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當年馬云為何要做阿里雲?有遠見是其一,缺錢是其二

當年馬云為何要做阿里雲?有遠見是其一,缺錢是其二

說起阿里雲,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了,目前已經成為了馬雲手中的一張王牌了。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是國內第一,佔到了43%左右的份額。

而從亞太地區來的份額看,也是排名第一,超過了亞馬遜、微軟這些雲巨頭,可以說真的是強大無比。

我們知道,在未來企業上雲會是一種趨勢,可見阿里雲的潛力還遠未顯露出來,有人說光阿里雲,在未來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價值幾千億美元的產品。

當然,在阿里雲取得巨大成功之後,很多人都說馬雲高瞻遠矚,太有遠見了,這樣說確實也是實情。畢竟阿里雲成立時間很早,是在2009年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國內很多的企業和大佬並不是十分看好雲計算,但馬雲卻說「阿里不做雲計算可能會死」,足見其遠見。

但其實為何要做阿里雲,在我看來,有遠見是其一,而缺錢也是重要原因,為何這麼說,且聽我分析分析。

我們知道在沒有雲服務/產品之前,阿里這樣的大科技公司怎麼來支撐起自己的業務?基本上是「老三樣」,即oracle資料庫、IBM/HP的小型機/伺服器、還有EMC這樣的存儲產品,隨著業務量的上升,不斷的增長設備來擴容。

這些產品價格真不便宜,一旦淘寶、支付寶等數據飆升時,需要的費用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在當時的阿里還真未必承受得起,同時後期維護很麻煩。

且因為國內用戶量太大,這樣的配置還未必支撐得起這樣的並發量、處理能力,國外的廠商也沒這樣的經驗。

於是,阿里雲就這樣誕生了,它要能夠便宜,同時要能支撐阿里這樣的發展速度,而王堅這個阿里巴巴的「首席架構師」,自然就是從零開始建立這個雲計算系統了。

不過在當時,其實沒有人講得清雲計算是什麼,只知道至少要能夠支撐起阿里的業務,改變原有的IT架構,但應該怎麼做,沒人知道。

但阿里硬是從虛擬化主機到飛天大數據操作系統,這10年間,踩過很多坑,交了很多學費,最終發展到今天真正的規模。

可見,也許高瞻遠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現實情況更重要,囧境也能逼出很多奇思妙想,並發展成為「參天大樹」。

在當時要是阿里有足夠多的錢,不用考慮買oracle資料庫、IBM/HP的伺服器、小型機、EMC存儲產品的費用,估計阿里雲會晚誕生幾年吧,那局勢還會不會如今天這樣,誰又知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亂侃秀 的精彩文章:

雖視華為為對手,但雷軍用行動支持華為,小米也用上了海思芯!
台積電挺住了:美方赴台調查台積電,發現其供貨華為沒有違規

TAG:互聯網亂侃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