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和胤禩之間的矛盾糾葛,將封建帝王的父子關係展現的淋漓盡致

康熙和胤禩之間的矛盾糾葛,將封建帝王的父子關係展現的淋漓盡致

封建時代帝王之家的父子關係相對特殊,他們既是父子又是君臣,皇位繼承問題均會成為父子發生矛盾乃至權力爭鬥的導火線。皇帝與皇子無不以王朝最高權力傳承問題為主導,具有利益性、政治化的特徵。康熙皇帝與皇八子胤禩之間的父子關係便是一個典型代表。

康熙帝與胤禩的父子關係,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大起大落,曲折多變。

第一階段為培養期

胤禩出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排行第八。三十六年即胤禩17歲之前,是這對父子的第一個階段,這是胤禩受到培養鍛煉的時期。

胤禩的生母衛氏出身低微,是內務府辛者庫賤籍。她生下胤禩後於三十九年被冊封為嬪,後晉為妃。儘管康熙帝十分重視出身,但對於胤禩並未因此減少關愛和栽培。在胤禩四五歲時,便開始接受了啟蒙教育。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康熙領著7歲的胤禩與其他幾位年長的皇子,一起來到書房,誦讀經書。

胤禩等人以次進前,各讀數篇,童聲朗朗,舒緩純熟。康熙帝極為欣慰,眾臣讚嘆不已。當年八月,7歲的胤禩第一次隨康熙巡視塞外,在隨扈皇子中年齡最小。胤禩稍長,康熙發現他的書法不盡如人意,為了督促改進,特命他一日必寫十幅呈上,由康熙親自批改,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胤禩成人。

康熙一向重視嫡庶,皇九子胤禟僅僅相隔兩歲,然而康熙卻將八阿哥胤禩以上,視為年長皇子。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皇子們都顯示出自己的特長和不足。康熙對諸皇子的看法也各異。

年長皇子排名最末的胤禩,尤其受到康熙的重視,被加意培養。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曲阜孔廟落成。康熙特派皇三子胤祉前往致祭,胤禛、胤禩隨行。此舉為康熙實施崇儒重道國策的舉措之一,在朝野內外反響強烈。

對於皇子而言,這是一次在地方官員,特別是漢族士大夫面前樹立威信,與其建立聯繫的難得機會。康熙捨去年長的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祐,選派胤禩隨同前往自有深意。這也表明了康熙帝對胤禩的喜愛和重視。

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第一次親征噶爾丹,16歲的胤禩在6位隨征皇子中年齡最小。親征期間,他跟隨康熙帝身邊,並奉命管理火器營。征途中,胤禩還得到康熙的讚美詩:

戎行親蒞制機宜,櫛沐風霜總不辭;

隨侍晨昏依帳殿,焦勞情事爾應知。

同年九月,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並從6位皇子中挑選了3人帶往。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均漏選,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和皇八子胤禩再次隨征。

第二階段為倚重

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康熙帝結束了三次親征噶爾丹。不久他與胤禩的關係進入了第二階段。這是胤禩深受倚重的十年,即從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間。

三十七年三月,康熙根據皇子們在隨駕親征中的表現以及他對諸皇子的一貫印象,對年長皇子予以第一次冊封。18歲的胤禩被封為多羅貝勒,在這次受封的皇子中,胤禩年紀最小。

被封為貝勒的當年,康熙即為他指婚,嫡福晉為安郡王岳樂的外孫女、額駙明尚之女郭絡羅氏。岳樂是宗室貴胄,樹大根深,胤禩與之結親,對他廣泛結交滿洲貴族有很大的幫助。後來事實也證明,像景熙、吳爾占等人均成為胤禩集團的骨幹成員,並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久,康熙又讓胤禩管理廣善庫,胤禩藉此機會又廣結人緣,施展才幹。在此期間,胤禩和裕親王福全建立良好的關係,福全是康熙兄弟中感情最深的,後來福全在去世前還曾在康熙帝面前舉薦胤禩,說他有才有德,這也給康熙產生了影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後,康熙帝與太子胤礽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與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索額圖的矛盾漸生。此後,康熙離京時,都將胤礽帶在身邊,這顯然是對胤礽有所防備。

太子儲君隨皇帝出巡,胤祉、胤禩便留守京師、綜理政務,奉旨辦理各項事宜,隨時奏報京師的一切情況。當康熙攜皇太子外出後,胤祉、胤禩不僅是京師中皇子的領軍人物,而且凌駕於部院大臣之上,成為京城最高權力的代表。

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助皇太子「潛謀大事」、「結黨妄行」而予以拘禁。數日後,康熙像往常一樣出巡塞外,率皇太子及部分皇子同行,以胤祉、胤禩留守京師。

七月中旬,康熙帝尚在塞外。他得知有人為拘禁中的索額圖通風報信,圖謀將其救出的消息後,連夜給胤祉、胤禩傳出密旨,讓他們當夜前往宗人府,秘密審訊了索額圖。兩人審訊完畢後,將有關情況密報康熙帝。

這一時期,康熙帝已經注意到胤禩與皇太子胤礽之間的嫌隙。胤禩的乳公雅齊布向來與御史雍泰結仇,他向胤禩傾訴,胤禩借故痛責雍泰。康熙得知後,詢問此事,胤禩未言實情,奏稱乃因修大高殿事責之。康熙批評他說:「雍泰系言官,如果有罪,即朕亦必熟思再三,始行治罪,爾豈可擅責御史?」不久,康熙將雅齊布發配邊地,以示懲戒。

第三階段為父子絕恩

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廢黜皇太子事件發生後,康熙帝與胤禩的關係進入第三個階段,歷時約為八年,即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五年。在此八年間,父子關係急轉直下,康熙帝一度對胤禩深惡痛絕。

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初,康熙對胤禩還是信任有加的。這一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由熱河返京途中,向隨扈大臣宣布,皇太子胤礽「不仁不孝,肆惡虐眾,擬行廢黜」。當日,康熙發出密旨:胤祉率小阿哥即刻啟程前來,八阿哥、四阿哥留守,共同辦理政務。

在密旨中,康熙將胤禩置於皇四子胤禛之前,這就意味著兩位欽定留守皇子中,胤禩負有首要責任。或許在康熙看來,較之胤禛,胤禩多次留守京師更有經驗,但也表明他對胤禩的辦事才能是很認可的。

然而,隨扈康熙帝的皇長子胤禔在返回京城途中對康熙說了一番話,這讓康熙驟然改變了對胤禩的看法。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胤禩在競爭儲位時原本具備的優勢,是被他的皇兄胤禔一手葬送的。

康熙帝曾明確告訴眾臣並無立胤禔為皇太子的意思,他認為胤禔性情魯莽、躁急而缺乏遠識。胤禔自己深知獲取儲位無望,便對康熙帝說:「相面人張明德相胤禩言後必大貴。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意識到,胤禩等皇子不擇手段反對太子胤礽,勢必有礙「朕躬」。

胤禩此舉被康熙定義為「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兄弟至情之人,洵為亂臣賊子。」這無疑讓他覺得胤禩較之胤禔更為可惡。九月底,康熙便借著胤禩查抄凌普家產一事大加指責,稱其「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稱道汝好,朕即斬之,此權豈肯假諸人乎。」

為了打擊胤禩在朝中的名聲和威望,康熙下令將他鎖拿,又在十餘日之後數次於諸皇子及眾臣面前揭胤禩之短,責胤禩之過。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令眾臣於諸皇子中保舉一人為皇太子,並許諾:除去大阿哥胤禔外「眾議誰屬,朕即從之。」出其意料的是,眾臣一致推薦胤禩為皇太子。康熙帝馬上反悔,理由是:「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獲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此外,因眾臣保舉胤禩,康熙大發雷霆對佟國維等人加以痛責。

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胤禩密奏康熙,詢問自己當如何行事,表示情願卧床不起。這一故弄玄虛遭到康熙痛斥:「爾不過一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語,以此試朕乎?」

兩年之後,又出現了一件蹊蹺的事,讓康熙與胤禩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在塞外巡視,胤禩也是隨扈皇子之一,因其生母衛氏去世三周年,他便於途中前往祭奠。他派人往康熙帝前代為請安,並送上兩隻獵鷹。此舉本為討好康熙,卻弄巧成拙惹得康熙大怒。

因為這兩隻獵鷹送到康熙面前時竟是殆斃之鷹。年過六旬的康熙帝認為這是「藐視朕躬」,說胤禩之所以這樣做,是因不得立皇太子,故「恨朕切骨,伊之為黨羽亦皆如此。」在極度的憤怒之下,康熙竟說出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話。

第四個階段為另有所用

康熙與胤禩關係的最後階段是五十六年至六十一年,歷時六年。這一期間,康熙未再對胤禩有指責之語。

康熙晚年,廢太子胤礽企圖東山再起是他的心頭之患。胤禩及其擁護者對胤礽視若仇敵,這在客觀上成為了康熙防範廢太子胤礽的一支潛在力量。所以,與胤禩、胤禟等關係較好的宗人府宗令雅爾江阿以及滿都護、延信等人,皆被命以看守廢太子胤礽。這是康熙與胤禩關係得以維持的原因之一。

康熙晚年實施秘密建儲計劃,曾在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間有所徘徊。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允禵奉命擔任撫遠大將軍,率師西征。允禵一向和胤禩交好,九阿哥、十阿哥也都是奉胤禩如師。

因此當康熙帝有屬意允禵時,在他眼中,胤禩、胤禟等人便成為允禵儲君地位的有力維護者,成為秘密建儲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種積極因素,所以康熙晚年對胤禩並未有過多的指責,反而是有意加以任用。

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皇四子胤禛意外獲得皇位。胤禩得知這一消息後,當時的反應是「並不哀戚,乃與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

顯然,胤禩為自己儲位之爭的最終結局而痛心疾首,並沒有因為皇父之死而流露出多少悲傷之色,這也能說明康熙和胤禩這對父子之間的真實感情。在政治面前父子之情必須讓位,或許用「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更為貼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有對手、沒有挑戰,在自我陶醉中乾隆親手撕下了盛世的帷幕
慈禧西逃後列強出台一個計劃,欲瓜分中國並推舉李鴻章出任總統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