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蘋果迎娶「小媳婦」

蘋果迎娶「小媳婦」

據Axios媒體確認,2019年6月26日蘋果公司與Drive.ai公司達成收購協議,具體價格暫未確定,但蘋果稱不會超過Drive.ai總融資額(7700萬美金)。

幾個月前,就有報道稱Drive.ai正在尋求「賣身」,曾委託香港投行福瑞(Jefferies)?作為顧問,向最大的幾家自動駕駛公司表示出售意向。同時,根據監管機構的文件顯示Drive.ai將於6月份關門,此外從員工領英資料的更改來看,或許那時候就已經「確認」了蘋果公司將會是「東家」。

Drive.ai何許公司?

談起研究自動駕駛的創業公司,Drive.ai算不上頂尖的,但是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吳恩達(Andrew.Ng)。吳恩達曾在谷歌工作,領頭創建了「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項目,之後在百度任首席科學家(2014-2017),離開百度三個月後,他以人工智慧專家和董事的身份加入了Drive.ai。

Drive.ai於2015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成立,8位聯合創始人有6位來自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而這個實驗室正是吳恩達在斯坦福任職教授期間創辦的,而公司總裁Carol Reiley,正是吳恩達的妻子(2014年結婚)。

公司旨在利用神經網路架構配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研發適配於任何車輛的「自動駕駛」(L4級別以上)系統。2018年該公司在德州阿靈頓市正式落地「自動駕駛汽車試點」服務,該服務是在Uber出事後第一個「可以搭載乘客」的試點項目。

不過那時就連谷歌人工智慧AlphaGo才剛推出第一代,大部分人並不明白「人工智慧」的原理,更不了解這個「黑盒子」能做什麼,所以多數人對Drive.ai持懷疑態度,根據調查,約有70%的人認為「可能危及自身安全」,僅有21%的人願意嘗試該服務。

(Drive.ai自動駕駛實際效果)

好在公司拿出的實際產品,體驗效果還是非常優秀的。總裁Carol Reiley說:「我們認為自動駕駛除了核心技術,還需要車輛與人有溝通交流,才能讓人們逐漸接受這項技術。」

所以Drive.ai在外部設置了多塊顯示器,通過文字、emoji等內容向周圍行人傳達信息,實時顯示車輛此時正在做以及將要做的「操作」,例如「等待行人、等待紅燈、準備進入彎道等等」,使得行人能夠通過顯示屏了解車輛動作,從而確保自己不會被「無人駕駛」忽視導致危及安全。

同樣的,內部也配備了顯示器,向乘客展示類似於特斯拉工程版的畫面。通過顯示器,乘客能夠得知「自動駕駛」系統現在能「看」到什麼,將會如何應對和行駛,乘客自己的判斷如果跟系統作出的判斷幾乎一樣,就能夠給予乘客信心,逐漸相信這套系統的能力。

從2015年到2017年,Drive.ai一共通過三次融資拿到了7700萬美元,且被估值為2億美元。Drive.ai擁有技術人才、落地的測試和美好的願景,加上「人工智慧四神之一」的明星吳恩達,似乎這家位於矽谷的創業公司,距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待價而沽

然而吳恩達則在2018年1月創辦了新的創業公司Landing AI,並在隨後為其籌得1.75億美元的投資。據消息稱,吳恩達和他妻子Carol Reiley都相繼退出了公司管理,這點從之後的Drive.ai採訪節目中也能發現,兩位都未曾露面,公司是由幾位吳恩達的學生在負責運營。

或許是因為管理不利,導致公司內部出現問題;又或許是因為產品商業化的進程不順利,且從2017年之後再無融資進賬,導致資金短缺。2019年2月,有報道稱Drive.ai在尋找擁有收購意向的公司,似乎公司已經無法維持下去。

無論什麼原因導致公司情況「急轉直下」,其結果都是Drive.ai從「紅極一時」的矽谷「黑馬」,搖身一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創業公司。

蘋果公司其實早就開始覬覦汽車行業,2013年在特斯拉遇到Model S生產交付危機之時,就曾爆出消息稱蘋果有意向收購特斯拉一事,並且在2019年Q1季度,特斯拉股票大跌之後,蘋果再次拋出「橄欖枝」,但仍以無果告終。可能庫克跟福特二世一個脾氣,在第一次收購特斯拉失敗後,於2014年公布「泰坦計劃」,要自己打造一款顛覆行業的汽車。

然而故事並不像福特GT40的結局那樣夢想成真,因為即便蘋果擁有強大研發團隊,但造車與造電腦手機有著巨大差別,所以該計劃不斷「跳票」,最終隨著「泰坦計劃」裁員200多人,蘋果放棄造車,轉向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2017年4月,蘋果獲得加利福尼亞州DMV(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測試牌照,加速其研發進程。但測試結果卻不盡人意,平均每1.1英里就會出現「問題」著實配不上蘋果這個名號。

相比之下,「待價而沽」的Drive.ai已經實現了L4級別的自動駕駛測試,平均83.9英里的成績也還算不錯。實際測試中可以解決下雨、夜晚和上下班高峰期等無人車較為困難的應用場景,且目前已經測試了近10000英里,通過測試,Drive.ai完善了基礎設備及數據分析標註工作,積累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

近幾年來,蘋果不斷從谷歌Waymo、特斯拉等公司「挖掘」相關人才,希望能通過技術人才的加入,彌補在該領域的差距。顯而易見,此時「姿態低,專攻自動駕駛」的Drive.ai剛好符合蘋果的需求,所以也就不難預見到兩家公司一拍即合。不過此次收購有些與眾不同,Drive.ai目前約有150多名員工,而蘋果僅留下了90多名核心技術人員,加入蘋果的「自動駕駛團隊」,而Drive.ai將不復存在。

何去何從

自從互聯網興起以來,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四處湧現,有認真踏實做產品的,但更多的是「糊弄」完融資走人的,即便認真做產品也很有可能遇到資金短缺等問題最後放棄的,所以擺在面前的路很清晰——尋求被收購、融資到更多的錢。

而自動駕駛領域牽扯的恰恰是規模龐大的汽車製造行業,若想在該領域「仗劍獨行」並非易事,所以整合就成為了主旋律。例如無人運貨小車Nuro從軟銀手中拿下9.4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成為自動駕駛領域單筆投資最高紀錄,而上一個紀錄是Aurora從紅杉資本和亞馬遜等公司拿到的5.3億美元投資。

Drive.ai此番被錢包滿滿的蘋果「收購」,雖然很可能拿不到2億美元的估值價格,但對於核心技術人員來說,跑去給蘋果乾活,也許不算是「賣身」,而是「高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五天投了2800億,許家印造車又近了一步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