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要迴避課文里的錯誤

不要迴避課文里的錯誤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這則鷸蚌相爭的故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不過,最近有個小學生提出了疑問:「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鷸蚌相爭的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記載的是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該小學生髮出質疑之後,相關部門回應,寓言故事用來喻事明理,允許有一些想像和誇張,暫時不會更改教材。必須承認,寓言故事為達到生動形象、直白明了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這本身即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倘要嚴格較真的話,鷸和蚌並不會說人話,大灰狼也不會扮作狼外婆,龜和兔怎麼可能去賽跑?我們理解寓言,必須浸入情境,而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

但寓言表達手法沒問題,不代表講述邏輯能自洽。鷸蚌相爭的故事非常精妙,較真大可不必。但也頗有一些故事,為了講道理而不顧邏輯。如課文《羿射九日》講到,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江河裡的水都被蒸幹了」,然後又寫到,為了幫助人們擺脫苦海,神射手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同樣地,童話故事《灰姑娘》里,過了12點魔法都會消失,一切歸回原狀,但是唯獨水晶鞋被保留下來。像這樣一些漏洞,就不能簡單用寓言的「筐」給蓋住,而應該大膽承認錯誤。小學生主動挑錯,是批判精神和懷疑態度的體現,值得點個贊。

教育界有個理論,「兒童乃成人之父」。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許多案例中,問題不是成人主動發現的,而是小孩子挑出的。正是這種對比,讓我們看到孩子們身上有某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如對細節的專註性,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正如《發現兒童》所寫的,「兒童本質上是積極的主體,蘊藏著創造力和志趣愛好,但往往被成人制定的教育制度所壓抑」。今天我們成人也要想一想,何以自己發現不了問題?是對經典習慣了盲目崇信,還是養成了某種表達套路,抑或被生活頓挫了熱情?果真如此,孩子難道不是成人學習的榜樣嗎?

這也提醒我們,權威的課文,不能照搬大道理,而是要講好小故事。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應以回歸童年去解讀學生,充分地代入學生,為他們創設適宜身心發展的閱讀環境。好的文章應該能開啟學生大腦、打動學生心靈,面對學生質疑時正面回應、及時糾偏,而不是據以經典之名,絕不悔改、文過飾非。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我們固然要追求知識,但更追求獨立求索的態度,不盲信權威的精神。一些小學生挑出課文的錯誤,不管是否成立,其態度總是值得讚揚的。倘若錯誤成立,如何回應也很重要。《羿射九日》被曝漏洞之後,教材編寫組表示會認真研究,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在我看來,這就是個不錯的態度。

(南方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精神病人殺害實習律師不該成為無解難題
遏製藥價躥升需更多實招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