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黃奇帆:網貸公司槓桿率應控制在10倍左右 指紋、刷臉等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

黃奇帆:網貸公司槓桿率應控制在10倍左右 指紋、刷臉等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

在P2P(互聯網點對點借貸平台)頻頻爆雷的當下,互聯網貸款公司的名聲變得岌岌可危。

6月26日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主辦的「2019『小企業 大夢想』高峰論壇暨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黃奇帆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身份出席活動,並擔任了主旨演講的首位嘉賓。他演講題目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經驗與原則」。

這並不是黃奇帆首次談論互聯網金融話題。在今天的活動上,黃奇帆提到,要支持合理的互聯網貸款公司發展,而在實現路徑上,他的演講中體現了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到位的一貫思路。

先來迅速了解一下主要觀點:

合理的互聯網貸款公司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金融脫虛就實、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重要途徑,是普惠金融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

網路貸款公司應該有較大自有資本金,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銀行間市場發的中票和證交所發行的ABS債券。

網貸公司的資本金和貸款餘額總量的槓桿比,任何時候都應控制在1:10左右,決不能超過1:20甚至1:30。

互聯網金融的大格局在於網路數字平台與產業鏈金融相結合。

一個有作為的網路數據公司,若想搞金融業,應當發揮自己的長處,深耕各類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各行業的「五全信息」,提供給相應的金融戰略夥伴。

實現互聯網金融大格局要堅守現代金融形成的宗旨、原則和理念。

必須建立商業機構和互聯網數字金融平台數據分級管理制度,確保數據信息從低級到高級單向流動。

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要有明確的各方多贏的效益原則。

網上安全認證技術,比如生物、二維碼、虹膜、指紋、刷臉、聲音等辨別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凡此類技術公司設立必須「先證後照」,必須有較高的進入門檻。

不能因為P2P的教訓而不發展網貸公司

從2013年、2014年到現在這些年時間裡,我國P2P公司註冊上萬家。現在,絕大部分癱瘓,形成近萬億元壞賬,大量網民傾家蕩產。

黃奇帆表示,中國金融業最近這些年一直在著力解決三個問題:金融如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避免脫實向虛的問題?金融如何解決好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金融如何防範各種類型的風險,特別是不要出系統性大面積的風險的問題?

不能因為P2P出現問題就不發展互聯網貸款公司。恰恰相反,互聯網貸款公司輻射能力強,徵信成本低。合理的互聯網貸款公司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金融脫虛就實、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重要途徑,是普惠金融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

其實,在黃奇帆時任重慶市長時,就曾對P2P和規範的互聯網貸款公司區別對待。

據黃奇帆介紹,像馬雲的阿里小貸,資金鏈不是亂集資的,投向是在網上的產業鏈、網上的企業,所以是合理的。所以當時在重慶,阿里、京東、騰訊的小貸業務都做的風生水起。

互聯網貸款公司應遵循五個運行原則

黃奇帆指出,互聯網貸款公司規範運行的關鍵在於實施五大基本原則,而這也是規範這類公司應具備的特點:

一是資本信用原則,有較大的自有資本金。

二是信用規範原則。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銀行間市場發的中票和證交所發行的ABS債券。

三是信用槓桿原則。網貸公司的資本金和貸款餘額總量的槓桿比,任何時候都應控制在1:10左右,決不能超過1:20甚至1:30。

「在常規的ABS、ABN發債機制中,並沒有約定一筆貸款資產的發債循環的次數,基於網貸業務的快速周轉能力,一筆底層資產一年就可能循環5次、10次,幾年下來,槓桿比有可能達到30次、40次,形成巨大的泡沫風險。」

四是放貸徵信原則。有互聯網產業的產業鏈信用、全場景信用,不能無約束、無場景的放貸,甚至到校園裡搞校園貸、為買房者搞首付貸。一旦壞賬,搞暴力催收、採用堵校門和朋友圈亂髮信息等惡劣手段,造成社會不穩定。

五是大數據處理原則。平台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能形成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處理技術,這樣就可以把控風險,形成較低的不良貸款率,並由此有條件為客戶提供相對低的貸款利率,形成網路貸款良好的普惠金融能力。

「只要把這五點做好,公司業務將迅速覆蓋全國。」黃奇帆說。

互金大格局在於網路平台與產業鏈金融結合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黃奇帆認為,在5G時代會進一步形成萬物萬聯體系,其終端連接數比現在人類的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的連接數將是現在的上百倍、上千倍。人類的互聯網產業也因此將從to C型的消費類互聯網發展為to B型的產業類互聯網。

黃奇帆表示,顛覆已經成為互聯網見怪不怪的經濟現象。但互聯網金融的大格局、大空間在於互聯網平台自身並不搞金融貸款,而是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數據存儲能力、計算能力、通訊能力為基礎,與產業鏈金融相結合,形成基於數據平台的產業鏈金融,形成數據平台、金融企業、產業鏈上下游各方資源優化配置,運行成本下降、運行效率提升的良好格局。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移動通訊在內的網路平台——五大現代信息科技構成的「大智移雲」基礎平台。這個平台實際具備「五全特徵」: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

「全空域」是指:打破區域和空間障礙,從天到地,從地上到水下、從國內到國際可以泛在的連成一體;

「全流程」是指:關係到人類所有生產、生活流程中每一個點,每天24小時不停地信息積累;

「全場景」是指:跨越行業界別,把人類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為場景全部打通;

「全解析」是指:通過收集和分析人類所有行為信息,產生異於傳統的全新認知、全新行為和全新價值;

「全價值」是指: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所有價值體系,並整合與創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價值鏈。

「大智移雲」基礎平台與金融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時候,無論是金融業務展開的價值鏈也好、產業鏈也好,把這五全信息掌握在手裡再開展金融的服務,這樣的金融安全度將比沒有五全信息的人工配置的金融服務系統安全信息要高,壞帳率要低,各方面的系統性風險的平衡更好。

網路平台與產業鏈金融結合要解決好五個問題

在黃奇帆看來,在路徑上,要形成互聯網金融的大格局要尊重並依據五個基本要求。

一是互聯網金融、數字金融要堅守現代金融形成的宗旨、原則和理念。互聯網運行有巨大的輻射性和無限的穿透性。互聯網金融系統絕不能違背金融的基本特徵,必須持牌經營,必須有監管單位的日常監管,必須有運營模式要求和風險處置方式,不能「無照駕駛」,不能百分之三十、五十的高息攬儲、亂集資,不能無約束、無場景的放款融資、不能對借款人和單位錢用到哪裡都不清楚,不能搞暴力催收等等。

「P2P的各位經理們都有一點金融知識,但現在比誰都倒霉,就因為違反了這個基本原理。」

二是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互聯網或物聯網形成的數字平台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黃奇帆分析稱,在消費互聯網(to C)時代,基於人類消費的同一性、同構性,幾乎可以一刀切的模式對全社會的電子商務開展活動,在產業互聯網(to B)的時代,基於產業的複雜性、異構性,一個工業產業鏈與物流供應鏈的「大智移雲」平台是完全不同構的;而一個醫療藥品供應鏈與消費品供應鏈的「大智移雲」平台結構也完全不相同。

「一個有作為的網路數據公司,若想搞金融業,不是利用資本條件直接搞金融,而是應當發揮自己的長處,深耕各類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各行業的『五全信息』,提供給相應的金融戰略夥伴。」

三是必須建立數據分級管理制度,確保數據信息從低級到高級單向流動,絕不允許反向流動和交叉流動。黃奇帆呼籲,要儘快建立有效的「國民綜合數據總庫」,並以此為公共服務平台,針對特定對象,比如金融和徵信企業,提供有序、有償、有限、有效的數據服務。這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幅降低企業或個人的徵信成本,也可以幫助中小微企業增強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這是數據化時代政府管理適應發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必須適應數據時代要求,構建確保數據有序而安全流動的制度體系。

四是互聯網金融發展要有明確的各方多贏的效益原則。黃奇帆認為,合理的網路數字平台,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應用,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資源優化配置,產生了優化紅利,並且由於全產業鏈、全流程、全場景的信息傳遞功能,降低了金融風險和運行成本。應該將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合理地返還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上游、下游、金融方和數據平台經營方,從而產生萬宗歸流的窪地效益和商家趨利集聚效益。

五是網上安全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黃奇帆呼籲,網上安全認證技術,比如生物、二維碼、虹膜、指紋、刷臉、聲音等辨別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凡此類技術公司設立必須「先證後照」,必須有較高的進入門檻。同時各類互聯網認證識別技術,只能允許線下使用,而經過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試錯之後,才能在國家技術管理部門授權之下,上線試點,逐步成熟,逐步推開。

黃奇帆表示,只要對網路貸款規範發展作出五個前提性原則,認真研究網路數據具有的顛覆傳統的五全特徵基因,遵循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的五個要求,互聯網金融就能進入健康、穩健的發展軌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重磅發布!中美經貿磋商中方立場來了:談判受挫責任在美國,美方三次出爾反爾,中方四大立場明確
重磅宣布!科創板今日正式開板,易會滿:科創板建設要把握四大關鍵點…200多天準備書寫這歷史時刻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