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彭靜山:針灸的「七方十二劑」

彭靜山:針灸的「七方十二劑」

想系統的學習中醫課程/中醫針灸。頭條評論+私信電話:學習中醫/學習針灸,即可報名學習哦!

彭靜山:針灸的「七方十二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彭靜山,針灸專家。奉天(今遼寧)開原人。自幼從師學醫,後開業行醫。建國後,歷任中國醫科大學、遼寧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和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副院長。善於運用 針灸術 治療 腦血栓 等症,療效顯著。1970年首創 眼針療法 ,治療中風等療效亦較明顯。著有《簡易針灸療法》、《針灸秘驗》等。

彭靜山:針灸的「七方十二劑」

方劑學講「七方十劑」,以後又發展成為「七方十二劑」,針灸配穴處方也要講「七方十二劑」。

一、針灸處方的七方

1.大方

(1)大方的條件:①取穴多。②用針粗。③手法重。

(2)大方的適應證:①腦出血。②多發性風濕性關節炎。③脊髓前角灰白質炎後遺症(此症多侵犯小兒,用針宜細,隨刺即起,謂之小兒針法。唯取穴宜多,有時多至三、四十穴)。

2.小方

(1)小方的條件:①取穴少。②用針細。③手法輕。

(2)小方的適應證:應用在新病、輕病、身體虛弱的患者。

3.緩方

(1)緩方的條件:①取穴少。②留針時間短。③間隔日期長。

(2)緩方的適應證:應用在許多慢性而輕微的疾患,如神經衰弱、習慣性便秘等。

4.急方

(1)急方的條件:①穴位明顯好找。②操作簡便迅速。③針灸後立刻見效。

(2)急方的適應證:取穴不拘多少;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例如:搶救暈車、暈船、急性胃腸炎、癲癇發作、小兒驚厥、暈針較重等。

5.奇方

只取一穴,中病而止,叫做奇方。例如:牙痛針翳風,癲癇取太沖,頭昏針百會之類。另外,只用一穴,屢次使用,病癒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氣失眠,屢刺行間;消化不良,屢針中脘;腰痛常用委中之類。

6.偶方

同名穴兩側都取用,或穴位數目相等,都叫做偶方。偶方多用於全身病,使左右經絡達到平衡。例如:四關穴,兩合谷、兩太沖同時並用,或不論採用何穴,必須兩側同樣針灸。

7.復方

復方有三種形式。

(1)配合法:先取一穴,恐怕力量不足,再加上同樣效力的另一穴。例如:頭項強痛,取風池,又加天柱。腰腿痛,取環跳,又加委中。

(2)並進法:同時患有兩種病,例如:膝關節炎,還有消化不良,針膝眼治膝關節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經的合穴足三里,對膝關節和胃病都起作用。三穴同時並用,對這兩種病都能收到效果。

(3)分治法:同時患有兩種不相連屬的病。例如:已患面神經麻痹,又起了蕁麻疹。取頰車、地倉、四白、翳風治面癱,同時又取曲池、臂臑治蕁麻疹。分別治療,不相關聯,而兩種病同時收效。

二、針灸處方十二劑

1.補可扶弱

例如:大椎、陶道治陽虛而興奮督脈,使腰脊強壯。灸膏肓治肺病虛衰。常灸足三里以健胃而進食增加強壯。

2.重可鎮逆

例如:膈肌痙攣,氣上逆而打嗝不止。取內關以治胸中滯氣,加膻中為八會穴的「氣會」穴,再加日月斜向上刺接近膈肌的附著部。重用瀉法,即可止其痙攣。

3.輕可去實

例如:肝陽上亢,血壓上升,頭目眩暈。採取八會穴的膈俞為「血會」穴,找准穴位,雙側各埋皮內針一支,10秒後,血壓下降,屢用屢效。

4.宣可決壅

例如:痰涎壅塞喉間,吐之不出,氣被痰瘀,呼吸困難,鬱悶難忍。用手指摳天突穴,一摳一抬,連續數次,其痰自然吐出。

5.通可行滯

例如:痢疾便膿便血,里急後重,總像有糞便欲出不出,令患者不可忍受。祖國醫學多叫「滯下」。取用三焦經募穴石門,配以大腸經募穴天樞,運用瀉法,即能消除瘀滯,減輕癥狀,數次可愈。

6.澀可固脫

例如:脫肛,針長強、二白,灸百會,可使已脫出的肛門,較快地收縮還納。百會、長強都是督脈上部穴,灸百會是「病在下而治上」,針長強是「局部取穴」,刺激腸壁,自易收縮。二白穴靠近大腸經,通過經絡「內聯臟腑」的功能,可以收澀已脫的大腸末端。

7.滑可去著

例如:腱鞘囊腫,因扭傷閃挫,多在手腕上起一小包,按之柔軟,但不能移位。「著」字同「著」,如「著落」,固定在一個地方。用左手按緊囊腫的包塊,以毫針在囊腫的根部,四面橫刺,隨針擠出翻滑液體像鼻涕的樣子。幾次以後,囊腫自消。又如針四縫,治小兒肚大筋青,擠出黏液,其腹漸消而飲食日增。

8.瀉可去閉

例如:大便閉結,有因胃腸實熱的,有因飲食積瘀的,有因津枯便秘的。《針灸大成》有下法,針三陰交,用呼吸瀉法,可通大便。如果在左側腹結穴埋藏皮內針一支,穴位找准,可以當日排便。

9.濕可勝燥

燥病發於外的,皮膚乾枯,皺紋堆累;發於內的,無故悲傷,精神失常,叫做臟躁。內則消耗津液,而使便燥。患有風燥、火燥、熱燥的區分,原因總是氣虛血少,則生熱而成燥病。治療方法,當求病因。補氣生血,滋養津液。氣會腹中,血會膈俞。取膻中以行氣,選膈俞以養血,采太溪以生津。津液充分,燥病自除。

10.燥可勝濕

《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可以發生中滿、浮腫、尿閉、皮膚濕疹等症。病源在脾和其表裡胃經。選用脾、胃的合穴、原穴,如陰陵泉、足三里、太白以及腎經的水泉等穴,均可通經活絡,使脾胃旺盛,腎陽充足,自可勝濕而祛病。

11.熱可祛寒

《內經》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所以腎為一切寒病的根源。主要除寒在於臟腑的功能,王冰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前者是扶陽抑陰以祛寒,後者是補陰抗陽以除熱。祛寒的主要穴位為腎俞、關元。

(1)腎俞: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凡腰以下腹腔內臟和下肢的疾患,痛不移處,無力,不能屈伸、疲倦,尤其是下腹部的腎臟、膀胱、生殖器、大腸、直腸等寒證。針灸腎俞,可見功效。

(2)關元:又名丹田,先天之元氣,即先天之生命力,在於此處。手按之時覺有活動之氣,以不強不弱,平靜者為佳。主治婦女病、男子生殖器、泌尿器疾患有卓效。尤以下腹部常感虛冷、小便白濁、淋疾、遺精、陽痿等症,灸關元可祛寒而補元陽。

(3)體溫過低,屬於虛寒的:灸治神闕、氣海、大椎、足三里等穴最妙。

(4)回陽九針:「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環跳三里合谷並,此時回陽九針穴。」治療四肢厥逆,即手足冰冷,皮膚?白,甚至神昏。治療時,九穴不必全用,選用3~4穴,或針或灸,至寒退漸溫,祛陰回陽為止。

12.寒可制熱

經穴有許多制熱的方法,略舉數端如下:

(1)常用全身退熱穴:大椎、陶道、身柱、風門、肺俞、曲池、合谷、足三里。

(2)急性高熱的發汗退熱穴:十宣穴、十二井穴、復溜、合谷、湧泉。

(3)急性高熱穴:風府、風池、合谷、復溜、太白、內庭。

(4)慢性微熱穴:間使、魚際、湧泉、復溜、足三里。

(5)間歇熱:風府、風池、外關、陽池、液門、俠溪。

取穴方法,每次選用2~3穴,輪換使用,辨證施治,發現某經的癥狀明顯,選用某經的穴更好。

本文選自王鵬琴主編的《彭靜山眼針療法研究》

彭靜山:針灸的「七方十二劑」

課程諮詢:王老師18618281676

「8月1日」全國實用針灸全科培訓班


學習中醫/學習針灸,請私信回復:學習中醫/學習針灸。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中醫養生方法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氣有四大虛,除了艾灸,這可能是最簡便的補氣方法
快速掌握針灸補瀉的手法及注意事項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