協會理事、中國旅遊文學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理事、濟南市作協全委會委員、濟南市歷城區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院第十六屆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學員,《散文選刊》簽約作家。作品散見於《散文選刊》《山東文學》《時代文學》《鴨綠江》《北方文學》《長江叢刊》《大眾日報》《聯合日報》《山東工人報》等。著有《心靈雋語》《一窖濃郁的陳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選》散文作品集、編著《歷代詩人詠歷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