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稻」非洲,授人以漁

傳「稻」非洲,授人以漁

「中國專家組帶來的不僅是新技術,也有新理念。生產、收割、儲存、加工、銷售,價值鏈越完整,效益就越大,這樣的理念對於塞內加爾來說是全新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新理念來擺脫貧困。」塞內加爾大學生馬穆都(Mamoudou)在接受隆平高科(000998.SZ)的培訓後如此評價。

作為一家以雜交水稻種子培育、銷售為主業的企業,隆平高科近年來在非洲大力推進技術傳授,以圖讓這項技術真正在非洲大地「生根」。這背後實際上是整個中國援助非洲戰略的一種轉變,即由直接「輸血」向「造血」轉變,這種轉變不只限於農業。

在6月27日舉行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馬有祥介紹,中國農業農村部將積極加強與國內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繼續向非洲國家派遣高水平農業專家和職教教師,進一步擴大對非培訓規模,為非洲培養更多農業人才。

總統將私家花園改成了稻田

2005年,援助賴比瑞亞第一期農業技術合作項目啟動,中國政府派遣5名隆平高科專家赴賴比瑞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在非洲,這種水稻被稱為來自中國湖南的「魔稻」。

彼時,非洲整體農業體系和農業資源相對匱乏,很多地方生產基礎設施落後,種業科研水平較低,水稻全是常規稻,農戶一般自己留種,但自留種退化和混雜情況複雜;同時,農戶也不懂得用精細管理來提高作物產量,種子撒下去就不管的情況很普遍,糧食單位產量遠低於全球平均產量。

援外專家們把中國農業發展經驗和先進生產技術帶到了當地,一遍遍地教農戶們翻地、整廂、播種、移苗、打枝、施肥等操作。

在項目開展的第二年,所播種雜交水稻的產量比當地品種高出了三倍。出席雜交水稻收割儀式的賴比瑞亞總統瑟利夫將雜交水稻稱為來自中國湖南的「魔稻」,併當即決定,將自己官邸前的5畝花園改種雜交水稻。

據隆平高科項目辦援外項目負責人馮霞輝介紹,作為商務部授予的首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援外培訓基地企業」,隆平高科自成立之初就設立了國際培訓中心,也就是現在的國際培訓學院,每年都會迎來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大批外國農技人員交流學習。

「我非常感謝尊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和他的工作人員,你們組織的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幫助全世界人解決溫飽問題,非常了不起。」2009年,賴比瑞亞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員約瑟夫·門內加爾在參加完培訓班後,滿懷感激地說道。

2010年7月22日,中國援助賴比瑞亞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移交儀式在賴比瑞亞邦州蘇瓦可可市的賴比瑞亞中央農業研究院舉行。該中心是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對非洲國家承諾援建的14個農技中心之一,總投資近600萬美元,佔地32.6公頃,具有試驗研究、技術培訓推廣應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三大功能。

移交儀式的舉行意味著農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這裡成為中國進一步幫助賴比瑞亞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改善農村地區人民生活狀況的重要基地。

「把技術留在非洲,才是真正幫助其解決糧食安全的根本之道。」隆平高科方面表示。

授人以漁

同樣的故事還在塞內加爾、辛巴威等國發生,並且延續至今。

隆平高科提供的資料顯示,其在非洲的發展以技術援助項目和援外技術培訓為主,同時也積極開拓非洲市場。公司先後在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獅子山、尚比亞、衣索比亞、塞內加爾等國開展技術援助項目與人力資源開發等援外培訓。目前,已培訓非洲官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約3600人,涉及近50個國家。

這並非隆平高科一家的個體行為。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明確提出,支持非洲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而中方將為此提供強大的「造血」推動力。

為了更好地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自2012年起,由商務部主辦、隆平高科承辦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研討班成為中國與各發展中國家農業領域一年一度交流合作的平台。研討班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農機發展規劃,擴大農業合作領域,推動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糧食安全、農業科技交流及農業資源分享事業。

糧食進口國到出口國

在非洲大地耕耘傳「稻」的不只是隆平高科。

日前,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袁氏種業」)首次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水稻規模化制種成功,這批種子將於今年7月在馬達加斯加播種。早在2008年,這家公司便開始在非洲進行雜交水稻的試驗示範和品種選育,並於2012年成立了非洲第一家由企業運營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馬達加斯加是西南印度洋中的非洲島國,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80%以上,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非常適合發展雜交水稻,且具有種植和食用稻米的傳統。在袁氏種業進入時,由於種種原因,馬達加斯加當地農民水稻種植積極性不高,產量無法滿足需求,每年需進口大米約30萬噸。

袁氏種業的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本土化項目選址馬達加斯加第二大糧食產區安巴通達扎卡,示範全程機械化農技農藝技術,通過建設配套的水源引水工程、排洪排澇工程、田間工程,配套建設生產管理用房、農資農機具倉庫,嚴格執行袁氏制定的《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種植技術規程》,確保兩季種植、高產穩產,帶動糧食生產的良種化、規模化、機械化。

據袁氏種業介紹,通過項目的實施,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培訓了本國的農業技術人才,培育了該國的雜交水稻種子市場,能實現該國農業本土可持續發展。項目建成後,糧食單產將提高兩倍多,年增產稻穀約116萬噸,摺合年增產稻米75萬噸,能有效解決馬達加斯加的糧食問題,使該國由糧食進口國變成出口國。

幫助非洲解決糧食安全,正是中國對非農業援助的主要任務。

去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召開,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宣布了對非合作「八大行動」,確定了新時期中非合作的路線圖。農業是「八大行動」的重要內容,中方明確提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實現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今天零時北京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3700家醫院取消醫耗加成
Uber一季度巨虧後,東南亞出行巨頭卻擴張加速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