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文 | 七月沙陌

《羅馬》在國內的上映日期是5月10號,由於這種文藝題材的電影太過於小眾,所以當時在國內上映四天僅取得了不到300萬票房,影院排片場次也是少的可憐,以至於讓部分對這種題材風格感興趣的觀眾想看卻看不了。

最近《羅馬》登錄了愛優騰等視頻網站,很多錯過影院的觀眾也終於有機會一睹風采了,但是影片獨立「怪異」的風格也讓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看不下去」。

這部獲得威尼斯金獅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羅馬》真的有那麼深奧難懂嗎?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看過《羅馬》的觀眾都知道,影片從頭到尾都是黑白色調,很多人也百思不得其解影片為什麼採用黑白色調?

這是一部帶有濃厚回憶色彩的電影,儘管影片採用的不是倒敘手法,但是電影確實是導演阿方索·卡隆根據自己童年的記憶而改編的電影,劇中索菲亞家裡的最小的孩子的原型就是導演阿方索·卡隆本人。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常見的回憶性電影都是用黑白代表現在用彩色表現過去(回憶),以此表達過去的美好,和對過往時光無限的眷戀,比如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後來的我們》等等,都是用的這種手法。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而在《羅馬》中,則見不到一點彩色,這種全程黑白的電影在現代真的很少見,黑白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老舊、真實、具有年代感,甚至帶有一點點壓抑感。

從整部電影來看,導演都在努力營造一種真實客觀的感覺,這一點從影片中出現的大量長鏡頭,固定鏡頭,客觀鏡頭,全景、中景等攝影手法上就能看出。

縱觀整部影片,導演想表達的無非兩個主題——愛與革命。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無論是愛,亦或是革命,在影片中表現出的都不是一個美好的事物,兩個被男人拋棄的女人,一個處於動亂暴動的國家,這些都不是美好的記憶,反而有些令人傷感和壓抑。

所以七月個人認為,導演之所以全程採用黑白色調,就是要營造出一種客觀、真實的年代感。

影片的名稱「羅馬」也讓部分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個講述墨西哥的影片為什麼要取一個帶有歐洲色彩的名稱?

其實這個問題出在了翻譯上,歐洲的羅馬英文名是Rome,而電影《羅馬》的英文是Roma,影片中的羅馬其實是墨西哥城某個區域的名稱,所以此羅馬並非彼羅馬,這一點從影片的簡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影片採用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手法,想要表達的也是「愛與革命」。

影片的明線是「愛」,是女傭克里奧與負心漢費爾明的愛,是僱主索菲亞與其出軌丈夫的愛,同時也是她們倆與孩子們之間的愛,其中前者是主線,後兩者是輔線。

「革命」主題是藏在「愛」後面的輔線,影片中幾乎沒有正面的去描述「革命」,就算是「革命分子」在街頭髮生大規模暴動,導演也沒有用一個正面的鏡頭去描述,只是站在樓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緩緩地掃了一個長鏡頭。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如果按照常規的拍攝邏輯,攝影師應該下樓拍幾個「革命分子」打砸的特寫,而且鏡頭或許還有些晃動,以此來突出暴動的緊張激烈氣氛,但導演顯然沒有這麼做,因為革命只是一條暗線,如果下樓去著重拍攝,那麼就會喧賓奪主,搶了主線。

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沒去正面描述「革命」,但給人的感覺革命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這一點從影片的聲音和場面調度中可以明顯感受的到,比如索菲亞家門口頻繁出現的「樂隊」,以及電影院里播放的《虎口脫險》,時不時的廣播聲等等。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羅馬》是一部典型的文藝片,沒有商業片那種花里胡哨的攝影技巧,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在很多場景中,攝影機好像要麼是在一個地方固定著不動,要麼就是在一個地方左右緩緩搖動,所以可以看出,影片幾乎沒有什麼運動技巧,全部都是固定鏡頭和搖鏡頭。

景別上,影片全景和中景居多,而常規的敘事鏡頭,比如近景和特寫幾乎在影片里看不到,同時長鏡頭居多,也就是俗稱的「一鏡到底」,畫面連貫不中斷。

克里奧下樓開燈這一段,就是一個搖了一圈的長鏡頭,克里奧走到哪裡鏡頭就緩緩的搖動到哪裡,直至克里奧轉了一圈把每一個等都關了後,這個長鏡頭才算終於結束。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我計算了一下時間,這個長鏡頭持續了約3分鐘左右,也就是說3分鐘里景別沒有切換,3分鐘里僅僅只是為了表現克里奧關燈的畫面,很多人看到這裡都覺得特別枯燥和無聊。

如果按照常規的拍攝手法,一個克里奧的全景,一個關燈的近景,這兩個加起來不到10秒鐘的鏡頭就能解決掉這一部分,但是導演為什麼要用一個3分鐘的長鏡頭去表現它?其實答案就兩個字為了「真實」。

同樣的例子在影片中處處可見,比如克里奧農莊下樓梯那段,比如克里奧和一群孩子去野外散步這段,比如克里奧海灘救孩子那段等等……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長鏡頭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影片中之所以存在著這麼多的長鏡頭,就是為了進一步突出真實感,不難發現,影片似乎給人一種紀錄片的感覺。

當一部影片越接近現實的時候,它就越接近紀錄片的風格,因為現實主義影片的盡頭就是紀錄片,《羅馬》就是一部極具現實主義的影片。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原因也就在於,你是以觀看商業電影(或形式主義影片)的思維來觀看的這部極具現實主義影片,於是你在拚命找劇情、找矛盾衝突(看點)、找視覺衝擊力、找節奏感,但很不幸可能你沒有找到,然後就放棄觀看了。

很多觀眾直呼看不懂的《羅馬》,憑什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

克里奧與費爾明看電影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影片採用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手法,所以有些你看不到的東西其實它都有,只是它隱藏的比較深,或者說表達的比較隱晦而已。

比如部分觀眾不知道影片在講什麼,它其實講述的就是兩個女人各自的感情問題,一個遇到了沒有責任感的負心漢,一個遇到了喜新厭舊的出軌男,然後各自從女人成長為獨立女性的故事,並圍繞著兩個女性的感情生活,從側面反映出了處於「革命暴亂」的國家社會面貌。

所以建議朋友們看《羅馬》要有耐心,不要去想著影片表達的是什麼,講的是什麼,只需耐心的去觀察思考,看到最後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