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明代皇室金器:一個黃金的世界,上演一出盛世繁華的大戲

明代皇室金器:一個黃金的世界,上演一出盛世繁華的大戲

明代皇室金器:一個黃金的世界,上演一出盛世繁華的大戲 | 文 三隻眼文齋

明代益庄王朱厚燁墓出土的「累絲嵌寶石金冠」,冠由圈、蓋、檐和舌四部分組成。帶狀小金片構成的鏤空環形成圈,平面呈橢圓形。圈上覆置形和半橢圓形的蓋,蓋外中線飾寶石九顆,其下各有一個插金簪的小孔。

明益端王朱祐檳墓出土的「雙蝶對梅鑲寶石鎏金銀扣」,共2副,各長8厘米、寬3.5厘米。一粒碩大的寶石鑲嵌在中心構成花蕊,梅花瓣成扣襻,扣襻腳兩邊分別飾蝴蝶紋,兩兩相扣呈雙蝶對梅狀。花蕊、花瓣和蝶身、蝶翅分別鑲嵌大小紅、藍寶石,蝴蝶翅膀兩邊各有四個針眼,入眼給人一種精美富麗的感覺。

明代「嵌寶石麋鹿形累絲金盒」,高13.4厘米,直徑寬處10.4厘米、窄處9.8厘米,圈足寬8.2×5.8厘米,重271克。這隻盒子上卧著一隻麋鹿,麋鹿的頭微微向後仰,口中銜枝,周圍點綴有雲紋。鹿在中文中與「祿」同音,代表著財富,同時象徵長壽,含有吉祥的寓意。盒中刻有銘文:「大明萬曆辛丑年銀作局造九成色礦金」。

「金鑲寶石摩利支天挑心」,出土於明代都昌王朱載塎及妃合葬之墓,重129.9克。摩利支天女神為佛教護法菩薩三面八臂。頭戴佛像冠,耳璫垂肩,頸飾瓔珞。八手分別持象徵日、月的紅藍寶石、弓、金剛鈴、金剛橛、寶劍、箭、矛等物,背負金剛圈,雙腿盤坐於雙層寶蓮座上。乘坐九豬駕馭的方形車輿,車下有五瓣蓮座相托,紅藍寶石間隔鑲嵌於蓮瓣上。兩車輪外側各有一護法,一手持金剛輪,一手持寶劍,足踏祥雲。簪身扁平,安於車輿背面,以方槽固定。明代,摩利支天信仰因護國護法的政治色彩繼續受到皇室推崇。

明代後宮「黃金冠頂」,是后妃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在上面插戴格式簪釵,又有「發鼓」之稱。正面冠沿上錘鍱雙龍戲珠紋。球形冠體上錘鍱海水紋、花葉紋。冠頂上下兩片冠綖,用金絲捆綁相連而成,其上鏨刻格式花草。冠沿後部與左右兩側皆有穿孔。出土時後部穿孔插入一支方頭短簪,將下片冠綖平撐開來。出土時左右兩側穿孔中也各插一花簪。

明代「宮廷金冠」通高6.9厘米,口徑9.9厘米,重184.8克。粗金絲做成上小下大的攢尖式圓框,框架當心一隻金累絲鑲寶的大鳳,其下貼口沿一溜五隻金鑲寶小鳳在前,一溜金鑲寶鈿花在後,又以大小不等的金鈿花自第二行起依次推向上方,且節節收束,端處則以一簇寶鈿花結成一朵而關頂。金冠尺寸不大,而剛好可以扣於高髻之端。與冠同出的尚有一對金累絲鳳簪。此即明代禮書中說到的特髻,它是皇妃的常服之屬,而為皇妃以下至品官命婦的禮服。

明代「宮廷鎏金金簪」,整體造型類似明代皇冠,主體為鏨刻紋飾,中部的葫蘆系掐絲工藝,葫蘆諧音「福祿」,與下方的蝙蝠形鏨刻紋同為吉祥如意,福祿雙全之寓意。兩邊鑲盤長結,民間也作「盤腸結」,古漢詩中有「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離別此」之句,寓意無始無終,綿長恆久。中嵌紅寶石起畫龍點睛之效。金簪整體工藝精湛,為明代宮廷御用大家之手筆。

明代「累絲嵌寶鳳形簪」,長度14.8厘米,鳳凰寬度5厘米,重量37克。鳳凰在遠古時期作為一種圖騰而被崇拜,象徵著太陽、光明、富饒、長壽。唐的金銀器上常見鳳凰圖案,宋以後鳳凰成為皇后的專用圖案。這件簪上的鳳凰頭高昂,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清晰可見,精巧得令人讚歎。這種簪最初僅有皇后可以使用,後來一些貴婦也有使用。

明代「累絲嵌玉鑲寶金如意」,長度:46厘米;最大寬度:6.4厘米;玉的寬度:7.7×6.8厘米 重量:478克。該如意通體嵌玉鑲寶,面飾有從「壽」字與蝙蝠圖案中延伸的花枝。柄首鑲玉片,刻鷺鷥、蓮花。鷺鷥與蓮花取其諧音「一路連科」,有祝仕子科考順利之意,結合「壽」、蝙蝠等圖案,為「福壽如意」。如意柄背刻有銘文,「大明萬曆辛丑年銀作局造九成色礦金」。

「嵌珠寶龍紋金托金爵」,此杯為萬曆帝生前的御用酒器,1958年出土於北京定陵,由金托、金爵組合而成,皆為打製成型,以鏨花工藝為主進行裝飾。爵為深腹,短尾長流,流口兩側立二圓柱,三足外撇,腹一側附有方形把。托盤為折沿淺腹平底盤,中心立一樹墩形柱,三面分別雕出花瓶形,瓶內各插一支嵌珠寶的花卉,該三角形墩柱的目的在於使金爵杯更好地固定在金托盤上。

明代皇室「龍紋嵌寶石累絲花瓶」高15厘米、15.5厘米,最寬10厘米、9.5厘米,口徑4.7厘米、4.9厘 米, 底徑5厘米、5.2厘米,重267克、259.6G 基本完整,紅寶脫落。

這些燦爛的明代皇室金器,展現了大明的富庶,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宮廷的黃金世界。然而,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貪於享樂的君王最終也把江山斷送在自己的窮奢極欲中。盛世繁華終成一出大戲,緩緩落幕後,留給人們無盡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農民鋤地挖到一條「坐龍」,時常發出「龍吟」之聲,現成鎮館之寶
秦始皇駕崩,公主魂歸何處?考古發掘8座墓葬,證實司馬遷沒說謊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