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數學大師黎曼的哲學神文:關於心理學與形而上學

數學大師黎曼的哲學神文:關於心理學與形而上學

本文轉自哲學園微信公眾號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關於心理學與形而上學

黎曼

選自《黎曼全集》第二卷

Nec mea dona tibi studio disperta fideliIntellecta prius quam sint, contemta relinquas

Lucretius

數學大師黎曼的哲學神文:關於心理學與形而上學

伴隨著每一次簡單的思維活動( Denkact)我們的靈魂中就會出現一種持續的、實質性的東西( Bleibendes, Substantielles).這種實質( Substantielle)對我們來說甚至顯得好像是一個單體( Einheit.),但是(就其作為展布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表達來說)似乎包含著一個內在的多樣體( eine innere Mannigfaltigkeit);因此我稱它為「靈質( Geistesmasse)"---那麼所有的思維( Denken)就是生成新的靈質。

在靈魂(Seele)中出現的靈質對我們來說就是觀念( Vorstellung);它的不同內部狀態就決定了它的不同的性質( Qualitat)。

這樣生成的靈質在一定程度上會部分在相互之間,或部分與老的靈質,溶化、結合或自我複雜化.這種結合的方式和強度依據條件而定,這些條件 Herbart只認識到了一部分,我將在下面將其補全.它們主要依賴於靈質內部的相互關係。

靈魂是一個緊湊的、以一種緊密而又多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靈質,它通過靈質的進入而不斷地增長,它的長進( Fortbildung)即在於此。

靈質一旦形成就不會消失,它的結合不可解除;只不過是這種結合的相對強度隨新加入的靈質的不同而不同。

靈質的持續存在( Fortbestehen)用不著物質的載體( materielle Trager),而且也不會對現象世界有持續的作用.因此它與任何一部分物質都不會有瓜葛,因此也不會在空間中佔據一個位置。

相反,靈質的各種加入( Eintreten),出現( Entstehen),一切新的靈質的成形( Bildung)以及它與物質載體的結合都是被允許的.因此一切思想都是產生於某處的。

(要努力的不是保住經驗,而是思考,而所需要的力量,如果可以估量的話是與精神活動成正比的。)

每一個靈質的出現都會激勵與之相類似的靈質,而且它們的內部狀態(質)差別越小,這種激勵就越強。

但是這種激勵不僅僅限於與之相類似的靈質,而且間接延伸到與之有聯繫的(即在先前的思維過程中和它結合在一起的)靈質。因此如果在相類似的靈質中有一部分與之有聯繫,那麼它不僅會直接受到激勵,還會間接受到激勵,因而比其餘的要相對強一些。

兩個同時形成的靈質間的相互作用將通過在形成它們的兩地之間的一個物質過程來實現。同樣由於物質的原因在所有自我生成的靈質與直接在其前生成的靈質之間會引起直接的相互作用;但是在與所有的以前的與之有關聯的靈質之間會引起間接的作用能力,而且它們離開它越遠,關聯程度越小,這種作用就越弱。

這種以前的靈質的作用能力最普通和最簡單的對外表現就是複製( Repro-duction),即起作用的靈質會力圖產生一個與之相似的靈質。

較新的靈質的形成有賴於一部分是先前的靈質,一部分是物質原因的共同作用,而且根據它所企圖產生的靈質內部的相異或相同,對此共同的作用或引起阻礙效果,或引起促進效果。



自我形成的靈質的形式(Form)(或與其形成相伴隨的觀念的性質( Qualitat))依賴於它形成於其中的物質的相對運動形式( relative Bewegungsform der Materie),所以相同的物質運動形式決定了在其中所形成的靈質的形式的相同,反之,靈質的形式相同以它形成於其中的物質的運動形式相同為前提。

所有(在我們的腦髓系統( Cerebrospinalsystem)中)同時自我形成的靈質緊接著與在形成它們的地點之間的物理的(電化學的)過程相結合。

每一個靈質都力圖激起一個形式與之相同的靈質.因此它也力圖生成那種物質運動的形式,它就是靠著這種運動形式來形成的。

假設有一靈魂作為持續靈質的統一的載體,這種假設由靈魂生命的每一次活動所產生(觀念),是基於:

1、所有觀念之間的緊密聯繫和相互滲透但是為了解釋某一新的概念與另一個概念之間的結合、只有一個統一的載體的假設是不夠的:看來它以這樣的強度直接進入這種結合的原因還要到那個靠它來結合的概念中去找.但是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假設有一個所有概念的統一載體就是多餘的了,…



現在我們轉過來討論精神之旅的規律,對我們內在感悟的闡述,導致對實實在在所覺察到的適當性( zweckmassigkeit)的闡述,即,導致對存在及其歷史發展的闡述、就是導向這種規律的。

為了闡釋我們的靈魂生命( Seelenleben),我們必須假設,在神經過程中所產生的靈質作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持續存在著,而且它的內部聯繫始終保持不變,只有當它遇到與別的靈質結合時才會承受改變。

這一原則性的闡釋的直接後果就是,有機生靈( organische Weser)的靈魂, 即在它還活著的時候所形成的緊密的靈質,在死後仍然繼續存在。(它的孤立地永存不能滿足這一點)但是為了闡釋有機本性( organische Natur)的有規律的發展顯然先前積累到的經驗能作為後來創造的基礎就是靠的這一點,我們必須假設這些靈質進入更大的緊密的靈質,大地靈魂( die erdseele),並且在那裡按照相同的規律服務於更高層的靈魂生命( (Seelenleben),就像那在我們的神經過程中所產生的靈質服務於我們自身的靈魂生命一樣。

因此就好像,例如,在觀看到一塊紅色的曲面,它在於單個原始纖維的集合中所生成的靈質結合為緊密的靈質之際,同時在我們的思想中出現,所以那些在各種不同的植物種屬中所生成的靈質,它們來自大地氣候相差不大的地方出現在大地靈魂中,也會結合成一個總的印象( Gesammteindruck).正如對同一對象不同感受在我們的靈魂中結合成同一個圖像,所以大地表面一部分上的所有植物就會給大地靈魂畫就一幅最精緻的氣候和化學狀態的圖畫.大地先前的生命是如何有計劃地發展為後來的創新就由此得到了說明。

但是根據我們的原則性的說明,當下現有的靈質也可以在沒有載體的情況下持續存在.但是它們的所有結合只有藉助於在共同的神經過程中新生成的靈質才可能發生。

由於我們將在稍後會講到的理由,精神活動的根基只有到有質體(pable Materie)中去找。

既然事實上,堅硬的地殼以及所有的有質體沒有一個共同的精神過程,這些有質體的運動我們只能用其他的原因來解釋這樣一來,只剩下了這樣一個假設在硬化的地殼內部的有質體才是大地靈魂的載體。

那麼這個假設就此已足夠嗎?哪些是使生命過程可能的外部條件?那些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生命過程上所獲得的普遍經驗必定是構成這個的基礎;但是只有在它們能夠做出解釋的範圍內,我們才能由此得出那些也能應用於其他現象範圍內的結論來。

這些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生命過程上所獲得的普遍經驗是:

1、生命過程發展到越高級和越完善,就越許可其載體對外部動因(Bewegungsursach)的防護,而這種外部動因力圖改變各部分的相對位置.

2、我們所知道的作為思維手段的物理過程(物質交換)有

a)通過液態的流體對彈性的吸收;

b)內滲( Endosmose);

c)化學結合的化合和分解;

d)電池電流.

3、有機體的物質沒有可以識別的結晶體結構,一部分是固體(不是很脆的)一部分是像凝膠似的,一部分是液體或彈性流體,但大多是多孔的,即彈性流體可以明顯地穿過.

4、在所有的化學元素中只有四種所謂的生命過程的普遍有機載體,由它們結合而成的確定的化合物構成了所謂有機體的組成部分(蛋白質、纖維素,等等).

5、有機化合物只有在一定的高溫之下和一定的低溫之上才能作為生命過程的載體。

補白1.各部分相對位置的變動靠著機械的力、溫度變化和光線,以很小的階梯式的方式來實現;這樣一來就可以將這些事實羅列如下,它們更一般的表述就是我們的定律:

1)低等有機體的繁衍是通過分裂.而高等動物有機體的繁衍則是通過逐漸降低的複製能力.

2)植物的各個部分,隨著在其中的生命過程發展得越高和越強,它們對溫度的變化就越靈敏.而在高等動物有機體中,尤其在那些最重要的完善的部分,其中的溫度幾乎是恆定的.

3)起著自主思維作用的神經系統的部分,會儘可能地不受所有這些東西的影響。

首先所引用的事實顯然是由於,各部分相對位置越是不由外部的動因所決定,就越是由物質內部的過程來決定。但是這種不依賴外部動因的情形在地殼內部遠比在地殼外部的有機組織中所能達到的要強得多。

把下面的事實聯繫起來看,在4.和5.中所組織的事實看起來似乎與我們的假設相抵觸;實際上,如果我們給予為生命過程的可能性所必須的條件以絕對的滿足,而不只是在經驗範圍內的相對滿足,它們就是這樣。但是對於第一點有以下理由:

1、除了要為死亡保留地面,我們必須保留整個大自然,因為所有其他天體被高溫和高壓所統治,在這種環境下有機物無法生存.

2、假定在堅固的地殼上由無機物生出有機物是不明智的。為了解釋在地殼上低級有機物的生成,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有機化原理( rganisierende Princi),因而也就是假設有一個受到條件約束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能生成有機結合。

因此我們必須假設,這些約束條件只是對在地球表面上的狀況下的生命過程起作用,而且我們只能做到用它來說明,我們能夠由此來判斷在其他狀況下生命過程的可能性。

為什麼生命過程的普遍載體只有四種有機要素呢?這個理由只有從這四個要素不同於所有其餘有機質的性質中去找.

1、這四個要素的這種性質之一就在於,它們以及它們的化合物是所有材質(stoffe)中最重的,其中還有一部分至今都不能使之凝固。

2、它們另一個共同的性質是,它們的化合物的巨大多樣性和易於分解性.但是這一性質可以同樣好地用來作為生命過程的基礎.

至於難於凝固的第一個性質,有利於這四個要素服務於生命過程,還可以相當好地直接由歸結在2.和3.之下的生命過程的實際條件來說明,但是當人們還想把在氣體凝結為液體和固體時的現象歸結到其原因時......



Zend- Avesta 實質上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創造力的字眼①,在我們的知識以及在我們的信仰中由我們的精神所創造的新的生命;因為正如有許多思想,它們一度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甚至起過十分有力的作用,只是通過傳說延續給我們,現在突然又以更純粹的形式從似死的狀態中重新獲得新的生命,揭開了自然中的新生命.

因為就好像自然的生命在我們眼前無限地擴展,迄今只有在地球表面才感受到,似乎顯得比迄今為止都要遠遠更突出那些被我們看成是知覺和下意識發揮作用的地方,現在似乎是最高精神活動的工廠.

那些在偉大詩人的眼中的研究者的精神,已經以驚人的形式得到了令人振奮的描述.

正如 Fechner在他的 Nanna中試圖賦予植物以靈魂一樣,他在其Zend-Avesta中以對星體賦予靈魂的學說作為他的研究的出發點.他為此所採用的方法,不是通過歸納抽象出普遍的規律,然後再將它們應用到對自然的解釋中去並加以檢驗,而是類比.他把大地與我們自身的機體相比較,而後者我們知道,是被賦予了靈魂的.

①見 Fechner,zend- Avesta,,l, Vorrede, S.Vv

他在這時不僅是進行單方面相似性的類比,而且也同時給予非相似性以完全相同的權利,並由此得到這樣的結果,所有的相似性由此表明、大地是一個有靈魂的生靈,而所有非相似性則由此表明,它是一個像我們一樣的被賦予了高得多的靈魂的生靈.

這一表述令人信服的力量在於其闡述的全面和細緻.大地生命在我們面前展開的圖卷給人總的印象必定會賦予觀念以明晰性並注入個別結論所缺少的嚴格性.這一明晰性有賴於圖像的直觀性,有賴於盡可能詳盡的講述。

如果我在這裡把 Fechner在其工作中所經歷的道路扼要地講出來,那麼我認為這樣做,對他的觀點是有害的。由此在下面對 Fechner觀點的講述中我將採取這樣的形式,只集中注意到它們最為實質的部分,並且採取前面那種方法,即通過歸納抽象出普遍規律的方法,並以對自然的解釋作為證實它們的基礎。

我們首先要問:我們從哪裡得出,事物已經被賦予靈魂(在其中發生了持久的一致的思維過程)的結論?我們自身被賦予靈魂是我們直接肯定的,對其他(人和動物)我們則是從個體有目的的運動來做出這個結論的。

在所有我們想將那些秩序井然的目標性歸結到其原因之處,我們總是想在思維過程中去找這種原因;我們沒有別的解釋.但是這個思維本身,我至少只能保留給有質體內部的過程.至於不能由物質的空間運動來解釋思維這一點,可以在將內部的知覺做不偏不倚的剖析中讓每一個人都明白;可是還是可以在這裡給出這種解釋的一種抽象的可能性。

至於在世事上採取符合目標性這一點,無人能解釋( Haugen).因而就要問我們要把這個作為此目標性的原因的思維過程置於何處?

這裡只談所受到約束的(發生於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的)目的;不受約束的目的要用永恆的(不是在某一思維過程中產生的)意志來解釋.唯一我們能感受到其原因的目的性,就是我們自身行為的目的性.它源自我們目的的意志和對方法的深思。

如果我們現在找到一個從有質物質( ponderable Materie)生成的物體( Korper),在其中一個關於目標和效果的系統徹底結束了,那麼為了解釋這個目的性我們就可以假設在其中有一個持續的統一的思維過程;而如果:

1)目的性尚未在物體的某些部分中結束,以及

2)不存在要到一個包含這個物體在內的更大的整體中去尋求原因的理由,那麼這個假設就很有可能。

如果我們轉來在人類、動物和植物所採取的目的性上來討論這一點,那麼一部分這種目的性要用這個物體內部的一種思維過程來解釋,可是另一部分,有機體的目的性,要用一個更大的整體的一種思維過程來解釋。

理由如下:

1、有機組織的目的性並不因其個別有機體的結束而結束.人的有機體的組織的根源要到把有機的大自然也算進去的整個地球表面的性質中去找。

2、有機運動無數次地重複,部分在各個不同的個體中同時進行,部分在單個個體中,或者單個種屬中依次進行對於目的性來說,這在它們中是已經存在的,因而也不必每一次都要假設有一個特殊的原因.而可以認為是由於那個共同的原因.

3、有機組織(在人與動物的情況下)包含著活的個體部分,(在植物和胚胎的情況下)包含著單個種屬沒有發育的活的部分.因此其目的性的原因就不能到同時進展的思維過程中去找。

抽去了這種(有機性的)目的性之後,在人和動物的情況下還留有大家所承認的主要的東西,而在植物的情況下,按照 Fechner的觀點,還留下一個以變動著的目的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相互聯繫著的封閉系統;而這個目的性要用在其中的一個統一的思維過程來說明。

從我們的原理所得出的結果將通過我們內部的感受來證實。

但是根據這些相同的原理,在有機體中所採取的目的性就要從一個統一的思維過程來尋求其原因,其理由如下:

a)在地球上有機生命的目的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不會分解為單個的系統,而是全都相互聯繫在一起因此它們不能用地球各個部分的特定思維過程來解釋;

b)就我們的經驗所達到的範圍來說,沒有理由要到一個更大的整體中去尋找目的性的原因.所有的有機體都只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確定的.因此地殼的狀態就包含了它的組織的全部(外部的)根基;

c)它們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怎麼說,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認為,它們不會在另一個天體上重複;

d)它們不會在地球生命的整個持續期保持.在這期間很可能有新的完整的有機體出現因此我們必須同時在一個更高層進行的思維過程中去尋找其原因。

從嚴正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用原因來解釋自然就是用有靈魂的假設來解釋存在和有機世界的歷史發展「。

當一個低級靈魂的肢體死去時,」 Fechner這樣說,「高級靈魂就把它們從其視覺中的生命( Anschauungsleben)收入它們的記憶中的生命( Erinnerungsleben)之中」,因此死去生物的靈魂也將成為構成靈魂生命( Seelenleben)的元素。

不同的思維過程看來就是靠它們的時間節律來區分.如果要賦予植物以靈魂,那麼在時間上就必須以小時和天計,而對我們來說就不過是以秒來計的事;而對地球的靈魂來說,至少是從它們對外的活動來說,就大概至少要囊括好幾千年的時間區間.就人類歷史記憶所達到的範圍來說,無機地殼的所有運動還是可以很好地用力學規律來解釋。

數學大師黎曼的哲學神文:關於心理學與形而上學

命題和反命題概念體系間的一般關係

Newton用來建立無限小計算的基礎時的方法,而且是從世紀開始以來被最好的數學家認為是唯一能夠提供可靠結果的方法,就是求極限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在於我們從量的一個值到另一個值,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或者甚至從一個概念的確定方式①到另一個概念的確定方式,不是經一個連續的過程而是首先經歷一個被看成是由有限個中間階段組成的過程,然後這些中間階段的數目這樣來增長,使得相繼緊連的兩個中間階段之間的距離全都無限地減小。

反命題的概念體系也就是通過負面的謂詞所確定的概念,但是無法從正面去想像。

正是由於無法準確和完全地想像這個概念體系,通過我們的深思也做不到對它們進行直接的研究和改造( Bearbeitung).但是它們還可以適合於看成可想像事物的極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設想在可想像事物內部改造一個概念體系,僅僅通過量的比例的改變就可以過渡為給定的概念體系.如果忽略量的比例,那麼概念體系在極限過度下就不會改變.但是在極限情形本身中它的可想像性體系的相互關係的概念有一些就會丟失,甚至一些促成的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也會失去

①確定方式Bestimmungsweise,,見「論奠定幾何學基礎的假設」一文I,中的腳註--中譯者注

你看懂了嗎,或者有什麼感想,請留言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