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評修持各法(3)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評修持各法(3)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評修持各法(3)原文: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凈境自會現前。【書二】四九

須知法身入想,理實甚深。心作心是,事本平常。平常非常,甚深非深。能圓悟者,方名達人。於第十三觀,特為劣機眾生,開方便門,令觀丈六八尺之相。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序】六二

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羂,後遂不知矣。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書二】四九

修凈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書二】五十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如磨鏡然,止期垢凈,勿慮無光。如醫目然,但能去翳,自複本明。若於垢未凈,翳未去時,即欲大放光明,曷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發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書一】九六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凈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不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大雲月刊】

評修持各法(3)白話譯文:

佛在《觀經》中雖然教授十六種觀法,但行人修習,應當從自己覺得容易的觀法修行。或作如來眉間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是佛想讓人知道行人往生的前因與後果。只要知道這些就行了,沒必要特地作觀。觀想的道理,不可以不知道。觀想的事相修行暫且從緩。如果理路不清,觀境不明朗,用心浮氣躁的心修行觀想,或許起魔事。即便能使觀境朗然現前,如果心有虛妄生起的喜悅之念,也會因為執著喜悅而成為障礙,或許再次導致退轉,而前功盡棄。所以《楞嚴》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這是千穩萬當的行持。等到心念佛一心不亂,清凈的境界自然會現前。【書二】四九

須知法身入想,理體確實很深。心作心是,本來很平常。看似平常的事相,理體卻不平常,甚深的佛法處處體現,又顯得並不深奧。能夠圓融悟道的人,才被稱作通達的人。在《觀經》中,於第十三觀,佛陀特為劣等根機眾生,大開方便門,令他觀照丈六八尺的身相。第十六觀,又令惡業深重的人,直接稱名念佛。由於稱念佛名的緣故,即得往生。所以說相有大小,佛本來是一。觀想不能作的人,稱名就可以獲利益。在這個地方仔細想想,就會知道持名念佛這一法門,最為第一。末世的修行人,想現生決定往生,怎能不珍惜持名念佛這一行持呢?【序】六二

現在的人多數好面子講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功夫,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所作的文章,他說的境界都是用手筆所寫成的,不是心地修行所致。你當然不會妄語,但恐怕你也有這種習氣,那麼過失就不小。佛將「妄語」列於根本五戒,正是為了防此流弊啊。如果看到說看不到,看不到說看到,這是妄語。如果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就犯了大妄語戒,乃至沒有得道說自己得道,沒有證果說自己證果,這個罪業比殺、盜、淫嚴重百千萬億倍。如果這個人不下大力氣去懺悔,那麼他將來死後,即刻墮入阿鼻地獄中,因為大妄語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的緣故。你切忌要慎重,所見到的境界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也不可說九厘九,誇大說有罪過,縮小說也不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善知識未得他心道眼,只能以你所說的話去論斷啊。這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就沒有過失。若不是為了證明,只想自我炫耀,就有過失。若向一切人說自己的境界則有過失。除求善知識證明外都說不得,說了以後便永遠不能得這種殊勝的境界。這是修行人的第一大關,天台教中多次說明這一點。所以近來修行的人,很多都著魔發狂,都是因為用躁妄心,貪圖殊勝境界的緣故。不要說他的境界是魔境界,就算他的境界確實是殊勝的境界,一旦生起貪著歡喜這樣的心,便受損不受益了,更何況他的境界未必的確是勝境啊。假如這個人有涵養,沒有躁妄心,沒有貪著心,看到一些境界,就好像沒看到一樣,既不生歡喜貪著心,又不生恐怖驚疑的念頭。不要說勝境現前有益這種人,即便是魔境現前也有益於這種人。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不被魔轉,即能上進的緣故。這些話我不常對人說,因為你有這種事,才不得不說啊。你最初禮佛所見到的大士像,不確切。因為如果真是觀音顯像,則不至於因想到這與《觀經》不合而隱去。可是你因此信心更迫切,這也是好因緣。只是不應常想看到觀音顯像,只要志誠禮拜就好,不要想其他的思慮。臨睡時眼前的白光,及禮佛時看到佛像懸立虛空,雖然這也屬善境,但不可貪著,以後只要不期望看到佛像,應該就不會現像了。看你的根性,似乎是過去世曾修習過禪定,所以才導致這種現象常常發生。明朝,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閉死關靜修,久而久之就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預先知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他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聽到這些事情後,就寫信去呵斥他,說他已經進入魔網圈套。他後來就沒有這種能力了。我們要了知學道之人,要識其大體,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不要說這種小境界,就算真得五神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如果一生貪著心,就很難上進,甚至會退心墮落,不可不知。【書二】四九

修習凈土法門的人,不將種種境界作為事端,所以也沒有什麼境界發生。如果心中專門想見境界,那麼境界便多。假如不善巧地用心,或許導致道業受損,不可不知。【書二】五十

譚碧雲急於想修行證果,不但他一個人犯這種毛病,一切學佛的人大多數時候都犯這種病。既有這種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犯沒得道說得道的大妄語。須知我們的真心本來是佛,由於煩惱沒有根除,冤枉作了眾生,只要能使煩惱消滅,我們本具的佛性自然顯現。就好像磨鏡一樣,只要期望塵垢乾淨,就不憂慮鏡子無光。又像醫療眼病一樣,只要能去掉遮擋眼球的翳物,自然會恢複眼睛本來的光明。如果塵垢沒有除乾淨,贅肉沒有去除時,即使想讓鏡子或眼睛大放光明,能行嗎?如果發光,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子或眼睛的真正光明啊。大凡初發心修行的人,都應該將這個意理告訴他們。【書一】九六

念佛人應當有隨時往生的心。如果這一期業報還沒到限,也只好任隨前緣而過。假如想刻期取證,往生西方,如果工夫成熟當然沒什麼大礙。否則,就是這個企求的心便成了魔根。假如這種妄念固結於心,沒辦法開解,就險不可言。盡報投誠,是我們所應遵守得修行之道。滅壽取證,實在是佛在《戒經》中所深切呵斥的(《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只要盡敬盡誠,速求往生。不應刻期取證,一定要即刻往生。學道人的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許能導致喪心病狂,那麼這樣做不但沒有利益,而且非常有害處。凈業如果成熟,今天如果能夠往生更好。若沒有成熟,就急於往生,就成了拔苗助長。恐怕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並且讓無知的人都退失了對佛教的信心,說念佛有損無益,某某人就是個現實的例子,則這種危害不小。希望你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即使是不速也沒有遺憾。只要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就可以了。這樣就沒有因為心浮氣躁的心結,導致招感魔事而發狂的禍害。【大雲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光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評修持各法(1)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明對治習氣(1)

TAG:印光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