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專訪《共和國血脈》導演萬盛華:以石油之詩尋回精神血脈

專訪《共和國血脈》導演萬盛華:以石油之詩尋回精神血脈

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新中國石油工業創業史的史詩巨著《共和國血脈》正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檔熱播,劇中鑽井隊為新中國石油工業鞠躬盡瘁的精神感動了無數觀眾。導演萬盛華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是真善美的傳播者,這亦是使命。萬盛華出身於軍人世家,因此對英雄有著特別的崇敬之情。

《共和國血脈》這部劇區別於萬盛華以往拍的主旋律劇,這次他將視角放在人民之中。「領袖的戲很多是不能設計的,因為老百姓是已知的。但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大時代的小故事是未知的,觀眾不可預知,才能引領觀眾去看,給他們小人物的正能量。」萬盛華在採訪中如此解釋這部戲與以往戲的區別。

共和國黃金時期的慷慨情懷

關於《共和國血脈》這個頗具詩意的名字還有一段小插曲。劇本交給導演萬盛華時的名字是《中國石油師》,「我覺得這個名字太實了,但是題材很好。都說鋼鐵是筋骨,石油是血脈,講的又是共和國初期的故事,所以定為《共和國血脈》」。由此也可以看出萬盛華頗具文人的藝術氣息,在他看來,他拍的戲不僅要有史詩品格,更要強調戲劇品格,在此基礎上強調要有詩化氣質。這部主旋律史詩劇的基調萬盛華將之定位為「美好」,「主題曲是抒情、美好的,創業是艱苦的,創業者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們的生活是美好的。」萬盛華總結道。

《共和國血脈》採取了雙線並行的模式,事業線以油為線索,從尋找、開發到打出石油,全景式地表現了建國初期,通過六次石油會戰摘掉貧油帽子;特別設計的感情線則讓這部主旋律劇不僅有意義,更加有意思,富有感情色彩。觀眾看這部劇時不僅感受到了石油工業崛起的「高燃」,也能看到小人物的人情世故與生活的甜蜜無奈。

萬盛華總結這部劇的三個特點,第一個是題材獨特,「它是第一部全景式表現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業史,通過這個戲你就可以看到我們共和國在建立初期的十年,石油工業怎麼樣從無到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萬盛華說道,「第二點是主題突出。當今的人們對於物質的需求已經很富有了,但覺得少了點什麼,我覺得就是少了像建國初期那一代人的純真,那代人的信仰和追求。通過這個戲,向觀眾表現出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勇於獻身、為共和國無私奉獻的一大批幹部、戰士到工人。」萬盛華表示那個時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這部戲一定要表現出他們這一代人慷慨的情懷,和熱情奮鬥的無私精神,他們是真正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做貢獻的人。這也是萬盛華在創作中堅持的原則和標準。

第三點則是實景實地拍攝,比較特別的是萬盛華認為實景實地拍攝的目的,並非單純停留在讓觀眾覺得真實,更多的是從源頭開始為演員提供代入情感的環境,「在英雄前輩戰鬥過的地方表現他們的故事,這樣才能達到真實的效果,才能讓我們演職員有一種崇敬之情,有一種敬畏之情。那個環境讓演員抱著對先輩的真誠,拿出自己的真情,表現真實的故事。」

群像式巨著下的職業榮譽感

劇中以王聰飾演的石興國和蔣方婷飾演的許茹為代表的鑽井隊成員為共和國石油事業奮鬥的經歷和個人跌宕起伏的命運牽動著觀眾的心,萬盛華將塑造這些人物的關鍵點總結為五要素:「性格、命運、情感、關係、變化」,其中命運要與主旋律相關,表達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淳樸的戰友情、同志情,軍人和百姓的魚水情。而變化則是要表現人物之間的變化和性格的變化,對深化主題起到推動作用。「要表現英勇戰神石興國的變、聖潔女神許茹的變、自由才子田義文、豪邁硬漢劉大勇的變、包括賢良村姑梅大妮的變。」對劇中的人物特性萬盛華在採訪中信手拈來,對每個角色的變化都了如指掌,正因如此才會有劇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百般人物。

而談到塑造了這些角色的演員,導演萬盛華更是對他們讚不絕口,拍攝地其中之一在大慶,當時氣溫零下28度,演員的熱情卻絲毫沒受影響。「零下18度的泥漿池冰凍了一尺厚,我們用電熱棒砸開,底下就是冰,所有演員包括群眾演員都無一畏懼,爭相跳進去。一部戲的成功和演職員的付出脫不開關係,所以播出的時候我特意在群里感謝了大家的付出,沒有大家的努力就沒有這部戲的今天。」萬盛華提起來語氣里滿是感激,不僅是不畏艱苦的態度,拍攝效果也令他十分滿意,「我們拍齊佔山犧牲那段戲,我當這麼多年導演還是被他們的投入而感染。他們演員的真摯,現場之震撼,無論是演員包括演職員和群眾演員都在掉淚。」

其中,《共和國血脈》的兩位主演王聰和蔣方婷都是青年演員,他們的敬業與認真受到了萬盛華的充分肯定:「他們的敬畏和職業榮譽感使他們能聽我的指導,很快進入了狀態。」萬盛華仍記得他們最初各自有著需要跨越的困難,「比如王聰剛開始更多地想表現人物帥氣的一面,我就專門找他談,告訴他你演的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是那個時代的模範,你必須是那個時代的人,你必須用自己的真情,你才能反映出真實的故事。」女主演則面臨著另一個問題,「蔣方婷沒有擔任過這麼重的女一號角色,第一次非常緊張,所以我就給她劃段,哪些戲是關鍵點,重場戲一定要重點設計。」作為導演,萬盛華洞悉每一位演員的長處與不足,並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法,而最後的成果也證明了萬盛華的這番苦心沒有白費。

在專訪中,萬盛華還提及劇中要讓英雄人物犯一些被諒解的小糊塗,才能使英雄更加接地氣;女性角色也有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定位,相互對比相互襯托等等。從劇的內容到角色再到演職員,萬盛華的侃侃而談中是對作品的熟悉與自信,他希望通過這部劇,能夠讓大家重新找回過去的精神血脈,也是為新中國建立70周年獻上視覺與精神的忠誠禮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linkage 的精彩文章:

影視明星湧入「劇場」:是「過冬」措施,更是「沉澱」自我
如何讓新人導演直面真實的電影市場,中國青年導演聯盟啟動

TAG:Vlink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