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現在我們想看書,很方便,打開電腦或手機,足不出戶,各種類型的書任你挑,可是,古代的人想要看書要怎麼辦呢?你可能會說,買嘛,古代沒有互聯網我知道,紙質書還是有的,只要有錢還怕買不到嗎?你還真說對了,在古代,很多書是你有錢想買也買不到的。


得之不易

在古代,統治者們為了管理、控制底下的民眾,採取愚民政策。統治者們認為思想開放會引起暴亂,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那一套皇權天授的說辭,所以讓大多數民眾處於愚昧之中。像秦朝剛統一天下就實行了「焚書坑儒」,雖然這個說法現在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秦始皇通過對書籍的控制來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的目的。這就導致了書籍幾乎只在政府機構編撰、整理、收藏,以及上層貴族手中。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科舉制的出現讓底層民眾可以通過讀書考取功名,但是科舉制是隋朝才實行的,在隋以前,官員都是由貴族擔任,底層人民只有品行優良,十分孝廉,為一方所知,才有機會入朝為官,因而對書籍的需求並不高。所以在早期,由從「上」到「下」的原因,書籍是十分稀少的。


獲取途徑

科舉制出現後,湧現出一大批讀書人,文人讀書的風氣盛行,書籍的需求量激增。為了獲取書籍,當時的人可以到書鋪購買,書鋪就是一個小攤。唐朝後佛教盛行,通常賣書的可能是一個賣香的,順便賣賣書,那時還沒有專門賣書的,真正專門賣書的地方到十六世紀才出現。然而書籍十分珍貴,價格對於很多窮苦讀書人來說難以承受。而且書肆里也不是什麼書都有的,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書都找不到。比方說像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歐陽修等,他們的著作在書肆里根本找不到。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在資金和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借書手抄的現象。


《送東陽馬生序》里就提到「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其實這是當時的普遍現象,書籍實在是太稀少了,而有的書籍即使得到了也很可能不完整,為了獲取更多的和完整的書籍,就需要自己四處搜集,手抄整理。悲催的是,找書難,而找到書想借來也同樣難。書籍珍貴,借出難免出現損毀、丟失的情況,而借書的文人也不是個個品行都好,借了不還也是會發生的情況,所以對於藏書的人來說,一般吝於借書於人。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說到藏書,這也是一個獲取書籍的方法。古代家境優渥的人家都會收藏書籍,他們四處收集,用一間專門的房間存放書籍,精心保存,世代相傳。他們對這些藏書看的非常重,旁人想進去一覽幾乎不可能,有一些藏書閣甚至因此非常出名。如果是貴族子弟或是書香世家,就可以毫不費力的閱覽到大量的書籍了。但是上述的幾種辦法依然不能很好的解決讀書問題,那就剩下最後一個辦法——背。

我們看電視劇經常看到私塾里教書先生念一句,底下的學生搖頭晃腦跟著念一句,其實這就是真實情況。書籍的稀少性,導致很多時候以這種口口相授的方式傳授學問,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讀書人總是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

我一直在說書籍珍貴、稀少,那麼一本書籍從誕生開始面臨著怎樣的困難,是什麼導致了書籍如此稀少?


出書難

首先,要想有書可讀,就得有人著書。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各國為了宣揚自己的治國理念,支持文人宣講,學派思想遍地開花,由此出現了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思想家。而這些人為了宣揚自己的理念,傳播思想,一個方式就是言傳身教,像孔夫子周遊列國,擁有三千門生。

還有就是著成書籍,流於後世。當時不像今天有一套完整的審核、刊印、出版發行的流程,當時想要出書其實很簡單,一把刀,一卷竹簡,想要寫什麼刻下來就行了。但是怎麼發行呢,好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寫的書呢,這個就困難了,這個時期可沒有專門的機構幫你發行,書籍的流傳基本就是文人之間相贈,和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到了唐宋印刷術的發明極大的刺激了出版業,到了明代後期,印刷技術成熟,經濟發展,以至於東林黨人一有寫好的書就被拿去印刷。但是出版愈加方便,政府的管制力度卻加強了,出版的書籍受到嚴格的限制,清朝著名的文字獄對於廣大文人來說是文學史上漫長的黑暗期。這個時期,文人不敢發表言論、著書立說,只好轉過頭去,潛心研究前人的著作。


流通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歌很好聽,聽著也很浪漫,但是真的回到那個時代,你還會這麼認為嗎。古代可不像今天到哪裡都有寬闊平坦的道路,兩地之間大多是未開發的狀態,想要過路,全靠兩條腿踏出一條道來。而在電視劇里看到的一群人坐在馬上馳騁,現實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對於馬匹、轎子等交通工具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普通人只能做牛車。交通的限制極大地阻礙了信息的傳播,形成了地域隔離,所以導致了很多文豪大家的著作也只在某一地區小範圍傳播。


資金難

很多困難追根到底都是錢的困難,書籍也是。儘管造紙術很早就發明了,但是真正用紙張代替竹簡中間還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原因無疑是紙張的製作成本高昂。直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造紙的成本大大降低,隨後技術進一步發展,紙張的韌性更好,能夠保存更長的時間,紙張才逐漸代替竹簡。但是這也不是說紙張就很廉價了,買紙對於讀書人來說還是很費錢的一項支出。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出版的書籍都是手抄本,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使得書籍的複製變得高效、便捷,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數還是手抄本,真正刊印的書籍,占整個市場不到百分之五,原因無他,還是人力比技術便宜。

想想活字印刷如此方便快捷的東西還比不過手抄,人力到底廉價到何種地步。說來實在可笑,外國總是一項新技術帶來一場社會大變革,而在我們中國,發明的有用的東西卻得不到有效的發揮,而採用著最古老的方式。


保存難

在經歷這麼多步驟後,書籍還面臨著最後一個困難,而我覺得這個困難才是導致書籍數量如此少的根本原因——保存問題。

這聽起來似乎不是個大問題,好不容易得到的書當然會細心保存啊,這有什麼難的。還真不是你想就能做的。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距離現在越近的朝代保存的書籍越多、越完整,而距離現在十分久遠的朝代保存的書籍就寥寥無幾。你肯定會說對啊,年代太久遠的剩下的書當然不多,但是為什麼呢?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年代久遠是現象,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戰亂。我們都知道戰爭的破壞性有多強,我們知道戰爭會導致無數的人失去生命,百姓流離失所,破壞農耕,經濟停滯不前,我們知道每一次王朝更迭,帶來的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然而失去生命的不止人民,做了土的也不止止那萬千宮闕,還有數不盡的書籍經典,無法衡量的燦爛文化。

古代人家的書籍從哪裡來,你以為有錢就能買到嗎?

就如大家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因為列強的劫掠,大量珍貴的典籍遭到遺失,永遠的無法彌補;圓明園燒毀後剩下的廢墟,是一塊去不掉的傷疤;南唐的後主李煜,在國破後一把火將宮中的書籍詩卷盡皆焚毀。年代越久遠書籍,經歷的戰亂越多,保存的自然越少。而像清朝的書籍,經歷的戰亂相對較少,所以清朝留下的史料就豐富很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對清朝那一段歷史有著清楚的了解。


總結

我們總是驕傲於我們的歷史、文化,利用了解書籍的進化史我們可以稍微窺見一些一個古老的大國是怎樣在風雨中砥礪前行。我們總說古時的讀書人迂腐、刻板,但就是這些人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還對書籍孜孜以求,就是這些人耗費一生的心血收集古卷,就是這些人在國難之時不顧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書籍,我們的歷史是這麼來的。書籍是古往今來無數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文化的傳承,是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當知道古人為了獲得書籍和保護書籍費盡心力,很難說不感動。

參考資料:

周紹明《書籍的社會史》

金開誠《中國書籍發展簡史》

蘇勇強《北宋書籍刊刻與古文運動》

辛德勇《中國印刷史研究》

呂思勉《國學概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的精彩文章:

1平米100萬,估值600億?中國古代第一豪宅的史話與秘聞

TAG: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