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科學家投身創投圈:技術與資本如何雙輪驅動?

科學家投身創投圈:技術與資本如何雙輪驅動?

由於人口紅利減少、模式創新式微,技術創新和硬科技投資在創投圈越來越受到重視。技術背景、產業背景的人才,逐漸成為行業新寵。

6月21日,阿里雲首席科學家閔萬里通過內部信宣布離職,並透露創辦了一隻風險投資基金。據了解,閔萬里曾是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後在美國學習和工作16年,先後在IBM Singapore及Google擔任研究員,從事大數據理論研究與應用演算法研發。2013年,他回國加入阿里巴巴,任阿里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

6年之後,閔萬里開始了一段新的職業生涯,這是科學家進入創投行業的最新案例。此前,也有前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金山軟體CEO張宏江加盟源碼資本,任投資合伙人。

據介紹,張宏江是世界多媒體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是計算機視頻檢索研究領域的「開山鼻祖」。源碼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毅在當時表示,張宏江對信息行業的深刻理解、廣泛人脈和管理經驗,將給源碼在信息科技領域的投資投後,尤其是「智能+」投資方面提供資源與助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發現,在投資科技創新成為熱門的環境下,科學家、技術大拿轉型做投資成為了一種新趨勢,但在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難點和挑戰。

技術人才成稀缺資源

「我沒有像很多人猜測的那樣加入另外一個公司或者融資去創業,」閔萬里在內部信中說,自己選擇了創辦一隻風險投資基金,聚焦傳統產業(製造業,農業,醫療)周邊,用雲智能技術注入和資本加持「二位一體」的組合型賦能,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

21世紀經濟報道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閔萬里創立的新基金名為北高峰資本,一期基金規模為數億美元。北高峰資本的出資人為一家中東背景的主權基金,後者也是軟銀基金的LP。

「基金剛啟動,會以中後期投資為主,注重技術與資本的雙驅動。」上述知情人士說。現在團隊規模是10人左右,已經在接觸一些潛在投資標的。

閔萬里能夠獲得LP認可,從科學家轉型成為投資人背後,是創投圈對技術背景人才的渴求。達晨財智總裁肖冰曾表示,科創板的推出會引導人民幣基金把更多的子彈投向科技創新的賽道。而要想投到技術創新里的好公司,投資人需要和科學家、技術大拿等了解前沿技術的人做朋友。

「我們現在基本上不招學金融、財務的人,主要是招有技術背景和產業背景的人,甚至是原來就是做研發的人,加入到投資團隊裡面。」肖冰說,「這是必須要經歷的團隊調整和變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的技術。」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認為,技術人才受到追捧主要是因為在私募股權行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人才也存在著不同的需求。比如原來由於一二級市場價差較大,出現了很多聚焦Pre-IPO階段的基金,專註於投資Pre-IPO輪的項目。對這樣的基金來說,需要券商、投行背景出身的合伙人,因為他們更了解發行上市的偏好和流程。

但現在硬科技越來越受到重視,核心是需要對前瞻性、成長性技術有判斷力的人。所以會出現技術大牛,甚至是科學家進入私募股權行業。就拿中科創星來說,機構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聯合社會資本發起創辦,以硬科技投資為主。在人員配備上,團隊中70%以上是工科背景。130多人的團隊中,有20多位是工科博士,來自中科院等機構。

「科學有科學的規律,商業有商業的規律,技術大牛、科學家轉型過程中,關鍵是這兩者的結合。但現在相對來說,懂科學規律、有科技資源的人是稀缺的,有了他們能夠給基金帶來更高的配置,而懂金融規則、商業運作的人沒有那麼稀缺。」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技術背景人才做投資的優勢在於,工科博士可能不懂法律、財務,但他可能花8-12個月的時間就能基本掌握相關知識,運用在做投資上。但是想讓金融博士理解「激光雷達」這種概念,估計沒有三五年是教不會的。

轉型重在思維方式轉變

另外一位長期關注TMT賽道的投資人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團隊意識到技術背景人才越來越重要,現在招人時,差不多財務金融背景和技術背景的人員是五五開。碰到具體的項目時,基金還會通過自身資源和付費諮詢的方式,接觸各行各業的專家。

「不過特別熱門的技術大牛、科學家,一般也很難招到基金里來。因為如果在比較成熟的機構里,他的特長也很難發揮,所以他更可能是自己去做一隻基金。」他說。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更多的技術背景人才的加入,讓風險投資行業更加回歸本源。全球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是1946年由MIT校長康普頓推動發起的ARD,當時是希望通過風險資本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中國的風險資本過去更多支持的是科技應用型公司和模式創新公司,現在隨著硬科技時代的到來,需要真正懂科技的人去投硬科技。

但值得注意的是,閔萬里、張宏江屬於信息技術領域的科學家,這個領域相對來說做科研跟產業的連接是比較近的。米磊認為,在其它的硬科技領域,科學家的轉型就沒那麼容易了。總體來說,科學家真正轉型成功去創業或者做投資的還是少數。

「因為科研思維和商業思維是兩回事,要打破思維定式,兼具這兩種思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很多科學家會選擇在企業中去做首席科學家,而不是真正參與管理公司。」米磊說。

他繼續對記者解釋稱,做科研相當於「簡單的複雜遊戲」,主要是尋找自然科學的底層規律,追求用簡單的模型來解決複雜的問題,比拼的是耐力、智商、思考問題的深度。做企業相當於「複雜的簡單遊戲」,產品的技術難度可能沒科研追求的那麼高,但外部環境的複雜程度是超乎想像的,有全球經濟環境、競爭對手、團隊內部、客戶需求等各方面的影響因素。

(編輯:林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新發現為達爾文「同種花粉優先」提供解釋
新研究發現增強短期記憶的方法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