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仍在生長的樹——說張志剛(上)

仍在生長的樹——說張志剛(上)

期待您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記得關注@愛木盆景,更多盆景圖文視頻分享給你。

歡迎轉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張志剛是當代盆景圈內少壯派的代表人物。方過不惑之年,便已連續斬獲國內以及亞太地區眾多專業展會的最高獎項,成為業內一位響噹噹的實力派作家。

說其為「實力派」,是因為他從藝以來,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持續不斷地推出作品,這些作品以乾淨秀潤、清新健朗的作風,不惟獲得了業內專家肯定,更收穫了廣大愛好者的好評,是一位獎項與口碑俱佳的盆景人。莫小看了這個「俱佳」——這麼多年來,各類展會推出的「獲獎作品」不可謂不多,「大師」也層出不窮,然而真正能給觀眾留下印象,並獲得廣泛認可的,卻不多見,張志剛無疑屬於這「不多見」中的一員。更兼他低調謙遜、不事張揚的品性,和多年如一日埋頭於園林建造與樹石推敲的作風,就更為其加分,並帶來了較高人氣,是一位典型以作品說話的人。

由此也可給人帶來啟發:「靠作品說話」,在短時間內,或許不如長袖善舞、巧舌如簧來得討巧、實惠,但從長遠看,卻是通往成功的最近路途——看似緩慢,實則便捷,因為藝術只認作品不認人,並無第二條路可走。這也給那些不擅交際的人帶來了莫大鼓勵。當然,這絕非計算和運籌,而是個人的稟性,決定了他要走的路徑。

張志剛的創作才能較為全面,樹木、山水、樹石均有涉獵,尤以樹石創作蜚聲業界,這也是他贏得稱許的一個重要原由。

我一直以為,山水、樹石是中國盆景屹立於世界盆藝之林的兩大柱石,這不僅因為它們具有迥異於其他國家風貌的「中國特色」,更重要的是,在這兩個領域中,創作者的主導地位會得到格外凸顯——尋常小樹、普通石塊,經由人的組合,即可衍化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景緻來。在這裡,決定因素不是樹與石,而是人。反過來說是「人」的質量決定了樹石盆景的品級。同時,相較於樹木盆景表現主題單一、創作周期較長且受樁材先天因素制約較大等特點而言,山水與樹石盆景可以憑藉一些並不具有獨立觀賞價值的山石、樹木,通過組合的方式,「立竿見影」,讓人在短時間內看到廣闊的自然空間;有個性的作者,還能有效將他的性情、品格灌注到樹石中間去,讓人見樹如見人。這樣的創作特點,恰恰與繪畫藝術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和重疊:樹石,有如繪畫中的筆墨,如何揮灑、布局,端看操縱它們的這隻手。此點尤為重要,因為,對於一種藝術形式而言,作者擁有的自由度越高,其發揮、創造的空間就會越大;而門檻越低,受到的局限越小,吸引的從事者才會越多,發展空間才會更廣闊。

以自培的低齡樹木和普普通通的碎石,在各種交流場合中,在規定時間內,張志剛一次又一次向觀眾展示了他紮實、嫻熟的樹石創作技藝,而且這些現場製作的作品,均以其精良、上乘的表現得到了廣泛認可,由此,也被視為年輕一輩盆景人中的領軍人物。而他的成功,更加證明了樹石盆景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強健的生命力。

當然,我也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樹石不是盆景發展的主流,不能代表中國盆景發展的方向……

還有一種看法是:就那麼幾棵小樹和石頭擺擺弄弄,能有多少價值?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我奉勸他們不妨參照一下書畫市場:不就是拿毛筆在紙上塗抹幾下么,怎麼就能賣到了幾百、數千萬?

別誤會,這麼說並非將盆景與書畫等量齊觀,而只是,以這種方式讓人正視一個事實:價值幾何,與材質無關,或者說關聯不大,重點要看其中蘊含的藝術含量。

說到這,想起幾年前,我關於山水盆景的一篇隨感見刊後,業內一位資深專家與我交流,他認為,文中「就總體難度而言,山水盆景顯然略勝一籌」的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在他看來,樹木盆景的創作難度更大。理由有二:一、上好的樁材難尋。二、培養周期長,少則十餘年,多則二三十年,而山水盆景製作時間較短,幾個小時即可拼接、組合完畢,所以它們之間不能同日而語。

我回:就是這短短的幾小時,包含並反映了作者的全部藝術才華,其修為高低、積累厚薄,在盆中纖毫畢現,無法遁藏,就像繪畫與書法,手起筆落,須臾之間,一件傳世之作便可呈於紙上;而有的人,念茲在茲,窮畢生之力專研某項技藝卻無建樹。所以,創作時間長短,不是判斷作品高低的決定因素。

更何況,上好的山石材質比樹木更為難尋,同時山石的硬度高於樹木,相應地,其加工、製作難度也大於枝條造型,所以才會有「略勝一籌」的說辭。儘管如此,我在文中並沒忘了加上這麼一句:「當然,任何一種表現形式做到極致都可殊途同歸。」

這裡重申一下:藝術形式並無高低之分,有所區分的只是作品質量。因此,我們在考量一件作品時,應當把著眼點放在藝術感染力上,而非糾結於何種表現形式。

那些認為樹石盆景不是「主流」的人,多少有一點輕蔑的態度隱含其中,面對這份輕蔑,我想說的是:是「主流」又能怎樣?「非主流」作品的藝術價值會因其刺目的個性和灼灼光華而減損一絲一毫么?一部藝術史,千人千面,留下的只是個性迥異、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而絕非在某一主張和流派下聚集的烏合之眾。再就是,持「主流」與「非主流」觀點的人,表現出的恰恰是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隔膜。他不知道所有真正的藝術家,從來都是忠實於自己內心感受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絕對的個體,是人群中的異數,「不同於人群」,「跟別人不一樣」,才是他們得以存在的根基。當然,任何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會有其特定的時代烙印,彙集多了,自然會有所謂「潮流」,「主流」與「非主流」也由之衍生,但那是藝術史家的事,與作品質量無半點關聯。當年的徐渭、八大、黃賓虹、倫勃朗、莫奈、梵高、塞尚,都是時代的「異端」,是遊離於潮流之外孤獨的個體,是絕對的「非主流」,受到時人嘲諷與唾棄,而今,他們的名字和作品均被奉為「神明」,被請進博物館和教科書,成為人們競相學習追捧的對象……

反倒是當初嘲諷他們的人,如今走到了被嘲諷的位置上。

與他們的觀點相左,我以為,由於樹石(山水)盆景與我國的山水畫、園林傳統有著天然的「血緣」關係,因此在繼承、發展這兩個偉大傳統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與條件。尤其是它不依賴蒼古奇特的野生素材,而以可再生的尋常苗木為主要原料,重在再現自然,表達意境,是最能連接文化傳統、反映民族特色、體現作者個性與才華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也代表了中國盆景的發展方向。

張志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顯示了他的可貴之處。從藝二十多年,他始終堅定地走在樹石創作這條道路上,從未有過動搖和偏離。二十多年來,他不斷地學習、繼承、積累,不斷地摸索、感悟、實踐,有過懵懂、疑惑,也歷經曲折和艱辛,更收穫了成功與快樂,並且,逐步確立了一種清秀、敦厚的表達傾向,這些洋溢著青春與朝氣、剛健與溫潤之風兼具的作品一經問世,便受到了業界好評。

事實證明,他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

他對樹石盆景的這份熱愛與執著,既有前輩的教誨與影響,更有自身對自然對藝術的理解和堅持。在他眼中,大自然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也如同人的面貌、秉性一樣,各有特點和不同,盆景理應順應這些法則,以師法自然為前提,以多樣化的形式為手段,更好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的這份情懷和感悟。只有如此,才會有個性殊異、百花齊放的局面。

為了這個目標,他以樹石為主線,先後做過多種嘗試,松樹、雜木、山水,均在其中沉浸鑽研,並且都有相當水準的作品問世,是一位典型的多面手。也正是在這些領域中的嘗試,才使他的樹石之路走得更加穩固堅實。

幸運的是,經過多年努力,他的愛好與職業終於有機融合到了一起——由於樹石因緣,他走入了園林建造這個大天地,並漸漸地,反客為主,成為了他的主業,盆景反而變作了他的愛好,這是他從業之初所料未及的。

園林建造其實是一篇更大的文章,與盆景相比,它們的差別不僅在體量上,更重要的是,園林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聯,顯然更為緊密,誇張一點說: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對環境美化的需求。儘管這需求的迫切性與認識、經濟息息相關,但與盆景只在一小部分人中賞玩、流轉的現狀相比,園林的發展空間與前景是盆景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這是從外部觀感講,從對人的影響看,園林也遠勝盆景。首先,受眾廣泛。只要一座優美的園林建造起來並向外開放,就會有無數的人流連其中,受到濡染。其次,內涵厚重。園林不僅是一處建築、樹木、土石的集合體,同時也凝聚了自然、人文、藝術等諸多因素,豐富深刻,意蘊厚重。第三,流傳久遠。一座好的園林,便是一部活的教科書,記載了經濟、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內容,可以流芳百世,供後人瞻仰學習。張志剛入此道十餘年,自然深諳此理,因此,他決心把自己所思所學全部投入其中,為中國的園林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專業樹枝纏繞帶 造型拿彎 樹桿綁紮帶盆景造型用品 天然酒椰棕

¥69.00

購買

由盆景入園林,無疑是一條「快車道」,因為之前所有在盆景中的努力和訓練,都可以分毫不爽地應用在園林建造里,不同之處如上所言,園林的體量更為巨大,應用更為廣泛,內涵也更為豐厚,因此,作者面臨的挑戰也更多。而張志剛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天性里的那份樂觀與剛健在接受挑戰時,愈加昂揚凸顯——不遇困難,反倒無法彰顯這份堅定與自信的存在,也無法呈顯建造者的價值。由此亦得出結論:恰是種種困難與挑戰,成全成就了一個不斷成長的張志剛。

有一次,在河南一處施工現場,我望著一處結構嚴謹的大型樹石景點問:「這個工程用了多長時間?」他笑著伸出兩根手指:「兩天。」兩天?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預料,這麼短的時間跟眼前疏密有致、井然有序的龐然大物完全對應不起來,「沒辦法,工期很緊,只能這麼趕,否則還可以更完善一點……」他邊笑邊解釋,舉重若輕。

這些年來,他應邀在各地行走,疊石成山,化頑石為奇峰,引水作渠,破平俗為靈秀,不斷為有所需求的單位與個人奉上了一道道景觀,既收穫了從無到有、點石成金的創造樂趣,也獲得了相對豐厚的經濟報酬。在興趣和職業之間,張志剛不僅無割裂困擾,反而將之完美融合到了一起,實現了從業之初的期許:可以融化身心,亦可以安身立命。

隨著在坊間知名度的擴大,他收到的園林建造邀約也越來越多,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與盆景相比,這顯然是一方更為廣闊的天地,有待他傾情其間,發揮創造。

今年春末的一個晚上,我和他在黃山市區漫步,行走間,他引我來到一處跨江橋上,賞看兩岸景色。其時輕風乍起,雨絲拂面,腳踏奔流的新安江水,他意態鏗鏘:「將來,我要在黃山市最好的地段,建造一處標誌性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園林!」那份清越昂揚的志氣,即便隔著夜色,也可清晰觸摸。當言及個人得失時,他說,「我本來就是一個農民,大不了再回去做農民,沒什麼想不開與放不下的……」這份發自肺腑的質樸,亦讓我深受觸動。

這麼說,並非意味著盆景就此淡出他的生活,相反,多年的盆景生涯,已化為了他生命的底色。盆景的創作原則,一直在指導著他的園林建造,而在園林建造中積累的經驗與力量,又反過來哺育、滋養了他的盆景創作,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交織、成全,成為了他前行路上有力的雙腿……就這樣,由小盆景到大園林,由精雕細刻到顧盼自如,他漸漸如魚得水。

隨著與他交往的加深,我慢慢了解了他的生活經歷,也正是由此,才明白了他為什麼會給自己的園子命名為「勵志園」。

以下百餘字,是以前受刊物邀約,我為他的一件作品撰寫評論中的一段話,文成後,感覺與作品關聯不大,便刪去了,今天拿來,恰好對題:

受志趣驅使,他少年離家,遠赴武漢,追隨一代名師賀淦蓀先生學習盆景技藝,歷八年時光,終至諳熟。其後辭師赴安徽鮑家花園管理花木,日日盤桓土石、盆盎,又五年。自2008年始,以己所長,在黃山自立門戶,專事盆景創作和園林建造,至今又十年。

短短數行,是他二十餘年生活軌跡的概括,但其間心跡和感懷,遠非這百餘字所能道出。大家可以想像,一個僻壤少年,遠離家鄉,赤手空拳,輾轉多地求學、謀生,到如今於黃山腳下一處風景秀麗之所,買房安家,並擁有了自己的園子,打拚出了逐漸上升的事業,其間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

在武漢學習期間,由於賀老的居住空間有限,他打了八年地鋪;在鮑家花園建造景點時,他心系工程,全力投入,以致每晚回到家裡,剛吃過飯未及洗漱就睡著了;受朋友邀約,辭職赴某地發展,卻遭受挫折,境遇窘迫;有一次,在外地建造園林,由於受條件制約,50多天都無法洗澡……

「勵志園」這個名字,原本在喜好閱讀的我看來,有點直白,也覺普通,與諸多風雅別緻的書齋、園號相比,少了幾分含蓄與「文氣」,但是,隨著對他了解的逐漸深入,才發覺這三個字對於他的意義,並且也只有這三個字,才能準確傳達他的心跡與歷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家子弟,到如今聲名遠播的盆景家,憑藉的就是「勵志」這兩個字,也正是由於這份不計投入、暗自砥礪的心志,才有了今天這一方怡然自足、乾淨素樸的園地。了解了他的經歷,再來品味這個園名,方覺精確,也恰如其分,並且,比那些雅緻的名號,更多出了幾分定力和質樸,也更能贏得我的敬意。

所謂「知人論世」,斯言不虛。

巧合的是,在打拚過程中所激發出的志氣與剛健,在他自己的名字中也得到了體現,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的名字與園號之間絲脈相連,聲氣相通,難怪他會鍾情於這個園號。

(未完待續)

原載:《中國花卉盆景》,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認可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轉發,

頂愛木盆景最好的方式——關注,

關注愛木盆景,和愛木一起玩盆景。

關注公眾號,

送《小型盆景製作與賞析》電子書

愛木期待與您面對面的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木盆景 的精彩文章:

愛木盆景I 無從下手的柏樹也能做盆景,這個思路不錯,風動式造型值得贊
群仙圖——一個失算的雀梅連體林培育

TAG:愛木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