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安防巨頭6年暗戰民用市場,卻遭遇華為小米截殺!

安防巨頭6年暗戰民用市場,卻遭遇華為小米截殺!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季瑜生

安防巨頭們的危險已經到來,變革是唯一的出路!

根據2018年海康威視與浙江大華的最新年報顯示,國內安防的兩大代表性巨頭,在過去的一年裡雙雙跌入八年多來的營收增速最低點。

其中,海康威視的營收增速從2017年的31.2%跌至2018年的18.9%,而大華的營收增速則從2017年的41.38%暴跌至2018年的25.58%。凈利潤方面,海康威視陷入了上市以來的利潤增速最低點——20.6%,而大華則遇到了2014年以來的最低凈利潤增速,從前一年的30.33%驟然縮水至僅剩6.34%。

傳統的安防市場,天花板已然肉眼可見。主動求變已經成為了擺在傳統安防巨頭們面前,一條不得不走之路。

這時候,擺在他們眼前的出路只有兩條:

縱向,打破以往公共安全的天花板,以AI、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帶動行業的升級,邁向智慧城市建設、智慧交通等高層建設;

橫向,拓寬現有產品的市場,為其找到新的業務場景,從G端與B端分出精力,進軍家用攝像頭、智能門鎖、甚至汽車電子等民用市場。

如今,縱向的變革如今已經打得火熱,甚至引來了一眾以華為、AI獨角獸企業為代表的新型玩家入場;同時,橫向的變革

在當前,縱向的智慧城市高層建設已經高手雲集,海康、大華紛紛發力,華為、阿里也插手其中。而在橫向的業務場景拓展中,傳統的安防巨頭們的紛紛下場互博,無論從產品的功能設計還是服務的定價標準都針鋒相對,勢要分出個你死我活。

2013年,海康面向中小企業市場以及民用市場,正式成立螢石部門,主要通過智能視頻產品及其他感測器,雲智能視頻服務平台及移動應用軟體,為小微企業,家庭和個人客戶提供互聯網視頻應用及服務

緊隨海康之後,大華於2014年成立樂橙,同樣定位與中小微企業以及民用市場,將產品牢牢定位於民用智慧物聯網之上,將傳統的公共安全的業務邊界再一次進行了拓展與延伸。

但與新興業務拓展一同伴隨而來的還有質疑。

掩蓋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的光環之下,這些安防巨頭們究竟是怎樣做民用市場的?他們的打法究竟如何?

在競爭最激烈的民用攝像頭市場,面對華為、小米等ICT、手機巨頭的半路伏擊,他們的這場遭遇戰將如何打響?

這個市場未來會走向何方?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試圖還原一個關於安防巨頭進擊民用市場的真相,與他們在坐享18年市場紅利後,他們的艱辛變革之路,以及掩蓋在G端項目光環之下,民用市場靜默而又喧囂的市場崛起之戰。

大幕已經拉開,一場好戲正在上演。

一、海康、大華的第二戰場,鏖戰民用市場

2018年的中國安防市場,喧囂與沉默交錯其中,熱鬧與失落同時並存,

這一年,熱鬧是屬於華為、阿里與一眾AI企業的,作為這個行業的新興玩家,他們足夠耀眼,也足夠能引發這個行業的恐慌;失落是屬於這個行業中一度光環披身了18年的傳統巨頭們,這一年裡,增長下滑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困局。

作為行業龍頭,海康威視2018年營收增速從31.2%下滑到18.9%,凈利潤增速則從26.8%下降至20.6%的歷年最低點。

緊隨海康之後,大華的業績也並不搶眼,2018年,大華的營收增長從2017年的41.38%暴跌至2018年的25.58%,為上市十年來的歷史最低點。凈利潤方面,大華則遇到了2014年以來的最低凈利潤增速,2018年全年增速從前一年的30.33%,驟然縮水至僅剩6.34%。

增長放緩已經透過財報赤裸裸的展示,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了巨頭們保持前行動力的新目標。

通過海康與大華2018年的財報我們也同時發現,「持續加大對創新業務的投入,培育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了這兩家企業一個統一的長期發展目標。

那麼什麼是創新業務?

海康對其的定義為「以視頻技術為基礎的螢石網路、海康機器人、海康汽車電子、海康智慧存儲、海康微影、海康慧影」等業務。

大華對其的定義則為「機器視覺、機器人、智慧消防、視頻會議系統、專業無人機等」。

毫無疑問,民用場景已經成為了海康、大華創新業務所重點攻克的一大方向,以及這兩大巨頭在增長博弈中的重要第二戰場所在。

事實上,作為將要承擔未來幾年新的業績增長動力的新業務,海康與大華早在2013年前後就開始相關的布局與謀劃。

這一年裡,剛剛上市三年多的海康就已經開始為將來的發展做好了打算——由海康威視副總裁蔣海青帶領,成立面向民用市場的新品牌螢石。

初期,螢石定位為為家庭和個人的民用業務定位未互聯網業務,亮相不久便推出了攝像機C1、C2、F1,存儲設備N1,互聯網視頻盒子R1及報警盒子A1等一系列引發市場劇烈反響的產品。

大華則緊隨其後,在2014年成立了子品牌樂橙,由時任華樂橙事業部總經理由梁磊負責,不過這一時期樂橙的主打目標則是親子教育機器人,並未將太多目光放到安防或者傳統意義上的智能家居之上,無論在市場反響還是業務進展上,都並未產生太大的水花。

回憶起這一段時光,後來的樂橙業務總監王延波表示「前幾年我們犯了一些錯誤,走了不少彎路,但商業就是不斷變化、試錯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創業公司死了一堆又一批,現在我們能活下來並且對未來定位越來越清晰,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勝利。」

隻言片語之間,道盡了前些年大華樂橙進軍安防C端市場的辛酸及堅韌。

到了2018年,大華樂橙從一把手到主要業務方向全數扭轉。這一年前後謝飛接替梁磊成為大華樂橙的總裁,並確立了樂橙新的發展思路,即面向消費級業務,提出「1 N X」解決方案,以樂橙云為核心,構建智能硬體、智能技術、視頻雲「三位一體」的N類業務生態,以及家庭看護、入戶安全、商鋪安全管理等X種應用方案,為家庭、商鋪、小微企業提供圍繞用戶場景的智慧物聯服務。

這一期間,大華的創始人曾多次公開為樂橙站台,並表示「在新的物聯網時代下,樂橙作為大華旗下民用智慧物聯網品牌將……朝著雲安防 智慧物聯的方向持續成長並引領民用安防行業發展,在視頻雲、大數據、人工智慧方面推進產品與技術的創新升級,以視頻技術為基石,致力於成為民用智慧物聯的引導者。」

與此同時,在剛剛過去的2018,無論是探索已久的海康,還是剛剛扭轉模式的大華,都動作頻頻。

2018 年,樂橙發布多款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家庭和商鋪產品,包括人臉檢測攝像機、聲光警戒攝像機、 POE 攝像機系列、無線 NVR、消防報警器、視頻智能鎖等。

2018年,螢石推出「全無線互聯網電池攝像機C3A」、「庭院燈攝像機LC1」、全無線可視對講「電池門鈴攝像機DB2」、「互聯網指紋密碼鎖LT21S」、全屋家居智能控制的「智能牆壁開關P1」、「智能窗帘機MC1」、「兒童陪護機器人-螢寶」等全新產品,並延伸現有的IPC產品線及智能鎖、智能貓眼、智能可視門鈴等智能入戶產品線,形成了以視頻技術為核心的的全屋智能家居系統。

根據公開數據,螢石業務2018年的營收已經超過16億人民幣,佔比海康2018年全年營收的3.2%,儘管並不算多,但是相較前一年的2.6%而言,依舊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二、安防巨頭的民用市場出路探尋,遭遇戰從三方面打響

作為在民用市場打響的新一輪戰事,海康與大華的之間的遭遇戰概括來說主要從三方面打響:產品、服務以及市場佔有率。

產品層面,機器人、攝像頭、智能門鎖等產品成為了這兩家企業的必爭之地。

首先關於以智能門鎖等為代表的智能家居產品,這是這幾年大華進軍民用市場的一大招牌產品。通過以安防視頻為切入點,大華將視頻的功能疊加到智能鎖上,從而實現智慧門禁管理,訪客管理等多方面的業務。產品設計上,樂橙視頻雲鎖採用雙供電系統,為鎖體與攝像頭獨立供電,從而進一步延長供電時間,達到18個月以及半年。

海康威視的智能門鎖產品與大華類似,同樣使用的是人臉識別技術與門禁相結合,來進行訪客管理。

機器人方面,海康機器人在2014年成立了機器視覺業務部,到現在已經有了千人的研發團隊,正式的海康機器人業務部組建則是到了2016年才正式成立,當前,海康的機器人業務主要部署在智能領域下,產品則分了兩大類:機器視覺和移動機器人。其中,機器視覺主要定位為硬體和通用演算法的提供商,產品則分為智能相機、工業相機。移動機器人則又分了潛伏系列、移載系列、叉車系列、複合系列、重載系列等不同類型,主要應聚焦場內物流,結合移動機器人的柔性化,融合物流信息,優化物流配置。

與海康不同的是,大華的機器人一開始布局的是布局智能母嬰的代表產品,定位為物聯網+互聯網的服務性產品。具體來說,樂橙推出的是一款高度為33cm的育兒機器人產品,自帶顯示屏,成為機器人的」臉」,頭部和身子可以基於三軸轉動,通過語音和觸控屏幕進行交互,可以播放育兒音視頻,也可以進行遠程交互,具備視頻通話、視頻留言等功能。

服務層面,C端化成重點,雲與軟體層面的服務成為了產品的重要賣點。在民用場景之中,攝像頭的功效一方面在於安防,另一方面其功能還主要在記錄留存,當前許多家庭攝像頭的都在其中加入了抓拍、生活記錄等功能。

相應的,攝像頭硬體的售出,只是企業為用戶提供的服務的入口或者說第一步,後續的軟體層面的服務以及雲端的存儲,才是業務的大頭。

當前,螢石採用的是按天收費的模式,最便宜一年120元。

對標海康同服務水平的產品,大華的雲業務定價不偏不倚,只比海康便宜十元,市場競爭的熱鬧程度,從中可見一斑。

最後,在成果以及規模方面,截止2018年財報發布時,螢石雲平台擁有4,000萬量級的設備接入、3,000萬量級的用戶。樂橙方面,大華財報中表示,截止2018年年底,圍繞樂橙雲的開發者數量達到2萬多家。

三、進軍民用的最後一道防線,安防巨頭遇到ICT巨頭伏擊

作為安防行業企業進軍民用市場最堅固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即使是做家用攝像頭,對一眾安防巨頭們來說,也並非易事。

早在螢石與樂橙成立初期,就已經將這些產品作為主打向外出售了。但即便如此,成本與思路的變化依舊是這些企業不得不邁過的一道坎。

海康CEO胡楊忠在某次會議上就曾經說:「把攝像機成本壓縮到200以內,我沒法做到。」而現如今,螢石不但有200以內售價的攝像機,甚至還不止有一款。

與此同時,以ICT巨頭華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小蟻、360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玩家的伏擊,也成為了安防巨頭們進軍民用市場的一大勁敵。

而相比這些半路殺出的ICT、互聯網巨頭,無論是面向C端的渠道還是產品的設計,這些都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在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安防企業來說,想要直接觸達C端用戶幾乎難上加難。

其中,華為的代表產品為海雀,通過聯合第三方,華為正逐步建立起完整而龐大的產品帝國。

小蟻的產品則在價格上直接做到了許多安防企業無法想到的價格。定價一百多,二百多的產品比比皆是。

而360則起家於安全,轉做家庭攝像頭的無論是於品牌認知還是業務拓展都是順勢而為。而在產品定價上,360的家庭攝像頭水滴系列產品,甚至一度賣到了一百以內的低價。

對於這些互聯網巨頭而言,賠錢換市場也是其一貫作風,如果競爭真的發展到白熱化階段,於安防企業而言,是否能花得起巨資來陪更龐大的對手們一搏也是個未知之謎。

四、AI與物聯網增加市場的可能,但安防巨頭們並不好做

轉戰民用市場,於安防企業而言不僅是應該去做,同時也是不得不做。

一方面,這是一個機會廣闊的市場,其中僅僅是民用安防這一方面,就有著極高的挖掘潛力。曾有統計數據表明,在中國,民用安防市場僅占安防市場總產值的6%,而最先發展安防產業的美國,民用市場產值則佔總產值的50%以上。另一方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均安防產品的支出更是遠落後於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是英國的1/9、美國的1/7,與周邊國家包括韓國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韓國的1/5。

而截至2017年,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四地的千人均監控攝像機數量均值約為41台,為美國均值的43%;二三線城市甚至只有美國均值的十分之一。

參照美國的市場發展,不難看出我國人均攝像頭數量仍有較好成長空間,而其中最大的一部分組成正式來自於對家庭等民用場景的挖掘。

此外,AI物聯網浪潮與安防企業的民用市場探索浪潮同時到來,兩股勢力交錯碰撞,AI將會為普通的智能家居等硬體產品帶來更大的可能,而安防巨頭們的民用市場探索,所面臨的正是這樣一個由技術與時代雙重催化而產生的巨大市場空間。

不過作為一塊巨大的肥肉,這個市場並不好做。如何轉換C端思維,如何將從前的優勢轉換過來,如何應對互聯網、ict巨頭的狙擊都是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結語:傳統安防紅利見頂,產業進入物聯網時代

安防產業的大變革時代到了,一方面傳統安防業務到了天花板,而新玩家卻在加速湧入。另一方面,物聯網與AI的發展又為傳統安防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突破可能可能。

縱向,將安防產品向等層設計延伸,從而構建起智慧城市的藍圖;橫向,將產品打入不同市場,開啟新的民用安防、智能家居甚至是汽車行業的新變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巨頭們已經不得不變了,無論是海康在早年巔峰位置便主動出擊為自身留好一條後路,還是大華在民用市場上從教育機器人調轉槍口朝向視頻物聯網進攻,都是積極求變的體現。

但無論如何,進軍民用市場,無論是六年以來的業務幾經波折,還是博弈多年依舊只佔總營收的零頭來看,而言並不容易,也不順利,。思路上,面臨的是B端到C端的轉化;對手上,是擁有龐大體量以及資本優勢的互聯網玩家一路伏擊,甚至一價格屠夫的姿態強勢入局。

但無論誰笑到最後,無論是以怎樣的身份入局,過往在安防巨頭進軍民用市場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安防行業大擴容,以及物聯網AI技術改變行業的一大見證,透過海康與大華過去六年再民用博弈的PK,折射出的是這個產業在新的時代浪潮下做出的的自我探索與嘗試。

安防行業變革的大幕拉開,究竟誰走的更快,誰是才是英雄,且聽時間分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東西 的精彩文章:

中國5G商用牌照今天正式發布!蟄伏三年,中國5G商用穩中求勝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