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薛延陀的覆滅:臨死前還被彩禮坑了一把,大唐皇帝竟然悔婚!

薛延陀的覆滅:臨死前還被彩禮坑了一把,大唐皇帝竟然悔婚!

薛延陀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游牧部落,也是以其為首的游牧聯盟國家名,屬於鐵勒的一部,開始與薛姓部落雜居,後來吞滅延陀部落,合稱薛延陀,從屬於突厥。

突厥後來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日漸強大,鐵勒諸部臣服於東突厥。東突厥處羅可汗稅收太重,鐵勒諸部因此反抗,推契苾首領哥愣為易莫真莫賀可汗,薛延陀首領乙失缽為易咥小可汗,大家一起投靠了西突厥。

到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西突厥發生內亂,乙失缽之孫夷男率薛延陀部轉投東突厥,命不好的他們又碰上個殘暴的頡利可汗,夷男乾脆帶著部眾反了。

在鐵勒諸部的支援下,薛延陀擊敗了來鎮壓的突厥大軍,招攬了不少部眾。鐵勒諸姓想推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當,但薛延陀這個部族,已經為萬里以外的唐朝君臣所注意。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時東突厥率軍入寇,距離長安不過四十餘里,李世民虛張聲勢,與頡利可汗簽訂渭水之盟,方才讓東突厥退兵。這種城下之盟的恥辱,正值壯年的李世民是不能忍的;東突厥雄踞北方,也不是唐朝強盛所能並存的,削弱東突厥將是唐朝北方政策的主要內容。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李世民很快派出遊擊將軍喬師望聯絡夷男,拜夷男為珍珠毗伽可汗。夷男欣然接受,建立了薛延陀汗國,臣屬於唐朝,與東突厥分庭抗禮。

薛延陀汗國的主要成員就是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鐵勒部族,他們跟東突厥很是不對付,頻頻出兵攻擊。唐朝也出兵向東突厥施壓,東突厥腹背受敵,不得不向唐朝服軟,遣使入唐稱臣。

稱臣是不夠的,李世民需要的是攻滅之。貞觀四年(630年),李靖率軍滅東突厥,唐朝消滅了這個北方大敵。

為了防止東突厥捲土重來,唐朝把大多數東突厥部眾南遷至黃河以南安置。這樣一來,原本的東突厥屬地就很空虛了,唐軍又不能遠隔中原、留軍駐守,反而是便宜了薛延陀汗國。

迅速吞併原東突厥的地盤後,薛延陀汗國進入到全盛時期,有精兵二十萬。但這種輝煌只是整體的輝煌,具體到薛延陀部,實力增長遠沒有那麼大,至少原本臣服的回紇也同樣壯大了,只是明面上仍附屬於薛延陀而已。

在對待突厥這個宿敵之時,鐵勒諸部可以萬眾一心,可當突厥被滅,鐵勒諸部就沒有興趣擁薛延陀為主與唐朝敵對了,有其是實力接近薛延陀部的回紇。

唐朝注意到了北方的動靜,雖然東突厥被滅後唐朝北方沒出現威脅中原的強大勢力,但李世民還是未雨綢繆,將一部分東突厥降眾遷到薛延陀汗國與唐朝之間作為緩衝,同時派大將李績駐守北部重鎮并州。

唐朝的防備和對突厥降眾的優待引起夷男的不滿,貞觀十五年(641年),夷男趁李世民封泰山之機,命長子率軍進攻東突厥降眾,直接打到唐朝北部邊境,被李績大敗。

挑戰唐朝權威失敗後,夷男立刻服軟,於次年派人遣使朝貢,請求與唐朝和親。李世民答應了這次和親,原因是他的愛將契苾何力被薛延陀部俘虜(契苾何力是鐵勒契苾部人,被部屬綁到薛延陀部的),他想用公主換回契苾何力。

夷男也知道李世民答應和親是有條件的,就先放了契苾何力示好,誰知契苾何力勸說李世民不要和薛延陀和親,這樣只會增強薛延陀汗國的威望,造就一個新的東突厥。

反正愛將都回來了,李世民立刻選擇反悔,但他不能明說,這樣太不講信用了。李世民想了想,決定讓夷男自己出紕漏,順勢拒絕和親。

紕漏出在哪呢?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彩禮上,也可以說是聘禮。

李世民先給夷男畫了一個大餅:詔夷男親迎,帝將幸靈州以成昏事。(你親自來迎親,朕帶著公主到靈州讓你們成婚)

然後加了個障礙:聘禮要足夠,比如雜畜十萬!

於是乎,興奮不已的夷男下令準備聘禮,可游牧民族一向沒有府庫,徵調如此多的牲畜已經算是難題,而且還要送到靈州,簡直是在考驗薛延陀的國力,然而被和親迷昏頭的夷男不管不顧了,帶著牲畜就往南。

可到靈州需要經過戈壁,水草得不到保障,馬羊一倒一大片,李世民說了一句:沒有十萬頭牲畜,別想娶我女兒!很合理地取消了這次婚事,夷男兩手空空地回了北方。

其實夷男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到貞觀十九年(645年),他就因病而亡,繼任者拔灼殘暴嗜殺,還主動進攻唐朝,結果被執失思力大敗,逃跑途中被回紇人擒殺,薛延陀汗國進入滅亡倒計時。

拔灼死後,薛延陀汗國陷入奪權內亂,李世民派五路大軍進攻薛延陀汗國,薛延陀滅亡。

總的來說,薛延陀滅亡跟和親彩禮沒有必然聯繫,彩禮只是李世民悔婚的一個借口罷了。就算和親成了,唐朝要滅薛延陀也還是做的到的,畢竟此時的唐朝處于軍事、經濟繁榮時期,對周邊諸多政權都有巨大優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跟漢獻帝是什麼關係?還真不是叔侄!
漢朝第一號權臣霍光為什麼不篡位?是不想還是不能?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