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違反交規都是怎麼處理的呢,和現代有所不同

古代人違反交規都是怎麼處理的呢,和現代有所不同

提起古代「交規」,大家很可能覺得好笑,古代那麼落後,又沒有汽車、自行車,怎麼可能會有現代「交規」呢?呵呵,如果您這樣想,說您孤陋寡聞,您肯定不服氣。那好,我們接著往下看。

古代交通工具

和當下相比,古代交通工具之複雜,可以說和當下有得一比。古代交通工具有車、船、轎子、牲口幾個大類。其中車類有馬車、牛車、羊車、四輪車、三輪車等十幾種,船類主要有官船、哨船、漁船、快船、戰船等。轎類主要有山轎、兜轎、涼轎、暖轎等。牲口類主要有馬匹、驢、騾等。

古代交通工具種類繁多,加之古代馬路狹窄,更沒有地鐵等現代交通工具分流,在人口動輒過幾十萬、上百萬的長安、洛陽、開封、杭州等國際大都市,如果沒有「交規」,加上沒有交警,大街上會呈現啥樣的風景?我不說,您自己想。

古代交規

既然需要管理,首先得有「交規」。古代「交規」和當下相比,是否更好,這個不好說,但簡單實用容易記,那是肯定的。

先秦

先秦文獻《考工記》就有「交規」,筆者就不引用了,太拗口,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城外

有三扇門,三扇門中各有一條道路,男子則靠右行走,女子靠左,而車輛從中間行駛。」這或許是史上最早的關於「人車分流、行人分流」的「交規」。

唐朝

唐朝《儀制令》是史上第一部系統「交規」。該法規定「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此規定體現了「三原則」:一是等級原則。就是地位低的,要避讓地位高的,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沒辦法;二是尊老愛幼原則,今通行的規則;三是尊重交通規律原則。比如「輕避重」「去避來」,此原則至今仍在沿用,否則,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後果很嚴重。既然有「交規」,就相應具有懲罰措施。可古人沒有「駕照」啊,司機基本上是自學成才,即使違反「交規」,既無法扣分,也不好罰款,不著急,古人自有辦法:很單,「打屁股」。

《唐律疏議·違令》中記載:「令有禁制,違者笞五十。」翻譯成大白話:「交通有禁令,違反要『打屁股』,數量是五十大板。」五十大板下去,一般人的屁股是否開花?我不說,您自己想。比起當下扣分、罰款,哪樣懲罰您更願意接受?其實,「打屁股」的目的是殺一儆百,古人治理交通秩序,更多的是通過普法教育。

宋朝

宋朝時,面對都城開封交通秩序混亂的現象,983 年,北宋朝廷下詔:「令京都開封及各州,在城內主要交通路口懸掛木牌,上書《儀制令》作為交通規則,人人都要遵守。」這是在宣傳普及交通法規。到了南宋,「交規」宣傳不僅由各州擴大到各縣,而且由「懸掛木牌」發展到「刻石立碑」,以永久示人。今陝西略陽縣靈崖寺就存有《儀制令》石刻的實物。

不僅如此,宋朝還在各類主要交通要道處,都要求政府懸掛木牌或豎立石碑,上面寫著溫馨提示:「此處為事故多發路段,請謹慎駕駛」「坡度很陡,請謹慎駕駛」等,提醒百姓注意遵守交規,確保安全。古代是人治社會,不是有刑不上大夫嗎?於是有人說,這些「規」和懲罰措施,只針對老百姓,對王公貴族可能就是一張廢紙。對此說法,其實是對也不對,某些時候,交通執法還是相當嚴格公正的。

範例

西漢文帝時,皇太子與其弟梁王駕車犯了「交規」,時任廷尉(公安部長)的張釋之依法扣押兩人,直到皇太后出面求情,漢文帝親自為兒子道歉,張釋之才釋放了他們。不久,一個農民違反「交規」,衝撞了漢文帝的車駕。張釋之審理後,依據「交規」處以「打屁股」的懲罰。本想將農民處死的皇帝很不理解,張釋之解釋道:「法者,天子與天下公共也。」最後,漢文帝接受了張釋之的判罰。為維護「交規」的嚴肅性,張釋之寧可得罪皇帝,也決不違規處罰,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往今來風說天下 的精彩文章:

關於端午節文化的一個誤區:不僅僅是與屈原有關,你知道么
生在古代的女性,一般會從事什麼職業呢

TAG:古往今來風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