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秦漢以後讀書與教育之目的

秦漢以後讀書與教育之目的

本文摘自《新舊教育的變與惑》一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標題為編者所加。想了解更多內容的讀者,請自行閱讀原書。

秦漢以後讀書與教育之目的

南懷瑾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記載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的一句最有趣的名言:「乃公(天下)居馬上而得之。」後世都把他引為笑談,認為漢高祖沒有受過教育,因此而輕視知識分子,罵儒生們為「豎儒」。事實上這個觀念早已種因於秦並六國以後,自秦始皇、李斯與儒生們(當時的儒生,是包括道家等各種知識分子的統稱)彼此不能合作,即造成學術思想的真空現象,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恥笑漢高祖的不學無術。同時,自漢初接受叔孫通等的制體(定製度)開始,當時的儒生如叔孫通等人,雖然依附漢高祖而攀龍附鳳,等待引用,但對於中國上古傳統文化的經義並無高深造詣。大家只要研究《史記》、《漢書》中叔孫通等有關傳記,便可明白他們的思想和目的,也止於取悅人主,謀一身爵祿的榮顯,並無什麼傳道授業的大志。他們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教育精神,以及孔子的學術思想,早已大相徑庭了。

漢初重視儒術,尊崇孔子,事實上是從漢武帝欣賞司馬相如的文章詞賦、重視董仲舒的儒學思想(董學並非純粹的承接孔孟之學)、信任公孫弘的形似儒家之學開始的。於是才有西漢的重儒尊孔,由此再演繹漸變,就形成東漢儒家「經學」思想的大成。漢儒之學,上面頂著孔子的帽子,內在借題發揮,糅集道、墨、陰陽諸家之所長,外飾儒家為標榜,從此曲學阿世,大得其勢,後世歷經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間屢有變質,雖然或有以「詞章、義理、記聞」等為儒林學者的內涵,以「君道、師道、臣道」為儒家學問的本質,但不管如何說法,總之,必須要以功名爵祿、入仕用世為目的。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兩種不孝之一,據漢儒趙岐的註解,便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換言之,讀書除了做官以外,就不能謀生,既不能謀生養親,當然就罪莫大焉。這與現在「教育即生活」,生活以賺大錢為最有出息的新觀念,除了形式與方法有不同以外,它的本質,究竟又有什麼兩樣?

繁體出版信息

簡體出版信息

相關鏈接

南懷瑾先生:反思「孝」與「愛」的教育

「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徵文及史料啟事

(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

本會由官方發起,於丙申(2016)年金秋成立,獨立開展南懷瑾先生的生平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有關文化、研究和出版等活動。

所謂學術,不僅僅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更是「一切學問的總稱」(《國語辭典》)。

南懷瑾先生的學術,不僅包括先生的思想、著述、演講、授課體系,更包括其願力、擔當、意志、胸懷、氣度、氣象、能力、行止、行履、品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內聖外王、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等等,所體現的一切學問。

本會長期徵集研究南懷瑾先生生平、事迹及其一切學術的文章、論文、著作,徵集有關史料、文獻、檔案,徵集先生的書信、題字、手跡、文章、照片、音像或相關資料、物品,徵集各類心得報告,作為學術與歷史文化檔案資料保護並存續後世,在適當時發表或出版,開展學術交流,誠邀社會各界朋友與廣大讀者朋友、同學們,懷抱歷史文化責任感,踴躍投稿,惠賜資料。

一、文章或資料內容,可涉及但不限於以下角度、層面、範圍:

先生的思想,文章,授課,演講,著述,出版;

先生的願力,擔當,意志,胸襟,氣度,氣象,精神,能力,行止,行履,品格,風格,操守,言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融通,篤行,修行,儒行,道行,菩薩行,教化,方法,方便,布施,持戒,自律,忍辱,精進,氣脈,禪定,般若,智慧,慈悲,喜舍,生活,處世,應事,交往,包容,俠義,慈善,縱橫,韜略,文武,事功,功德,身教言傳,做人做事,接人待物,自立立他,自覺覺他,培養人才,尊師重道,濟世利人,利國利民,人生境界,道德文章,興滅繼絕,天下為公,經世致用,內聖外王,身心性命修養,捍衛民族文化,文化尊重與包容融合,推動古今中外精華文化融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之態度、前瞻與責任承當;

文化,教育,助學,資教,辦學,歷史,講經,註疏,文學,詩詞,藝術,醫藥,養生,政治,軍事,金融,經濟,企業,管理,科技,科普,生命科學,認知科學,諸子百家,金溫鐵路,兩岸溝通,香港回歸,南水北調,西部開發,國土整治,建築藝術,造福桑梓,人類關懷,民間文化外交;

史料、檔案、文獻、書信、書法、題字、手跡、物品、音像資料等原件或複印件、掃描件(300-600DPI)、清晰照片、複製品等;

廣大讀者、朋友、同學、親眷的讀書、聽課、修養、修持或感受先生言傳身教的各類心得報告(含文章、錄音、影像形式),包括對自己身心、性命、生活、工作、人生有何啟迪、影響、改善等等;

受先生影響、啟發,或發揚光大先生思想,應用在實踐中,有益於自己、他人、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案例;

各類懷念、紀念文章、詩詞、藝術、影視作品;

親近過先生的學生、朋友、工作人員對所知所見所聞的忠實中肯記述。

二、要求文章及資料務必信實可靠,經得起推敲和歷史考驗。

三、文章體例、字數不限,但希望精鍊扼要。

四、徵集時間:長期有效。

五、來稿可用筆名,但請附作者真實簡介(若需保密請註明)。若暫時不想發表,僅作為歷史文化資料檔案保存,可在文章右上角(或資料明顯處)註明「暫不發表」。未註明者,本會可酌情發表。

六、聯絡辦法:

七、投稿者或資料提供者,將有機會獲邀參加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教育、紀念、出版等活動。

八、本會暫不接待社會來訪。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敬啟

丙申(2016)年 12 月 21 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莊子》所謂得道的聖人是由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南懷瑾老師:修不凈觀,最易生出離心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