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中法戰爭,清朝七旬老將馮子材鎮南關大敗法軍

中法戰爭,清朝七旬老將馮子材鎮南關大敗法軍

中法戰爭爆發之後,除了中國戰場以外,在越南北部,戰爭分東西兩路進行,西路為雲南邊界,東路為廣西邊界。負責東路戰事的是廣西巡撫潘鼎新。

公元1885年2月,法國增兵越南,進攻諒山,直撲中越邊境。13日深夜,法軍還沒有到達,貪生怕死的潘鼎新便一把火燒掉諒山城,退回鎮南關(今友誼關),還覺得不安全,又繼續逃到離關一百四十里的龍州。法軍如入無人之境,十天後輕而易舉佔領了鎮南關。就在這危急關頭,清廷起用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前往鎮南關抗擊法軍。

那時候,法軍的氣焰非常囂張,竟在鎮南關前豎立木牌,用漢字寫道:「廣西的門戶,已不復存在了!」他們以為廣西已經失去了屏障,中國人就只好舉手投降了。但是,法軍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鎮南關一帶的民眾也在關前插立木柱,針鋒相對地回敬道:「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

馮子材趕到鎮南關後,馬上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商討對付法軍的辦法。他聽說當地有個叫蒙大的人很有名,就親自上蒙家村去拜訪。馮子材請教蒙大有什麼辦法能打退法軍。蒙大指著村外的山谷說:「這關山如同大魚張口,法軍孤軍入關,插翅難逃,地形對我們是很有利的。」

馮子材採納了蒙大的意見,並結合敵情,最後選中離鎮南關十里的關前隘為預設戰場。他派部隊在隘口搶築起一道三里多長的士石高牆,牆外挖掘一米多深的戰壕,使東嶺、西嶺與長牆連成整體防線。同時,把粵軍、湘軍和淮軍等不同番號的清軍,統一編製成左中右三路。

一切準備就緒,馮子材決定先發制人。3月21日,馮子材率領一支隊伍,夜襲法軍佔據的文淵城,一度衝到市中心,並擊毀了山頭上敵人的兩座炮台,殺死了許多守城法軍,大大提高了清軍的士氣。

清軍的主動出擊,使驕橫的法軍惱羞成怒。法軍頭目尼格里等不及援兵到齊,就提前發起進攻。3月23日清晨,法軍趁著大霧,傾巢出動,向關前隘猛攻。他們憑藉炮火優勢,攻陷了東嶺三座炮台,居高臨下,直撲關前隘長牆。馮子材大聲喊道:「如果再叫法國人打進關來,我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兩廣的父老鄉親!」在主帥愛國激情的鼓動下,將士們奮不顧身衝出長牆,拚死抗擊,終於擋住了法軍的瘋狂進攻。這場惡戰結束後,馮子材估計法軍會重新反撲,就以「誓與長牆共存亡」的壯烈誓言,鼓勵部下提高警惕,捍衛長牆。

不出所料,第二天拂曉,尼格里又指揮法軍分作幾路,殺氣騰騰地再一次猛撲關前隘。隆隆的大炮響個不停,陣地上一片火海,雙方都有很大傷亡。馮子材下了一道死命令:「我們與法國人決一死戰的日子到了,希望大家奮勇殺敵,誰要是臨陣逃跑,不問他是何軍何系的,一律殺頭!」

法軍的攻勢越來越猛,射過來的開花炮彈像雨點似的落在馮子材身旁。他的侄子請他稍作退避,他立刻咆哮道:「怕炮彈還打什麼仗!我是寧死不退的,誰說退就是動搖軍心。」

在大炮掩護下,法軍持槍吆喝著,像惡狼一樣猛撲過來,有的爬過了清軍防守的壕溝,有的甚至越過長牆,形勢千鈞一髮。馮子材當機立斷,手持長矛,大吼一聲:「沖啊!」奮不顧身地帶頭沖向敵陣。他的兩個兒子也緊跟著躍出長牆,掄起大刀,左衝右突,奮勇砍殺。全軍將士士氣大展,潮水似的湧出柵門,一齊殺入敵陣,刀劈槍挑,與法軍展開短兵相接的肉搏戰。法軍嚇得目瞪口呆,霎時亂了方寸。突然,陣後又殺聲大起,當地壯族、瑤族、白族、彝族、漢族,以及越南群眾一千多人風馳電掣般衝殺進來。法軍潰不成軍,一個個丟盔棄甲,四處逃竄。

馮子材接著揮師乘勝追擊,一舉收復了文淵城和諒山。這一仗,總共消滅法軍一千多人,法軍頭目尼格里也身負重傷,由士兵抬著逃走。

鎮南關之戰,是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局勢,使中國反敗為勝。

法國的茹費里內閣被迫倒台,但是,腐敗的清廷卻一心求和。這年6月,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法國把越南變成了殖民地,同時打開了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周閱讀 的精彩文章:

民間故事:神仙杜蘭香傳
民間故事:會奇術的神秘老叟

TAG:每周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