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說:這4頭牛,教你看破世相,讀懂人生

佛說:這4頭牛,教你看破世相,讀懂人生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印度,牛是十分高貴的動物,佛教中的牛,亦具有十足的威儀與德行。《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中,有羊車、鹿車、牛車之說。

羊、鹿二車比喻為小乘的聲聞、緣覺,而牛車象徵著境界較高的菩薩,經中並且以露地大白牛作比喻,形容佛教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歷代祖師大德以牛為喻的開示,有助於學人明心見性,獲得心靈的自在。

01 、騎牛覓牛

長慶大安禪師,參悟多年始終不得要領,後來特別去禮拜百丈懷海禪師,問:「弟子有心求佛,應如何求佛做佛呢?」百丈回答:「學佛者執著於求佛學佛,就像騎牛覓牛。」

大安又問:「如果認識到這個道理,又會怎樣?」

百丈說:「就像騎牛回家。」

大安又問:「如何保證呢?」

百丈禪師道:「就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佛就是覺悟者,人人都有覺悟的智慧,又何必向外尋求呢?向外求佛,就像騎著牛還到處找牛,不是很可笑嗎?世人有覺悟之性,為什麼成佛者少,凡夫者多?受外物的引誘,不知回頭罷了。

因此,就要像牧牛一般,牛偷吃苗稼,就如人貪戀名利財物,當棒喝之。

02、打牛還是打車

馬祖道一在衡山擲缽峰下築茅庵修持佛法,終日打坐,對他人不理不睬。懷讓禪師見他是可造之材,便拿一塊磚在他面前的地面上磨。馬祖覺得很奇怪,便問:「老法師,你在幹什麼?」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做鏡啊。」

馬祖詫異的問:「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嗎?」

懷讓禪師見馬祖上當了,反問:「磚頭磨不成鏡子,打坐就能夠成佛嗎?」

馬祖怔住了,問:「那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說:「你說牛拉車,車要不走,是打牛還是打車呢?」

牛比喻自身的覺悟本性,車比喻覺悟者的外在行為,如果不修鍊本性,只是學習成佛者外在的行為,不是本末倒置嗎?

03、願為山下水牯牛

嗣承百丈禪師的溈山靈佑禪師,將要圓寂時,有弟子問道:「老師如果百年之後,會到什麼地方去呢?」

溈山禪師回答道:「我願到山下人家去做一頭水牯牛。」

弟子問:「我能跟老師一起去嗎?」

溈山禪師回答道:「你若跟我去,別忘了帶一把草。」

凡人求佛,無不求人間事;僧徒學佛,也許大半為求證涅盤,徑入西方極樂凈土。在佛的世界裡,一切平等,凡聖並無差別,溈山禪師不說往生佛國,卻說願在山下尋常百姓家,做一頭水牯牛,這才是大徹大悟的境界。

一弟子願跟去做水牯牛,溈山禪師卻告誡別忘記帶一把草,言下之意,覺悟之路,還得靠自己啊!

04、丟失的牛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用完午膳,正在討論佛法。

一個農夫走過來,焦急的問:「師父們,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牛經過這裡?」

佛陀問:「什麼牛?」

農夫說,他有三頭牛,不知何故,早上的時候全跑了。

農夫還說,他種了芝麻,但害蟲把芝麻全吃光了。「真是煩死了。」農夫絕望的說。

佛陀說:「我們沒有看見你的牛從這兒經過,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找吧。」農夫謝過佛陀,從另一個方向去找了。

農夫走了,佛陀轉頭對弟子們說:「你們真是幸運的人,你們沒有牛可以跑掉。如果你有牛,你就怕他們走失,但你們沒有牛,你就沒有失去牛的恐懼和煩惱。」

佛陀並非叫人不要養牛,他是提醒弟子們,你們雖然出家了,但心裡是不是還有牛呢?「牛」代表著念頭,我沒有牛了,但我心中可能還有牛的念頭,這個念頭就是煩惱,而且,這個念頭的煩惱比起現實中的牛來還要痛苦百倍。

佛陀的智慧就是放下,不僅外在的東西要放下,心中的念頭也要放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有關佛與禪的故事中,有關牛的還有很多,細細品之,意趣非常。精義有三:

人人都有覺悟的本性,不必向外尋求,不可騎牛覓牛。覺悟是心靈的解放,不可執著外相。

甚深佛法,皆從簡中來。牧牛人不可讓牛偷吃苗稼,人不可放縱身體的慾望,讓慾望吞噬內在的真性。

空是最高的智慧,空者,放下一切,連放下一切的念頭也沒有。放下一切,才能擔起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人生里這四件事情,最不值得去做
中華10大父教:父愛如山,父德如海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