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文化趣談:人為什麼要行善?「行善」有什麼文化內涵?

文化趣談:人為什麼要行善?「行善」有什麼文化內涵?

「行善」: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仁、義、禮、智、信而。行是行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 。利於別人的行為與思想就是善。

行善可以改運,家族興旺發達,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最好的養生,是去行善積德。你去做了善事,你再來去打坐,或者去吃飯,都覺得特別香。所以,懂不懂養生不關鍵,心要是走在行善積德的道路上,身體就很健康。

做個好人,心中有善念多做善事。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古人留下了很多的經驗教訓。

《三言兩拍》記載:

唐朝晉公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那相士說:「足下功名事,且不必問。更有句話,如不見怪,方敢直言。」斐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豈敢見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縱理紋入口,數年之間,必致餓死溝渠。」連相錢俱不肯受。裴度是個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一日,偶至香山寺閒遊。只見供桌上光華耀目,近前看時,乃是一圍寶帶。裴度檢在手中,想道:「這寺乃冷落所在,如何卻有這條寶帶?」翻閱了一回,又想道:「必有甚貴人,到此禮佛更衣。祗候們不小心,遺失在此,定然轉來尋覓。」乃坐在廓廡下等候。

不一時,見一女子走入寺來,慌慌張張,逕望殿上而去。向供卓上看了一看,連聲叫苦,哭倒於地。裴度走向前問道:「小娘子因何恁般啼泣?」那女子道:「妾父被人陷於大辟,無門伸訴。妾日至此懇佛陰佑,近日幸得從輕贖鍰。妾家貧無措,遍乞高門,昨得一貴人矜憐,助一寶帶。妾以佛力所致,適攜帶呈於佛前,稽首叩謝。因贖父心急,竟忘收此帶,倉忙而去。

行至半路方覺。急急趕來取時,已不知為何人所得。今失去這帶,妾父料無出獄之期矣!」說罷又哭。裴度道:「小娘子不必過哀,是小生收得,故在此相候。」把帶遞還。那女子收淚拜謝:「請問姓字,他日妾父好來叩謝。」裴度道:「小娘子有此冤抑,小生因在貧鄉,不能少助為愧。還人遺物,乃是常事,何足為謝!」不告姓名而去。

數日後,又遇向日相士,不覺失驚道:「足下曾作何好事來?」裴度答云:「無有。」相士道:「足下今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陰德紋大見,定當位極人臣,壽登耄耋,富貴不可勝言。」斐度當時猶以為戲語。後來果然出將入相,歷事四朝,封為晉國公,年享上壽。

在斐度看來,做好事不留姓名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他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根本。只要心中有善念,命運就會改變,這也是天意。改命而不是逆天,而是順天意而為之。為什麼人要有善念,古人已經說清楚了。

細說十大行善方法: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善是一種修為。行善積德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文明。行善積德,功德無量。見他人善,當如己善,必助成之;視他人物,當如己物,必愛護之。人人存善念,並能日行一善,則個人、家庭、社會一定安樂祥和。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珣玗琪 的精彩文章:

文化漫談:正氣又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正人君子」?

TAG:珣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