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了孩子上幼兒園陪睡校長!家長心態已經魔幻到這個程度了嗎?

為了孩子上幼兒園陪睡校長!家長心態已經魔幻到這個程度了嗎?

來源 | 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近日,朋友圈忽然被一組截圖刷屏。

截圖的內容大概是,一名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能讀上一所好的私立幼兒園,陪睡了校長。

最開始,姜姓校長就各種暗示,甚至拿出如果不肯陪睡那「你兒子也不太適合我們學校」來威脅這位母親。

在好學校的誘惑之下,母親選擇了陪睡,但一次還不夠,校長還想要第二次、第三次......

他給這位母親發照片,說一些曖昧的話,明顯是想把兩人的關係發展成長期,到時候即使母親不從,但她的孩子已經入了學,校長還可以拿其他名頭來恐嚇她。

不知這位母親是心生恐懼還是沒憋住,竟然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丈夫。

丈夫的意思呢?

不在這裡上了,寧可回小縣城讀書也不在這裡上了。

校長的素質這樣,學校也好不到哪裡去。

孩子不需要母親用這樣的方式為他贏得起跑線。

女方陪睡的做法是出軌、很丟人。

但母親並不這樣認為,在她看來:

為了孩子這點犧牲又算得了什麼呢?

自己陪睡完全是因為丈夫沒有能力,非常委屈,和出軌無關。

陪睡是他們現在能負擔得起的最輕的東西,她在為整個家庭犧牲。

在上面的微信截圖中,夫妻兩人各執一詞,一個憤怒,一個委屈。

母親還拿齣電影《阿甘正傳》中母親陪睡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真的不是出軌而是無私奉獻。

這張圖的真偽現在無法考證,但是在圖下面,各種評論卻是真實的。如果說這樣的截圖只是「世間怪談」,這些評論才真的讓人觸目驚心。

買學區房要幾百萬,這個媽媽出去陪睡有幾百萬嗎?

我覺得可以理解,丈夫過分了。

如果我有這個機會,我想試試。

不管這個截圖真假,看到這些評論,才覺得今天的文章,還是要寫。

首先就事論事,假如這組圖是真的——

我要說的是,大家都在討論這位母親的三觀,但有沒有意識到,這種校長的存在,才是現實里關於教育的終極噩夢?

一個這樣私德敗壞、猥瑣、三觀崩塌惡臭的校長,還配談教育嗎?

這樣的學校,霸凌、虐童、猥褻孩子,任何事發生我都不意外,媽媽自認為把孩子送進了最優質的學校,其實是把孩子推入火坑。

主動用陪睡換好處,本質就是娼妓;主動用權力換陪睡,本質就是強盜。

父親的回話三觀很正,沒有任何問題。請不要用阿甘的事例類比,阿甘是殘疾孩子,他母親不是為了讓他得到最虛榮的資源,而是接受正常孩子的教育,在沒有爸爸可以幫助的前提下,不得已的行為,她知道這是屈辱。跟這位媽媽的主動周旋算計,是兩個性質。

這樣的事是小眾低概率事件,但為什麼評論區的回應讓人驚悚?

因為精英教育的成本,本來就是很高的。這個時代,「為了孩子」的精英教育,已經成為中年人的詛咒。

南京最近被曝出一套天價學區房,13.2平米,老破舊居住條件卻被哄抬到230萬,而且這是一套公租房,只有居住權和租賃合同。

該區教育局相關科室也對媒體回應,這樣的房子並不能保證入學,但依然擋不住家長的瘋搶。

學區房到底意味著什麼?對家長而言,不僅僅是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升學率的保障,恐怕潛意識裡最大的意義是——

一整個孩子從小的交際圈,以及自己同時被提高的隱形的階層感。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已經不覺得這樣的愛無私了,這樣的愛,已經變成了藉由孩子完成私慾,很自私。

截圖裡有一句話被熱議——「你一個月兩萬不覺得自己丟人?」

很多網友說,覺得自己連丟人的線都夠不上了。

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是4萬元,夫妻兩個人的話就是8萬元。夫妻兩個人不吃不喝也要攢個十二年半才有一百萬,更何況在城市中吃穿住行、養娃,都需要很大的開支。

當慾望大大地超過能力,悲劇就會因此而誕生。

我是否在徹底指責這個母親?不,某個意義,我也理解她的恐懼。

好的國際小學,需要外籍身份,且需要通過招生委員會的家長身份審核,以及一年30萬 的學費。

好的民辦小學,對孩子要求超高。某小學在面試環節在桌上擺著土豆、燈泡、電線等,讓孩子們用土豆發電使燈泡發亮;大部分私立學校還對孩子的英語有要求,比如要可以自我介紹、複述、翻譯短句、區分單詞。

所有好的學校,現在不單對孩子有要求,對家長也有很多要求。

比如,好的國際學校,有極其頻繁的親子共建活動,家長必須有一方全職照顧孩子,隨時待命;

比如,好的民辦學校,家長學歷低了不收;職業不符合學校要求也不收;就連體重也有要求,因為超重的家長說明其自我管理能力不合格。

你以為這是中國特色?請讀一本書,來自紐約上東區家長的親身經歷《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在紐約,頂級教育資源的稀缺,只有更離奇——

學區房購買除了錢,還需要學區委員會對父母三代的教育、資產和出生地背景審核,投票通過。

某個意義,頂級的學區房,在中國,富一代就可以解決,在美國,需要富三代。

但問題是,為什麼一定要頂級?為什麼一定要第一?失去了「頂級」和「冠軍」的人生,已經到了如此不值得一過的地步了嗎?

為了擠進「頂級」和「第一」,我們現在讓孩子做了什麼?

孩子0歲學游泳、兩歲學認字、背唐詩,6歲學奧數......

以前我們說「贏在起跑線」,現在我們說「贏在射精前」。

四歲神童在電視上走紅,竟然能挖字背詩、背飛花令、識各個國家的國旗、聽歌識曲各個領域,無一不曉。

四歲神童精通圓周率、古詩詞、道德經、千字文。轉成一個魔方用9秒,架子鼓一分鐘內可以敲1000多下,手速快到不可思議。

一位母親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如果把我碾成粉末,能為我的孩子鋪一條康莊之路,我將毫不猶豫地跳進粉碎機。」

可是,這真的有用嗎?這種緊張焦慮和過度犧牲感,本身就會毀了孩子。

在教育上,靠買學區房、靠拚命刷補習班,靠砸錢就能培養出學霸嗎?天真了。

和經濟條件背後的,是父母的資源、格局、價值觀和自身不斷學習的習慣。

今年,某省高考720分狀元的爸爸,得知兒子喜訊,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我對過度充滿設計感的「精英教育」是充滿質疑的,因為我是作家,作為分析人類樣本的人,我深知命運的不可測,而我們寫了很多次的韓劇《天空之城》也真實反映了——

過度設計、步步為營,時刻被「第一」綁架的教育,是對孩子自然成長規律的極度異化,極少部分孩子浴火涅槃,大部分無法承受的正常孩子,只留下心理疾病。

我更加不認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精英教育」,因為,為了這種東西,家長為孩子的付出程度,有時候幾乎到了變態的程度。

崔永元推薦過一部紀錄片《含淚活著》,講述了中國上海的一家人,老丁為了賺錢供女兒出國留學,獨自在日本打工8年。

他相繼拿下5份技術執照,電焊工、氣焊工、鏟車工、吊車工、清掃工。每天打幾份工,為了省錢,八年來從未回過家。

女兒終於考上美國大學的那一年,來日本和父親小聚了一日,父親決定繼續留下來打工,直到女兒畢業。

夫妻兩人團聚,是在十三年之後,母親去美國看女兒,路過日本,住了一日。

為了女兒可以出國留學,實現階級躍遷,父親和母親的代價是什麼——幾乎放棄了自己全部的人生。

在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中,一對小夫妻帶著女兒和父親住在一套小小的房子里,小到什麼程度呢?

父親只能睡陽台。

為了能讓女兒讀更好的學校,他們決定賣掉這套房子,換一個更小的學區房,也就是說老父親連陽台也不能睡了,只能去住養老院。

但養老院老人住不慣,最後只有去流浪。

可是就算這樣的孩子上了頂級大學,甚至得到頂級職業,我一點也不羨慕。我覺得這樣的孩子好慘,他們內心背負的壓力,是家長完全不能理解的灼熱枷鎖。

以下那些話我們耳熟嗎?

我為了你才不離婚的,不然我早換個活法了。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你現在如此如此,對得起我為了你當年如何如何嗎?

孩子們該領這個情嗎?說到底,這到底是父母潛意識的等價交換,還是以孩子意願和幸福為前提的呵護呢?

我當然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懂得《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那句著名台詞:評判他人之前,先看看他有沒有跟你一樣的籌碼。

但我依然想說,給孩子你實際能力里相對好的,相對好的就可以;而不是你想像空間里最最好的,最最好的太累了。

何況後者其實是無法被量化和定義的。

教育其實體現了一個人對人生的全部理解,在這個理解里,我覺得大家都得有一點認命精神。

認命自己的孩子可能就是不夠優秀,認命他可能就是個普通人,認命他有自己的命我們無法左右——

最重要,認命無法成為「頂級階層」,是自己的真實人生。

普通人就沒有人生意義了嗎?人生的意義難道只有競爭嗎?鄧超導演的新作《銀河補習班》7月26日上線,裡面有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

從沒有「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天」,你人生的意義,分布在人生的每一天。

泰國有個學霸女孩,獲得了Sarnrak獎學金。她媽媽沒有高學歷,更沒有錢,只是一個賣水果的小販。

但是,母親賣水果認真的樣子、觀察市場的能力、計算進貨出貨的智慧,讓女兒學會積極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及一整套商業的邏輯。

她的媽媽怎麼都沒想到,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並溫和對待孩子,就完成了全部的教育。

我要說寒門也可以出貴子嗎?不,我要說,每個孩子帶著使命來到這世界,鬆弛才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光。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阿里創始人馬雲、騰訊創始人馬化騰、滬江創始人伏彩瑞、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華為總裁任正非......

很多知名企業家大都是出身普通,各種傳記里,也沒有父母為了他們上牛小,付出一切,甚至動了陪睡念頭的記錄。

我甚至覺得,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能力引導孩子,就放棄引導他吧,別用你的狹隘害了他,至少讓他自由一點。

真正優秀的人,真的會自發努力,找到生命的光,前提是,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狹隘,把這個光熄滅了。

在生命的無常里,鬆弛、樂觀,做能力範圍內的努力,以及有敬畏感和底線,是普通人對抗殘酷世界唯一的武器。

如果這些不能幫到你,其實所有的形式主義、外在標籤都會成為空殼,最終也都無法幫到你的——這句話,真的不僅僅適用於教育啊。

-END-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之後差別這麼大!
孩子們長大了,該知道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了

TAG:家人雜誌 |