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作者:游天嬋

據說,女人都是水做的,而廣東人則是糖水做的。

沒來過廣東的人一定想不到,糖水是一種深入廣東人靈魂的信仰。街頭巷尾遍布的糖水店,一定會讓北方人驚訝,糖加水有什麼好喝的?

錯錯錯,小編要解釋一下,廣東人所謂的糖水不是「糖+水」這麼沒有想像力的食物,就像廣東人所謂的「粥」,絕對不能與北方人的「稀飯」「白米粥」等量齊觀。

糖水,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喝的,糖水和老火靚湯、涼茶一起,成為「廣東三大神水」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一年到頭,無論冬夏,廣東人民總是要買碗糖水續命。

01 糖與甜的廣東

糖水在廣東之興,絕非偶然。

沒有糖,何來糖水?糖水的靈魂就是那一股甜味兒。

廣東這地方雖然常常被人斥責為蠻夷之地、煙瘴之地,但廣東確實盛產各種奇珍異寶。

根據季羨林老爺子的考證,蔗糖技術起源於古代的印度。但至少在東漢,著名的老廣楊孚,此公乃東漢時南海郡番禺人,寫了本《異物志》。

書中記載:「(甘蔗》長丈余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不過,這個時期的蔗糖,根據零散的史料記載,是將甘蔗汁曝晒於陽光之下,變成粘稠的半固體形狀,還不能稱之為蔗糖。

長期以來,用來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寒冷地區則不能種蔗製糖。對於甜的渴望催促著廣東人研究製糖技藝,到了宋朝,廣東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產糖區。

南宋的《糖霜譜》中提到全國五個產地,其中之一就是廣東番禺。

《元一統志》記「蔗,番禺、南海、東莞有,鄉村人煎汁為沙糖。」

到了明清時期,廣東的製糖業成為全國扛把子。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天工開物》中的土法製糖示意圖

珠三角密布河網,溫熱濕潤,十分適合甘蔗的種植,在許多地區,蔗田和禾田平分秋色,製糖作坊遍地開花,「遍諸村崗壟,皆聞戛糖之聲」。

再加上廣東人天生的商業嗅覺,以及在市場經濟邏輯驅使下的勤奮拼搏精神,廣東的製糖業很快就形成細化分工,專業化生產,從自給自足變成商品經濟,廣東食糖成為行銷國內外的重要商品。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云:「凡甘蔗有二種,產繁閩廣之間,它方合併得其什一而已」。說的就是廣東福建特愛產甘蔗,其它地方的合起來都只佔兩地所產的一丟丟。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甘蔗

粵糖和閩糖儼然已成為全國之首,鴉片戰爭前後,廣東的年產糖量已達到4000萬-4500萬斤,這跟今天當然不能比,但在一切都是手工作業的年代,這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

糖業興旺,廣東也嗜甜久矣。粵人的日常生活中甜食是必不可少的,婚喪嫁娶,宴請賓客,也總少不了奉上甜食。

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說「大抵廣東人飲饌多用糖」,也提到大量甜食,如:繭糖、窠絲糖、糖通、吹糖、糖粒、糖瓜、饗糖、糖磚、芝麻糖、牛皮糖、秀糖、蔥糖、烏糖等等。

話說回來,鄙校食堂(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的金拱門大學)總愛在番茄炒蛋里放糖,為我的北方室友所不容。

鴉片戰爭後,廣東本土糖業衰落之勢「如水下,勢不可遏,各埠糖價皆落」,但人們對甜蜜的追求並未減退。

「甜」成為根植在廣東人靈魂深處的驕傲,廣東人對於甜的嚮往仍然勢不可擋。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2016年成品糖產量分布圖,雲南廣西早已從廣東福建手中接過糖業龍頭的大旗

02 廣東糖水大觀

擁有豐富蔗糖資源的廣東,在歷史上自然發展出來一系列眼花撩亂的甜食。

其中的精髓,就是深具市民精神的「糖水」。

在清末,糖水勢力崛起。街邊出現了賣傳統糖水的小販,用只大木勺為顧客舀糖水。

傳統糖水所用的原料有紅豆綠豆、紅薯芋頭等,大多都不是稀罕東西,價格十分友好,貼近人民群眾。糖水勢力隨後迅速壯大,成為了單獨的行業,各式的糖水店也遍地開花。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店家也各具特色,有啥都賣的,有賣最受歡迎的經典款的,也有專賣某種糖水,只打一個招牌的,不愁招不來客,總有一款適合你。

當然顧客也可以發揮想像力自己搭配,水果、堅果、奶製品、豆類、薯類,來哪樣都行。

經典款包括紅豆沙、綠豆沙、番薯糖水、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冰糖雪梨、馬蹄沙、香芋糖水等等。

特色系列也不少,像是梁效記賣燉奶,行時店主打桑蜜生蛋茶,西堤二馬路林記專賣龜苓膏,陳珠記專賣跳殼綠豆沙,友記則專賣香草綠豆沙,潘蓉記的杏仁糊和杏蓮糊是一絕。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可不要小瞧平平無奇的綠豆沙。陳珠記選用張家口綠豆作原料,用大瓦煲煲,火力很猛,綠豆在滾水和蒸汽中翻騰,綠豆殼就從蓋孔中跳出,所以叫跳殼綠豆沙。

到了民國二三十年代,糖水迎來了黃金期,材料越來越豐富,從香港和外洋進來的異域食材得到利用,更多的新糖水也被研發出來。

奶製品成為了時尚Icon,有窩蛋奶、燉奶、奶茶、姜撞奶、奶連、金銀奶等,還出現了咖啡奶,一些店還在菜單中加入了蛋糕等西式甜品。雞欄街上有大良輝記和梁輝記兩家,對著門,都賣雙皮奶,又各有特色,俱稱一時。

03無縫契合的飲食文化

糖水能如此順利地征服廣東人民,除了好吃好看以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廣東飲食文化的無縫契合。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廣東人最愛什麼?賺錢、吃、養生。

廣東燥熱潮濕,容易上火,不宜用藥大補,溫和的食補更為適合。同時,食補也應該順應四時,將食品性質與季節和天氣的變化配合起來,方能達到滋養身體的目的。

廣東糖水完美地符合了上述原則。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春季養生以養肝調氣為主,應食枸杞決明子糖水、木瓜燉雪蛤等;夏季養生以養心安神為主,宜食海帶綠豆湯、馬蹄西米露等;秋季養生以潤肺為主,宜食川貝枇杷雪梨糖水、木瓜燉銀耳等;冬季養生以滋陰補腎為主,宜食黑芝麻糊、桂圓紅棗湯等。

傳統的食療養生文化既是廣東糖水的基石,也是糖水發展的助力。

現在糖水已經是廣東養生經重要組成部分了。

不過當然了,對於吾等吃貨來講,什麼養生,什麼滋陰養顏,其實最後都是減輕我們吃吃吃的心理負擔的理(jie)由(kou)。

糖水,是廣東人寫給夏天的情書

▲今日飲咗糖水未啊

天下人都知道「食在廣州」。如果要論富貴官宦人家中的宴請,那些玉盤珍饈中的美食,相信各大地方菜系都有切磋的餘地。

我總覺得民間的小吃更能代表一個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份牛雜、一疊腸粉、一碗糖水,又或者是茶樓里簡單的「一盅兩件」,那些根植於街頭巷尾的民間美食,那些拿不到席面上、冒著煙火氣的小吃,才埋藏著最為溫情的街坊故事。

在北京被朋友拉去吃過一輪小吃後,筆者深刻體會到北京人民對美食的定義如此寬容,一碗豆汁兒都能喝得熱淚盈眶,讓關於美食的一切話題都成為尬聊,無法繼續。

想想還是廣州好,天下興亡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吃完一碗糖水,穿著拖鞋,揚長而去……

參考文獻:

1.韓伯泉:《廣東傳統飲食風俗概觀》,《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2.高憲楓:《廣東糖水的研究》,《飲料工業》2009年第6期。

3.劉丹:《中國古代糖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經濟史專業,2009年。

4.周正慶:《清代廣東糖業國內營銷網路試析》,《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5.冼劍民、譚棣華:《明清時期廣東的製糖業》,《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6.王美怡:《糖水鋪》,《廣州日報》,2016年5月12日。

7.《廣州糖水究竟有幾巴閉?這一小碗中,裝的是人生!》,《廣州日報》,2019年4月2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一本正經瞎編一部歷史劇?
姓名能殺人?古代中國為何盛行這種"巫術"?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