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Z世代需要的是「星辰大海」

Z世代需要的是「星辰大海」

文 | Alter

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這一屆年輕人是Z世代。

對於這一問題,品牌方知道,創業者認同,資本市場也在用腳投票。

大約從2018年開始,一些快消品牌和時尚品牌的營銷掌門人,就開始在各種場合分享佔領Z世代的心得,然後總結出新的營銷方法論;創業者開始研究年輕人群的生活、消費和社交習慣,嘗試從Z世代身上找到潛在的藍海市場;資本市場也出奇的配合,但凡貼著Z世代標籤的項目,結果總不會太壞……

可能是「中老年人」的思維定式在作祟,每每談到Z世代的時候,我們總想著他們身上有哪些掘金機會,抑或是討論Z世代表現出了什麼樣的行為,卻從未思考過Z世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Z世代有哪些秘密?

在時間上,Z世代通常指1995年到2010年出生的互聯網一代。

托馬斯·科洛波洛斯在《圈層效應》一書中,又將Z世代泛指為在行為和態度上符合互聯網一代特徵的人,然後旗幟鮮明地指出:同一世代中的人們對事物變化具有相同的信念、經驗和價值觀,不同世代的人們對此的認知各不相同。

Z世代之所以被聚焦在鎂光燈下,終究還是圈層效應導致的結果,諸如zqsg、xswl、擴列、處q友等Z世代專用的「黑話」,哪怕是年齡相近的90後也會不覺明歷,腦海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莫名的神秘感。僅僅由此將Z世代特殊化,未免有些矯枉過正,畢竟90後也曾用火星文將漢字進行萌化,給力、囧之類的網路熱詞早已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可既定的事實是,Z世代已然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無論是社交、消費還是品牌營銷,進一步深挖的話,Z世代身上確實存在很多「秘密」:

比如Z世代也被稱為互聯網世代,紅杉資本在《00後泛娛樂消費報告》中給出了佐證:94%的00後有自己的智能手機,過半的00後同時擁有手機、平板和手提電腦。

比如互聯網本就是Z世代的生活方式之一,據Soul發布的《Z世代社交報告》顯示,80%的用戶每天上網在3小時以上,約40%的用戶每天花費至少6個小時上網。對於大多數Z世代而言,並不存在在線和離線的差別。

再比如Z世代獨特的社交需求,80後習慣於QQ聊天、論壇灌水,90後偏向於貼吧、二次元等,Z世代在擴列、處q友等表達之外,一個特殊需求就是連麥,哪怕是寫作業還是吃飯,哪怕連麥的對象自己壓根就不認識。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秘密」似乎又不難解釋。

青春期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和生理髮育的關鍵時期,也是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在計劃生育、經濟高速增長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全世界範圍內都維持著較低的生育率。獨生一代的身份讓Z世代更願意擴展自己的朋友圈,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又剛好提供了Z世代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媒介。

互聯網改變了一代人,並給予了他們不同於前代的閱歷和世界觀,但這些到底是表象,還是事實?

我所看到的Z世代

就像文初所提到的,凡是貼上Z世代的標籤,在資本市場的結果總不會太壞。

標誌性的案例就是社交賽道在2018年的回暖,在微信、微博、QQ等超級App編織的權利縫隙里,生長出了Soul、積目、Tiki、flow等風靡一時的社交產品,又頻頻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

在嘗試深入了解Z世代之前,我下載了多個專門為Z世代打造的社交App,也確實找到了一些想要的答案。

1、Z世代社交的根源在於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

上一代的社交多半是從即時通訊切入的,Z世代世界裡走紅的卻是Soul、積目這樣的社區型產品。

《Z世代社交報告》里一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可以做出解釋:「超過半數的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記錄自己獨特的生活隨想,喜歡在虛擬世界裡與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而在這些社區類產品的親身體驗中,我發現Z世代除了強烈的「分享欲」,另一個特徵則是在用「人設」社交。

大致做了一個統計,Z世代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內容中,包含了大量符合人設的標籤,比如攝影、吉他、擼貓、動漫等等。如果去詢問一位Z世代用戶的年齡、職業等信息,多半會被拉黑處理,可如果找到對方喜歡的「人設」,諸如鏟屎官、萌寵一族等等,則可以聊上大半天,甚至可以去安利某個牌子的貓糧或狗糧。

Z世代社交的目的並不是純粹的交友,而是為了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黑話」只是Z世代尋找同好的第一道門檻,人設是他們守住社交自留地的另一道圍牆,本質上都是「獨生一代」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彼此的方式。

2、崇尚遊離於現實和虛擬之間的全新社交法則。

釐清了Z世代社交的目的,也就更容易讀懂外界對Z世代的諸多「誤解」。

如同很多人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在Z世代聚集的陌生人社交平台上,原本聊的火熱的兩個人突然中斷了聯繫、時常可以看到被熟人發現後停更的動態、活躍了一段時間後重新註冊新ID重新開始......以至於有人擔心這樣的社交是否會陷入深度而失去廣度,導致用戶粘性和忠誠度下降。

回到教育心理學上,這種局面的出現也不難理解,中國的一二線城市裡有著熟悉的一幕:兩代家長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從小到大的一舉一動都處於家長密不透風的「監視」中。互聯網恰巧為Z世代提供了一個遊離於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環境去放鬆自我,甚至說是「喘息的機會」。

同時應該看到的還有另外一面,95後和00後們在匿名社區里相當活躍,「路邊看到了一個心動的帥哥」、「今天被同一個站點上校車的學弟表白了」、「英語老師的發音簡直了」等原本只適合閨蜜間分享的話題,成為Z世代日常分享的基本組成,動態下的回復也大多會一一回應。

看似有些「快餐式」的社交行為,反而折射了Z世代崇尚的社交規則:他們希望自己的靈魂、三觀、個性被素不相識的欣賞,而非基於現實的因素喜歡或者討厭。與Facebook所構建的上一代社交規則並不相同。

回到Z世代的立場上

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中有一句代表性的台詞:「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似乎也可以用來形容Z世代的社交觀。

Z世代的特立獨行,無非是現實中狹窄社交圈的補充,但 「替代品」又偏偏不是微信、微博等熟人社交,被成年人「拋棄」的QQ,以及Soul等主打興趣社交的陌生人社區,意外成了Z世代的心頭愛。

Z世代的社交訴求不在於驅散孤獨感、宣洩性慾望,而是依靠社交網路連接更大的世界。並不否認其中的掘金機會,但也應該從Z世代需要什麼的維度,遵循貼合Z世代世界觀的一些準則:

比如內容即社交的「打開方式」。

一個又一個案例已經佐證,Z世代的社交訴求不是把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搬到網上,更像是找到尋覓同好的新路徑。

應該說,Z世代的社交模型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不管是被歸為即時通訊的QQ,還是被視為新一代社交網路的Soul,核心都是內容生態。不同的是,QQ是從人出發,藉助養火、擴列、暖說說等編織內容;Soul的邏輯是從內容出發,比如年輕人喜歡在Soul上分享自己的心情感悟,通過智能匹配連接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從佔領用戶時間的角度衡量社交產品的生命力,Z世代社交產品的變現能力同樣不可小覷,Z世代的體量已經足夠龐大,每天都在產生、沉澱獨具時代感的UGC內容,無形中佔據了用戶的社交時間,彌補了熟人關係不足的粘性缺失。在微信等熟人社交的格局已經板結的時候,以內容作為社交的連接媒介,可以說是近乎唯一的可行方法。

再比如尊重用戶的隱私空間。

《衰姐們兒》中走紅的莉娜·丹恩,在2015年註銷自己的Twitter 賬戶時給出的理由是「很不安全」。大抵也是Z世代們拒絕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媒體的原因,這些「互聯網原住民」遠比80後和90後們更有隱私意識。

需要指出的是,Z世代所理解的隱私並不局限在信息安全上。曾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位「中年大叔」對Soul的吐槽,在聊天中開一個露骨的玩笑就被禁言一周,露點的圖片、約炮之類的敏感詞等直接被屏蔽,聊天時被對方舉報後,不到20分鐘即被封號處理......如此苛刻的審核標準,無可避免會造成一部分用戶的流失。

卻也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健康友善的社交環境也是Z世代隱私空間的一部分。

終究還是要擺脫「中年人」的思維定式:作為互聯網和智能硬體陪伴下成長的一代,他們不僅有著一整套獨屬於本代際的話語體系,還包括對社交概念的不同理解。想要經營Z世代的生意,行之有效的路徑絕不會是一味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Z世代,而是真正回到Z世代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理解社交的基本需求。

結語

也有人對Z世代表現出的特徵不以為意,比如Z世代多半還處於青春期,當他們走入大學、走進職場,有了龐大的熟人社會關係網,早晚還是要回到微信這樣的「中老年」社交,所有的圈層都會被社會這個大染缸同化。

但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熟人社交只是溝通的工具,Z世代照舊會在一些陌生人社交中「裝扮更好的自己」。互聯網熏陶下的年輕人,早已見識到了更大的世界,他們需要的不是在螺獅殼裡做道場,而是星辰大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昔日飯圈打榜陣地的音悅台,如今為何落得債台高築這般田地?
2019年了,為什麼手機銷售還是渠道為王?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