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很燒腦」!當傳統醫學文化遇到當代藝術 「古籍文獻活化」妙招多

「很燒腦」!當傳統醫學文化遇到當代藝術 「古籍文獻活化」妙招多

提到古籍展覽,很多人印象中都想到青燈古卷,簡單陳列,但在四川省圖書館開幕的這個展覽,卻讓很多人眼前一亮,驚喜滿滿,甚至直呼「很燒腦!」

6月22日,「默化 —— 古籍里的傳統醫學文化與當代生活、藝術的潛移」在四川省圖書館拉開帷幕。展覽將以別開生面的創新方式,融匯呈現百餘件珍貴古籍文獻和文物、多位重要當代藝術家的特別創作以及特製展品古醫文化、文獻與當代藝術的罕見互動,是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一次立體呈現,亦是「古籍文獻活化」的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傳統醫學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罕見互動,百餘件展品構造八個錯落時空,數十件珍貴古籍文獻和文物首次亮相。這是一次大膽打破常規、別開生面的探索之旅,亦是「古籍文獻活化」的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

展覽特邀旅法研究員、策展人寧琤擔任策展人,打破了古籍文獻和文物展覽的常規,在策展理念及展陳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突破與創新。醫藝同境,展覽從傳統醫學浩瀚的古籍文獻與文物出發,聚焦中醫思想,聯手藝術家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和開放式的對話。

策展人寧琤

展覽由古醫起源、中醫哲學、傳統藏醫、生命與神秘的大自然、理法方葯·醫藝同境、醫書浩瀚、巴蜀醫風醫德以及生命詩學等八個錯落的時空構成。柴一茗、陳弘禮、郭鴻蔚、梁紹基、米蘭達·莫斯(Miranda Moss)等多位國內外重要藝術家參展,與中國傳統醫學文化進行了難得的互動。

當代藝術家的繪畫、互動裝置、錄像作品穿行在展覽的多維時空中。藝術家梁紹基自1989年開始在天台山養蠶,形而上哲思與詩性冥想貫穿在其30餘年的實驗中,亦將以蠶絲構築的藝術時空在此次展覽中呈現。當代藝術家柴一茗結合《山海經》的文獻與典故,將沉寂在古籍文獻中的醫藥之物與神話形象進行視覺復活。

南非藝術家米蘭達·莫斯特別創作的互動裝置作品《含羞的植物》,生動再現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神秘感應,對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以及敏感、脆弱與共生的關係進行了探索。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觀眾都紛紛置身場景之中,與含羞的花朵進行聲音互動。

觀眾與含羞的花朵互動

青年藝術家郭鴻蔚探訪蜀地,圍繞四個「情志病」案例創作了《解憂愁圖》系列紙上水彩作品,對古老醫學的認知系統嘗試性地進行了視覺解構及轉換。所謂都市情志病,包括現代都市生活中一些人因失眠症、打麻將上癮導致的情緒病症。藝術家把成都本土中醫開出的「治療」這三種「都市病症」藥方中的藥材全部畫到一張畫中,讓人意識到生命身心與自然的內在聯繫。

中醫治療「情志病」的藥材組成被藝術家畫出來

此外還有多件藝術作品為此次展覽特別委約創作,首次與觀眾見面。策展人表示,希望觀眾「進入的是一個醫學的世界,走出的是一個藝術的世界」。

觀眾雯雯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次關於展覽讓她非常驚喜,「藝術家們的責任並不是討論中醫有效無效,而是發掘中醫背後的哲學觀、圖像學,用當代藝術與古代智慧做一個互動。很多需要動腦子才能看懂。看起來很燒腦。」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近代蜀地醫學歷史珍貴文獻圖片,如蜀地著名藏書家嚴谷聲輯刻的六種醫學書籍以及享有「西南第一藏書閣」之譽賁園的歷史文獻;四川中醫教育的奠基人、四川國醫學院創建人李斯熾先生的珍貴手稿、50年代北調入京著名蜀醫蒲輔周的手稿、當代蜀地名醫王靜安位於成都鶴鳴山道觀的獨特墓園碑方等。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以及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主辦;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等承辦。展出至2019年8月1日。

來源:封面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宋慶森:華夏何處覓舊書
廖名春:梁啟超古書辨偽方法平議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