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功臣驕縱跋扈,康熙並未大開殺戒,學者:這是康熙和朱元璋的區別

功臣驕縱跋扈,康熙並未大開殺戒,學者:這是康熙和朱元璋的區別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朱元璋曆數涼國公藍玉之罪,將其斬首後,剝皮囊草。因為藍玉案,有1.5萬人死於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其中不乏馮勝、傅友德、王弼等開國功臣。如果說藍玉之死,是因為其「確實有罪」,但傅友德、王弼等人的死,足以證明:朱元璋在刻意誅殺功臣。和朱元璋相比,中國古代另一位著名的皇帝,並沒有大開殺戒,此人就是康熙。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明孝陵拜謁朱元璋,並且用「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來評價朱元璋。的確,明朝雖然被清朝所替,但康熙對朱元璋,卻十分敬佩。康熙和朱元璋,二人都是雄才大略之君,都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也都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盛世。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康熙始終不願多殺一人,尤其不願意誅殺功臣。

舉個例子,朱元璋時期的兩任宰相李善長和胡惟庸,最終都死於朱元璋的屠刀之下。而在康熙時期,最權傾朝野的「宰相」當屬索額圖和明珠,這兩人不僅為康熙立下大功,且都是皇親國戚,雖然二人最終都獲罪,但康熙只是將他們囚禁,並沒有殺他們。不僅僅是對待文官,對待武將方面,康熙亦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台灣鄭氏終於臣服於清朝,康熙收復台灣,舉國歡慶。在統一台灣過程中,最大的功臣,當屬施琅。施琅,原本是明朝舊將,先後三次背叛舊主,最終被康熙所用。施琅率兵攻打台灣,逼台灣鄭克塽(鄭成功之孫)投降,為國家統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軍功卓著,被康熙封為靖海侯。

施琅晚年,非常囂張跋扈,多有「藍玉」的風格。有大臣舉報,所施琅在治理台灣期間,搶奪民田,貪污受賄等,康熙並沒有將施琅問罪,而是對滿朝大臣說:

自古以來,恃功驕傲,此理勢之必然。

然後,康熙對施琅提出批評,讓他「慎言慎行,避免授人以柄」。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康熙得知,施琅要把康熙賞賜給他的「御書」做成御碑,並且還要在家門口蓋一個「御碑亭」。康熙立即派人通知施琅(注意,不是下旨,是派人通知,屬於非官方,為保全施琅的面子),讓施琅不要「於公所立碑,借端招搖」。施琅因此立即拆掉石碑,但頗為遺憾。

兩年後,施琅回京,御史們紛紛寫好了彈劾施琅的奏摺,準備交給康熙。康熙對大臣們說:「施琅來到京城後,你們都不準彈劾!」康熙安排大臣們到宮門外迎接施琅,又安排侍衛扶著施琅跪拜自己,這是一種莫大的禮遇。施琅在路上,早就聽到風聲,擔心康熙不信任自己。康熙安慰施琅說:

「朕思寇亂之際,尚用爾勿疑;況天下已平,反疑而勿遣邪?」

康熙的意思是說:當初派你攻打台灣,很多人都反對,我卻不懷疑你;現在天下已定,我還懷疑你幹嘛?施琅聽聞後,非常感動,承認自己確實有諸多不法之舉,並且認為自己年事已高,請求告老還鄉,歸還兵權,讓康熙放心。康熙卻拒絕了,康熙說:「將軍用腦子,又不是用力氣,你雖然年邁,朕還是信任你的!」施琅最終病逝在任上,得以善終。

在封建社會中,功臣立下大功之後,難免驕奢跋扈,甚至知法犯法,最後被誅殺者不計其數。康熙和施琅的例子,足以證明,康熙不想誅殺功臣。有學者稱,康熙不殺功臣,這是康熙和朱元璋最大的區別。康熙雖然不是漢人,但他深諳孔孟之道,對「仁」字運用到極致。康熙不像他的孫子乾隆,滿口的「仁」字,內心卻十分嚴酷。康熙的謚號是「仁皇帝」,康熙的舉動,對得起這個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81歲老太太死前緊握一物,李世民看後,辛酸說:讓她和楊廣合葬
一代才子解縉,捲入一場錯誤的爭鬥,落得悲慘下場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