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低頭族的福音,10分鐘緩解頸椎酸痛

低頭族的福音,10分鐘緩解頸椎酸痛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頸痹是以一側或雙側頸項痹痛、活動不利,甚則痛引頭枕、肩背,上肢麻木疼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西醫學中頸部肌肉痙攣、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均可歸屬本病範疇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頸痹多因感受風寒濕邪,客於經脈;或久坐低頭少動,勞損筋肉;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致使頸部筋骨、肌肉受損,經脈痹阻不通所致。

頸痹的發病主要與督脈及手足太陽、手足少陽經密切相關。

【辨證分型】

頸痹以頭枕、頸項疼痛、上肢麻木為主症,兼見夜寐露肩或久卧濕地而致頸強脊痛,肩臂酸楚,頸部活動受限,甚則手臂麻木發冷,遇寒加重,或伴形寒肢冷、全身酸楚,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緊,為風寒痹阻;兼見有外傷史或久坐低頭職業者,頸項、肩臂疼痛,甚者放射至前臂,手指麻木,勞累後加重,項部僵直或腫脹,活動不利,肩部壓痛,舌質紫暗有瘀點,脈澀,為勞傷血瘀。

【刮痧治療】

治法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止痛。取足少陽經、督脈、足太陽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瀉刮足少陽膽風池穴經肩井穴至肩峰的循行線、督脈後髮際經大椎穴至命門穴的循行線、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腎俞穴的循行線,均要求出痧,採用叩擊法或拍法對出痧之處進行叩擊或拍擊;角推脊柱兩側夾脊穴2~3遍至皮膚潮紅;採用顫法顫動天宗穴;角揉肩井穴。

風寒痹阻者,加角揉風門、風府穴;勞傷血瘀者,加角揉膈俞、合谷、血海等穴。

方義瀉刮膽經風池經肩井至肩峰段,可疏散風寒,疏通局部筋絡,活血止痛;瀉刮督脈後髮際經大椎至命門段、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至腎俞段,可疏散外邪,疏調氣機,通經活絡止痛;角推夾脊、顫動天宗、角揉肩井,可疏通局部氣血,通絡止痛。配風門、風府祛風通絡;配膈俞、合谷、血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頸痹有較好的療效,即時止痛作用非常明顯,患者可配合按摩、牽引治療。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長時間伏案工作,看電視、操作電腦時應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期間注意活動頸肩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3.刮痧後飲用300~400毫升溫開水。

4.間隔4~5日刮痧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休息2周後再開始第2個療程,應堅持治療2~3個療程。

看到這裡也許有的讀者會說,方法看著挺好,自己也想嘗試,可不會刮痧手法怎麼辦?是不是準備起來很麻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到底什麼叫做「經方」,讀完此文就徹底明白了
三例流感的辨治體會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